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朋克电影,重新找到活着的感觉(2)
更新时间:2022-05-02
3、《西方文明的衰落》(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1981) 1970年代,西方年轻人所见的未来一片暗淡。他们看见文明的衰落就在街角,赶紧末日狂欢。拍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接时期的这部纪录片对准的是洛杉矶朋克场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朋克杂志《Slash》的办公室之旅。每个员工都漂亮极了,男的都像格里高利·派克,女的各有千秋。朋克反对华丽,朋克觉得人生无意义,或许美本身就是意义。 4、《我们只唱朋克》(What We Do is Secret, 2007) 死在22岁的“细菌”乐队(The Germs)乐队主唱达比·克莱什(Darby Clash)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忘了。传记电影《我们只唱朋克》招募肖恩·韦斯特(Shane West)扮演他,因为演得和唱得太好,曾是朋克乐队主唱的韦斯特成为新一任“细菌”主唱,随队完成一轮巡演。 电影是真实故事的美化版本,原本的故事更丑陋。在表现朋克之死方面,银幕上的达比·克莱什之死也逊SE于伊恩·柯帝斯(Ian Curits)和席德·维舍斯。达比像是昏了头般匆匆赴死,柯帝斯和维舍斯如同殉难。达比轻易地被替代,又被平庸而美好地“复活”,但是他确实存在过。 5、《近郊奇请》(Suburbia, 1997) 小镇青年如此让人讨厌。他们空虚、无能、种族歧视、能力不足,还不愿意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偏要成群结队地出门,像蝗虫一样所到处一片狼藉。为了逃出无休止的电视,从冷库中偷食物烧烤,把宠物鼠的头放进嘴里的命运,他们组了一支乐队叫The Rejected。他们否定家庭的意义,视彼此为家人,只是这一切都无法长久。 6、《茫然一代》(The Blank Generation, 2007) 片子只有55分钟,由一堆珍贵的演出画面组成。不管是后来的传奇,还是流星,镜头对朋克们一视同仁。黑白影像、demo质感和故意的声画不统一,表达向无浪潮致敬之意。几乎没有语言,只有混杂大量环境声的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