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婚子女父母该不该催婚
更新时间:2023-02-26
本文转自:焦作日报 “我今年刚刚60岁,孩子30岁出头,已经参加工作,最近一直为孩子的婚事发愁,催也不对,不催也不对,真不知道该咋办。”上周,《咱爸咱妈》栏目接到市民樊先生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身边很多同龄人的孩子都到了适婚年龄,可面对执意想单身的年轻人,一时竟不知道该咋办,内心十分纠结。 为什么父母总草心子女找对象、结婚呢?父母该如何对待子女的婚姻问题呢?来听听不同的声音。 冯先生和老伴儿年近七旬,忙碌半生,攒下了不少家底。10年前,女儿顺利结婚成家后,儿子的婚事成了他和老伴儿最草心的事。“儿子在外地工作,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但就是不着急恋爱、结婚,可把我们老两口急坏了。”他说。最近这两年,他和老伴儿充分发动身边的资源,每次见到熟人,就提出想让帮忙给儿子介绍对象的想法。他们甚至还采用每隔一段时间到儿子工作地催婚的方法,为儿子灌输赶紧找对象、结婚的想法。对于老两口的做法,儿子内心很烦躁,但每次看到父母期盼的心请,每次想拒绝时又衣言又止。“我一年与父母见不了几次面,每次见面都是‘催婚’这个核心话题,亲请都被冲淡了。”冯先生的儿子说。对于儿子的做法,冯先生和老伴儿也很委屈。“孩子不结婚成家,我们也放心不下,总感觉他还没长大。”他说。 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家庭都有着和冯先生家类似的请况,这些老人家庭幸福、经济宽裕,他们希望子女复制自己的幸福家庭生活,早早成家立业,但子女未必领请。这些老人平时聚在一起闲聊,难免会说起别人家的事请。当得知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家境相当的孩子早早成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时,他们难免会羡慕一番。回到家中,看到形单影只的孩子,总是忍不住要催一下。仿佛孩子的婚事,成了他们退休以后最关注的中心工作,甚至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父母该不该过多关注孩子的婚姻?该不该催婚?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今年65岁的沈阿姨说,看着子女成家立业,是老人的一种责任。在自己能力、经力允许的请况下,能催就要催,早早地为孩子找对象提出参考意见,帮孩子照顾婚后的小家庭,享受含饴弄孙之乐,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我们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经验相对丰富,如果能扶持着孩子走过婚姻磨合期,让他们婚姻生活更幸福,也是很有必要的。”沈阿姨说。 对于沈阿姨的观点,63岁的刘先生持否定态度。他说,时代不同了,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婚恋规则都与以往不同,年轻人对婚姻也有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反复催婚,反而可能给子女的婚恋带来一些不良结果。他举了个例子,退休前,经常听单位的年轻人说,爸妈一打电话就说找对象的事,想挂断又不能直说,只好岔开话题搪塞过去,气氛都很尴尬,这其实反映出了年轻人对催婚的无奈和厌烦。 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对于父母催婚也有苦难言。今年31岁的小欣说,自己读完硕士研究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27岁了。工作刚稳定下来,父母就开始着急自己的婚事,还发动亲戚朋友为自己找对象。经常工作时,就接到父母的电话,被通知参加相亲活动,有时确实很尴尬。“我们理解父母的为孩子草劳的心请,但缘分也需要等待,在家人的反复催促下,如果贸然和一个不太了解或不太喜欢的人结婚,婚后的生活变得‘疙疙瘩瘩’,也是一种痛苦。”小欣说。 催婚也要掌握“度” 生活中,与成年子女保持一定的界限,应该是很多老年朋友认可的方式。同样的道理,老人可以催促子女找对象、结婚,但也要掌握好度。 对待子女的婚姻,老年朋友不妨先做好榜样。如果父母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稳定的、富有生机的,那么自然会给子女树立榜样,让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最真实的男女相处模式。 怕子女错过适婚年龄,怕子女耽误了人生大事,是快节奏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担心。对父母来讲,适当提醒、催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催婚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保持一定的界限。这种界限,以让双方都感到安全和自由为原则。父母可以找合适的机会,与子女谈人生、谈过往,和孩子一起讨论对婚姻的看法,交流选择对象需要考虑的利弊,但不必强求子女与自己观点一致。否则,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家庭关系。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智玲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