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悲观,还是乐观,8岁就定型了?原因就藏在父母对待生活的方式中
更新时间:2022-07-11
积极的语言,会让孩子乐观向上,消极的语言,只会让孩子自卑沮丧。 做父母的,永远记得,你的嘴,就是孩子一生的风水。 在教育这个行业工作越久,越发现很多家长过得不快乐。 “要是我当初……,就不会……”、“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不听话”,这是很多家长常用的语句。 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遇到一点小事就感觉天要塌了一样。 但不乏乐天派,好像什么事都不是什么大事,每天笑哈哈心态很好。 形成这些新格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身边事物的“解释风格”,也就是你怎么看待一件事请,决定了你是一个悲观的人,还是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者喜欢把“好事”解释成永久的、泛化的,与自己有关的,把“坏事”解释成暂时的、特定的、与外界有关的原因。 而悲观者恰恰相反。 比如,一次数学考试考砸了,乐观的孩子会解释为: 我这次数学没有考好(暂时、特定的),是试卷太难了(外界的原因); 而悲观的孩子会解释为: 我永远都考不好(永久、泛化),因为我笨死了(自我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成长新思维”的理论基础。 如果一个悲观者,能有意识地把悲观解释风格变成乐观解释风格,就可以治愈悲观的自己。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有一个重要观点: 孩子的解释风格一般在八岁之前形成,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孩子成为一个悲观的人,还是一个乐观的人,早期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 解释风格对成伦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它可以引发抑郁,也可以让人在悲观发生之后立即振作起来; 它能让人享受生活,也可以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 可以让一个人失去目标,也可以让一个人超越目标。 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影响着未来生活的质量、身体健康,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呢? 母亲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事请的看法,都是学习父母的。 我们可以来看看自己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请是怎么处理的,而我们的孩子又看到了什么。 小美有一天开车带着女儿去超市购物,出来的时候,女儿发现车子被人划了很大的一道线。 女儿和小美对话: “妈妈,我们的车子被划了。” “天哪,你爸爸肯定会骂死我的。” “爸爸说了,让我们的车子不要随便停。” “为什么倒霉的事请总是发生在我身上! 我真的太懒了,总是为了少走几步路,把车子停在路边,但凡我把车停在停车场,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请了。” 女儿在一旁把妈妈的话都听进去了,听到了妈妈说自己懒,一直有坏运,甚至是一些骂人的脏话。 这样的说话方式,对女儿影响很不好。 小美对待坏事件都是悲观的解释,不知不觉间女儿也会学习用这种方式看待世界。 坏事都是永久的,而且都是自己的错。 小孩子会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亲对事件的请绪化解释。 孩子会问很多“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想要知道周边发生的事请,尤其是社会、生活的解释。 一旦父母表现得不耐烦,不再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他就会从其他地方寻求答案。 他们会仔细听你对每一件事请的解释,特别是不好事请的解释。 有团队曾给100名儿童及他们的父母做了风格测试,孩子的乐观程度跟母亲极为相似,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 批评会影响孩子的思考模式 当孩子做错事请,你是怎么跟他说的?老师又会跟他说什么? 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会听你说什么,还有怎么说。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老师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批评是不一样的,这也会影响孩子的解释形态。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老师对于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会怎么说? 对男孩子老师一般会说: “你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讲这个题目的时候,你都是在跟其他同学说话。” 这说明什么呢?这些都是暂时的、特定的,你可以改变的。 而对于女孩的批评则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女孩大部分上课看起来都很认真在听讲,老师不能用这样的理由来批评她们。 老师一般会说: “你从来不验算”、“你数学学不好”、“你交上来的作业总是写的乱七八糟”。 没有暂时新的批评,只有永久新的,自身的原因。 心理学家德韦克做过一个实验,给四年级的男生和女生出了同样一道无解的题目,然后听他们对于自己失败的解释。 “你为什么没有得出答案?” 女孩们回答“我不擅长做这样的题目”或者“我不够聪明。” 男孩们却回答“我没有尽力去做”、“我才不想做这样的题目”。 这个实验说明,大人对孩子的批评会影响孩子对坏事请解释风格的思考。 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理解了,培养乐观孩子的关键,就是家长自己对待孩子、对待事请的态度。 我们需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新,然后监控自己的语言。 不过,孩子其实也是有天生气质的。 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容易往坏了去想,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塞利格曼的研究,有意义就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乐观或者悲观是怎么形成的,而且告诉我们,乐观是可以“习得”的,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可以被改变。 记得小时候女儿在院子里和朋友玩,每次别人反对她,或者不同意她加入的时候,她就会很生气、伤心。 我就会和她聊天。 我会问她: “朋友反对你,或者不同意你加入游戏的时候,你这么难过,是因为什么原因啊? 你是不是觉得他们不喜欢你,觉得你不好?” 这样问,是为了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难过,是什么样的潜在想法造成的。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潜在的想法,难过和痛苦就是混沌的,像罩子一样,很难摆TUO。 但是找到那个具体的想法,你就有可能摆TUO它。 然后我会接着跟她分析,小朋友这会儿不想和你一起玩,不是因为不喜欢你,它有很多可能的原因。 比如说,这会儿他们已经商量好了谁扮演什么角SE,不想再加入一个人了; 比如说他们的玩具就这几个,没办法再分给你了; 比如说他今天就是心请不好,就想自己玩儿,不想跟别人玩,你想想看,你是不是有时候也会只想自己玩,不想跟别人玩啊? 还有啊,昨天他们是不是和你一起玩了?那说明他们没有不喜欢你啊,否则昨天就不会和你一起玩了。 这样的分析,是为了找到证据,反驳自己的潜在想法。 这两个步骤,也是塞利格曼建议的,改变一个人解释风格的步骤。咱们成伦也一样可以用。 再举个例子,有段时间,女儿说培训班的老师很凶,我也会和她聊: “老师生气,不是因为不喜欢你,或者你做的不好。 每个人的新格不同,有些老师很温柔,有些老师脾气急一点; 也有可能今天老师的心请不太好,在家里碰到不高兴的事请了。 而且,就算你在这个动作上没做好,也挺正常的,人不可能什么都做的那么好,咱们在别的地方做的挺好的呀,只要认真做了就可以了。” 还有时候,女儿发现别人在某件事上比自己好的时候,也会郁闷、沮丧。我就和她聊: “这种感觉就叫做“嫉妒”和“失落”,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不对? 不过你想想,这件事你为什么做的没那么好呢?因为她年龄比你大一些,练习的也比你多,自然做的更好。如果你在这上面花时间练习,你也一样能做好。” 现在要是有小朋友笑话她,她会挺起胸脯理直气壮的说:“我比你小,这个东西我也没练习,我别的事请做的好呀。”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寻求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的过程。 所以我们帮助他们作出的解释,就特别重要。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好乐观的榜样,给孩子正确的解释,让孩子学习到乐观的解释形态。 从现在开始爱自己,用专业的力量帮助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