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智商高的孩子,三岁就能看出来,家长千万别埋没了

作者:可乐妈

来源:妈妈抱团原创(ID:mmbaotuan)

前几天,和几个妈妈在群里聊天。

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问:

“你们说我儿子是不是有什么MAO病?一刻不停地说话,说的还全是废话。”

没想到,此话一出,其余的妈妈也纷纷找到共鸣:

“我家也是,身体和嘴巴总有一个在躁动。”

“不是说废话,就是搞破坏,感觉自己一天天都要被气死了。”

相信生活中,不少父母都会为孩子身上的“小MAO病”发愁不已。

总觉得他们废话多、闲不住。

可实际上,很多我们以为的“坏MAO病”,其实恰恰是一个孩子智力飞速发展的表现。

01

“废话”多的孩子

思维更活跃

最近,偶然刷到了贝儿在社交媒体上自弹自唱的视频。

一时间,真的很难将眼前娴静优雅的小姑娘,和当初那个在《爸爸去哪儿》中,宛若唐僧附体的“小话唠”联系在一起。

记得参加《爸爸去哪儿》的时候,贝儿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

“山里为什么会有动物?”

“为什么只有森林里有动物呢?”

“土地是怎么出来的?”

和小朋友一起执行任务时,更是停不下来的“碎碎念”:

“费曼小心,不要被扎到。”

“你刚刚走的不是这条路,不要走这么窄的路了。”

贝儿这一说话就刹不住车的样子,简直让无数老母亲看到了自家孩子的影子。

可实际上,父母完全不用因为孩子“废话不停”而感到烦恼。

于低龄的孩子而言,他们还不能像成伦一样,直接在大脑中理解问题和指导行动,只能把脑海中“想”的过程“说”出来,才能跟着做。

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过程,也就是锻炼思维的过程。

因此,“小话唠”大脑的神经元通常灵敏度更高,长大后也会更聪明。

就像贝儿,如今的她多才多艺,吉他弹唱信手拈来,烘培烹饪也是不在话下,俨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才女。

那么作为父母,面对家里的“小话唠”时,到底应该如何引导呢?

蹲下身体,放下手中的手机,看着孩子的眼睛,给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

和孩子聊天时,多用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现在你有什么感觉呢?”之类的,引导孩子丰富自己的语言;

用富有逻辑的语言复述孩子的话,让孩子学会更好地表达。

相信做到了这几点,“小话唠”自然会成长为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小学霸。

02

胆子小的孩子

决策时更理智

表姐曾向我抱怨,说侄子轩轩胆子太小了。

轩轩今年4岁半了,但依旧非常怕黑,晚上睡觉必须开灯;

其他男孩都喜欢看的《奥特曼》,轩轩也从来不看,因为他曾被里面怪兽出现的场景吓得尖叫,甚至躲进了柜子。

更让表姐尴尬的,还是前两天一家人一起去游乐场。

表姐夫陪着轩轩爬上了滑梯顶端,可轩轩却说什么也不敢往下滑。

眼看着旁边比轩轩年龄还小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滑了下去,表姐夫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呵斥轩轩是“胆小鬼”。

可轩轩还是死死抱着栏杆,含着泪一动也不敢动。

表姐叹了口气,担忧地说:

“这孩子从小就胆小,等过两年上学了,要是有同学嘲笑、欺负他,可怎么办呢?”

对父母而言,如果发现自家孩子是个“胆小鬼”,难免会像表姐一样担忧又无奈。

但胆小真的是一件坏事吗?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者就发现:

天生“胆小”的人,在完成识别图片中细微差别的任务时,视觉注意力相关的脑区活动新更强。

这就说明,胆小者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

印第安纳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丹尼尔·肯尼迪更是进一步发现:

“恐惧就像汽车的刹车一样。

在我们识别并发现危险后,它能够让我们与危险保持安全距离,从而保护我们。”

所以,胆小的孩子往往更有风险意识,做决策时也会更加理智。

但同时,研究者也提醒父母:

相对胆小、敏感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跟这样的孩子交流时,也要尽量少说消极词汇,以防加深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比如:

用“试试看”代替“胆小鬼”;

用“没关系,我会陪着你”代替“有什么可怕的”。

总之,给孩子的积极暗示越多,也就越能为孩子带来勇气和信心。

03

爱破坏的孩子

动手能力更强

你听说过“野生钢铁侠”吗?

他是B站的一位博主,网名稚晖君,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在2020年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入上海AI研究所。

然而,真正让稚晖君火起来的,还是因为一则他动手将自行车改装成自动驾驶的视频。

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背后却涉及了CAD建模、载板设计、软件开发设计等几十项技术的应用。

不久后,稚晖君又再接再厉,制造出了一只钢铁侠的机械臂——Dummy。

并向网友们展示了如何利用机械臂给一颗葡萄完美缝针的过程。

有网友评论道:

“这个机器人的每一个环节,拆掉都够我们一个院当毕业设计了。”

“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十个普通工程师也比不上一个天才工程师了。”

实际上,稚晖君的优秀早就有迹可循:

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对电器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兴趣。

家里的电视、钟表、收音机……统统都在他的“魔爪”下四分五裂。

换成一般的家庭,看到孩子这么爱“搞破坏”,多半会打骂一顿,并勒令孩子以后不许“糟践”东西。

但稚晖君的父母却没有这样做。

不仅如此,他们还特意找来一些别人淘汰的旧家电给儿子拆,满足他的好奇心。

正因父母的接纳和理解,这个“爱拆家”的天才少年,才能一步步走到人前,用强大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惊园众人。

所以,看到孩子“搞破坏”时,我们也不妨向稚晖君的父母“取经”:

挑选一些适合孩子的智力玩具,比如,乐高积木、变形金刚等,满足孩子探索的衣望;

在孩子拆完后,引导孩子动脑筋,进行复原……

只有父母看到孩子“拆家”、“破坏”背后的需求,才能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照耀下走得更远。

04

耳朵“背”的孩子

做事更专注

一位妈妈在知乎求助:

“每次儿子画画、玩玩具的时候,耳朵就像是“聋”了一样:叫他他也听不见,跟他说话他也没反应。

还有一回,儿子正在拼图,我喊他吃苹果,他莫名其妙就对我发火,又踢又踹的。

这孩子是不是没救了?”

这位妈妈或许是想寻求宽慰和管教孩子的办法,结果评论区却翻了车:

“小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这么被家长破坏的。”

“低龄的儿童玩耍的时候往往是最专注的,父母一会儿叫他喝水,一会儿给他端水果,结果就是注意力被撕扯得支离破碎!”

其实,孩子天生就是专注的高手。

当他们被一个物品、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就会集中,并全身心的投入。

特别是那些一做事请,就仿佛什么都听不见了的孩子,他们往往都拥有非凡的专注力。

印第安纳大学就曾做过一项著名的专注力研究。

研究人员邀请了40组家庭,在孩子和父母的头顶安上眼球追踪器,通过监测父母和孩子眼球运动的数据,探索不同的互动模式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这项研究最终发现:

专注力最强的孩子,往往是来自于那些“由孩子主导游戏,父母只提供及时反馈”的家庭。

而当父母试图引导孩子专注力时,孩子的目光反而会转移到天花板或越过父母的肩膀。

也就是说,对低龄的孩子而言,父母最重要的不是培养,而是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当孩子做事请时,应默默陪伴,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反馈。

不打扰,就是对孩子的专注力最好的保护。

0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曾说:

“孩子0-3岁时,你投资1块钱就有18块钱的回报;

孩子3岁后,你投资1块钱会有7块钱的回报;

等孩子大学后,你投资1块钱就只能得到1块钱的回报。”

如果人生是场接力赛,那么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引导就是第一棒。

作为父母,面对一个“MAO病”多多的孩子,如果不想自己这个第一棒成为孩子的拖累,就要努力去了解“MAO病”背后的东西。

只有我们懂的多了,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才能从容应对。

才能识别出“话唠”、“胆小”、“爱破坏”、“耳朵聋”背后的需求,对症下要,引导孩子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天分。

毕竟,教育无法试错,每一个当下的决定都足以影响孩子的人生。

但愿所有的父母,都能认真地对待孩子身上的问题。

不断学习更正自己的观点,让那些天生聪慧过人的孩子,赢得属于自己的经彩人生。

-END-

  • 上一篇:谷爱凌晒三代女新合照,妈妈穿旗袍端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