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从“大杂院”到“网红”打卡地 委员工作站架起
更新时间:2022-07-22
本文转自:光明网 老式红砖房、工业风钻探井、怀旧影音室、设计感咖啡厅……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石油共生大院,“硬核工业风”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碰撞感扑面而来。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石油共生大院咖啡厅 光明网记者刘希尧/摄 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块是废旧的修理厂,地面油乎乎,大家遛弯都不愿意过来。”大院居民张婷向记者描述道。 从脏乱差的“大杂院”变身“网红”打卡地,提起共生大院的蜕变,张婷历历在目。2019年5月,石油共生大院开始规划建设。2020年7月,海淀区政协在石油共生大院建立政协委员工作站。张婷回忆:“一开始说改造,大家都持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大院有四个产权单位,要想一起协调太难了!”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石油共生大院内委员讲堂 光明网记者刘希尧/摄 让张婷没有想到的是,政协委员们多次深入居民当中,询问改造意见,认真听居民“唠叨”。“大院改造后,我和叔叔阿姨第一时间到这里参观,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到了!”张婷兴奋地说:“现在有唱歌跳舞的地方、有便民洗衣店、理发店,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从不可能到可能,委员工作站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聚焦老百姓的草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协商议事、支招献策,有力推动问题解决、矛盾化解,委员工作站是‘群众家门口’的协商议事平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宣传部部长陈琢说道。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宣传部部长陈琢介绍共生大院改造请况 光明网记者刘希尧/摄 据了解,自2020年7月成立委员工作站以来,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一共建了8个类型的33个委员工作站,两年来累计开展活动266次,线下参与9600人次,线上受众达到1623万人次。“后面我们会增加调整,继续把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刘勇表示。 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委员工作站通过面对面实现心连心,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合法的渠道和有效的平台。在刘勇看来,这一做法不仅改变了以往群众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想参与却缺少机会,想提意见却又没有渠道的请况,同时推动解决了一些党政所想,群众所盼的难题。刘勇表示,未来将结合海淀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新举措,着力发挥好“中国式商量”特殊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