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离婚女人同时把这内外两个方面都经营好了,整体价值就会飙升
更新时间:2022-11-11
01 一个人破罐破摔很容易,混吃等死很容易,只要浑浑噩噩活着就好。但一个人想要活得好,则没那么容易,必须先经历“活成正常人”这个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努力一把,才有可能活得好。 正所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有成功的人,都需要付出别人看不见的努力,都需要在“改变和努力带来的痛苦中”坚持下去,才会拥有更大的辉煌。如果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成功的含金量就会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也就没有所谓的成功了。 既然成功与众不同,想成功的人肯定需要努力争取才行。而努力争取,则不只是下决心,放狠话就行,只有把“想和做”相结合,并且坚持下去,才会有成绩。 不仅事业方面的成功是这个理儿,婚姻方面的成功也是一样,没有谁随随便便结婚就可以幸福,幸福跟成功一样,也是需要争取的,要争取就要有付出,而且重点不在于婚姻开始之后的付出,而在于婚姻开始之前的付出,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提前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才能直接命中你的幸福。 02 曾经的阿湘,不懂得在婚前做铺垫做准备,跟很多人一样,在对婚姻一窍不通的请况下结婚,因为很多问题没关注到,以至于让自己嫁给了一个错的人。 当时她嫁人时年纪偏大,她所嫁的阿章年纪比她还大,相比之下,阿章要比她懂得多,只可惜,阿章却没有把自己的所知所学用在正途。 他们结婚后,阿章仗着自己懂得比阿湘多,仗着自己比阿湘条件好,总是欺负阿湘,目的没别的,就是想通过打击阿湘的自信,让阿湘服从于他,觉得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胡作非为,既有婚姻,有可以不被老婆管着。 对于当时的阿湘来说,她确实遂了阿章的愿,对他言听计从。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她无法忍受男人背叛婚姻”这条底线,于是两个人就因为这种问题有了矛盾,阿湘要求他回归家庭,而阿章则继续打击她,觉得借此机会破了阿湘的底线,自己之后就可以为所衣为了。 在这个问题上,阿湘没有遂他的愿,她可以卑微,但是绝不愿突破自己的底线,结果两个人就闹到了离婚的地步。这时候,阿章还在苟延残喘,放狠话说:“你最好清醒一点,别搞得自己还像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一样,你都已经人到中年了,跟我离婚,后果你是吃不消的。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跟我离婚后,你必定过不好,因为你很难再嫁给像我条件那么好的男人!” 阿湘执意要离婚,于是阿章霸道休妻,两个人的婚姻至此走到尽头。 如果阿湘在离婚后不做改变,她的结局必定会像阿章说的那样,不仅过不好,还嫁不到好男人,因为当时的她不仅觉悟低,而且没啥能力,整个人看起来还像个村姑一样。 而事实上,她做出了改变,离婚后她像是突然开窍了一样,开始内外兼修,没有着急再婚,而是先从改变自己村姑的形象着手,既经营好了外在,又花时间学习,醉心于工作,5年时间下来,整个人有了TUO胎换骨的改变。 阿湘用了5年时间进步,而阿章则在5年时间里原地踏步,5年后的他们,谁好谁差,不言而喻。阿湘不仅有了进步,而且嫁给了一个好男人,过得很幸福,而相比之下,阿章的生活则只能用糟糕来形容,虽然他跟阿湘离婚后再婚了,但娶的媳妇跟改变后的阿湘差距很大。 阿章悔不当初是必然的,因为对他这种自认为自己了不起的人来说,自己看不起的前妻竟然比他过得好,他不服气,不甘心,但是,自己的能力摆在那,又无计可施,于是就只剩下了后悔。 03 我们这篇文章重点要讲的不是悔不当初的阿章,而是阿湘在离婚后做出的改变。 对于离婚女人来说,再婚其实很容易,只要你降低要求或者没要求,很容易把自己嫁掉。难的是,怎样得到幸福,或者说,满足了哪些条件之后再婚才会幸福。 阿湘在离婚后做出的改变,或者说她再婚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对其他离婚女人来说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简单来说包括两点: 1、对自身外在形象的经营 虽然婚姻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形象,但外在形象好与坏,会对婚姻起到不同的效果。人新使然,所有人都追求更美好的东西,你的外在形象好,可以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反之则没那么多人青睐于你。 有人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外在形象好,不等于内在也好;也有人说,一个人就算没有光鲜亮丽的外在形象,只要内在优秀,也早晚会被人看到。 话虽如此,但你有能力把自己的外在形象经营好,可以在内在优秀的基础上为自己加分,为什么不去做呢?通过好的外在吸引更多的人供你选择,不是更容易选择到真正适合你的人吗? 2、对自身内在价值的经营 相较于外在形象而言,内在价值才是决定婚姻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离婚女人来说,在经营好外在形象的同时,必须要重点经营自己的内在,比如心态,能力,气质,谈吐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经营好的。 当一个离婚女人同时把这内外两个方面都经营好了,整体价值就会飙升,这种状态下的你,吸引并选择到一个优质男士很容易,优质的你嫁给优质的男人,强强联合,当然可以很幸福。 其实,就算不是离婚女人,也应该重点经营上面两点,直接在第一次结婚的时候就命中幸福,从此一直幸福下去,当然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