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之间这样处理才能长久相处
更新时间:2022-08-04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时常串门、分享美食、互帮互助,这些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是平淡生活里的一抹亮SE,给人以温暖和惬意。 但凡事都有度,邻里之间关系再好,拿捏好以下几种关系的“距离”,处理得当,才能长久地“和睦相处”。 01 说话要“内外有别”,才能不“越界”。 邻里之间,最常聊的话题不外乎家长里短,老人小孩。 平日里各种吐槽、抱怨,看似在“大倒苦水”,却因为分享了许多“内幕”,而拉近了彼此的关系,这是邻里之间最常见的相处之道。 但真正聪明的人,哪怕和邻居到了“无话不说”的境地,也不会“信口开河”。有些话,“内外有别”,不管邻居怎样旁敲侧击想要你给出个“参考意见”,都要懂得不表态、不给明确建议。 比方说,邻居家的姑娘已经三十多岁了,无论亲朋好友怎么劝,就是不谈恋爱不结婚。好不容易在众人的帮助下,“瞄到了”一个条件相当的相亲对象,邻居却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再次“B着”女儿去相亲。 聪明的邻居,对此表示恭喜就行,继而把话题延展开来,能去相亲,是好事一桩,当个“黄金单身汉”,只要孩子自己喜欢,也无可厚非。 话说了一大圈,既排解了邻居心中的愁苦,又再一次安慰了对方焦躁不安的请绪,却就是不下结论,这样的做法,才最高明。 同样,对于邻居家孩子的升学、就业等人生大事,以及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敏感的事,说点场面话足矣,千万不要条分缕析,实现“带节奏”,以至于让对方怨恨自己。 邻居之间说话懂得“内外有别”,是心中有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邻里关系的敬畏,遇到这种“较真”的邻居,不要觉得是对方冷淡无请,而要懂得感恩,有边界感的邻居,才是能够长期相处的人。 02 礼尚往来要“对等”,才能常来常往。 人们常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邻里之间的礼尚往来,也最讲究有来有往,“对等”原则。 小时候,我们家有一户邻居是双职工家庭,他们在村里的中学当老师,对于这户吃“国家粮”的人,邻居们都打心眼里觉得很是沾光,但凡谁家孩子不听话、学习上有问题,这对教师夫妻,总会帮忙“教育”一番。 每个学期开学时,他们还会给孩子们送些文具和课外书,虽说不值多少钱,但经神上的鼓励远胜于物质上的给予。 对此,邻居们也总是将最好的送给他们:当季的新鲜蔬菜,总是将头茬送给他们;平常杀机杀鸭,过年宰年猪,都不忘送一点给他们尝尝鲜。 后来,他们在县城买了房子,要搬家了,邻居们都来帮忙,大家还一起动手做了一餐丰盛的“团圆饭”。 “哪怕是借一个机蛋,他们还回来的,都是又大又新鲜的。”他们搬走后很多年,邻居们还在夸赞那对教师夫妻的“高素质”,也自觉地延续着“邻里和睦”的传统。 如今,老家住着的,几乎都是我们的父辈了,他们相互照应,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也多了一份安心。作为回报,大家都很自觉地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相互串门,送出大大小小的礼物。 说到底,邻里之间能够长期礼尚往来,都怀着一种“不亏欠”他人的心理,哪怕自己吃点亏也不计较。 而若是邻居是那种特别计较的,在“大方”几次之后,也就没有必要时常走动了。 邻里关系的微妙,常常就在“一来一往”之间。 03 相互帮忙要“有度”,才不会好心办坏事。 有心人在买房子的时候,不仅要看楼层户型,还很在意入住人群,毕竟,有个好邻居,意味着也多一些“人脉关系”。 在一线城市打拼了二十多年的表弟,因为生了二孩,又咬咬牙给全家人“换房”了。 这一次,他选择了新城区,靠近学校、医院的中心地段,入手了一个高端楼盘。 用他的话来说,上下左右的邻居,都是名校毕业,名厂工作,处得久了,全家人也耳濡目染,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加契合所在城市的气质和发展要求。 但是,邻里之间的“帮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而是基于趋同的价值观,给予一些认知方式上的提醒和建议。 而这种更深层次的帮助,往往都十分“谨慎”。 他们最是明白,一个决策,一个选择,对于一个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这个家庭面临着“孤注一掷”的时候,很有可能有就是家族命运兴衰的转折点。 所以,邻里之间,并不是每次都要出手帮忙,“清官难断家务事”,置之不理,装作没有看到,其实就是最好的帮助。 04 结束语 《韩非子》曾经讲过一个“质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次下雨,家里的墙被雨水毁坏了,儿子对他说:“如果不赶紧修好,盗贼就会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那天晚上,他们家果然丢失了好多财物,这个富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正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私心,且天然地对他人抱有怀疑态度。 对于邻居,每个人都抱有一种“幻想”,同时也抱有一种“防备”,唯有拿捏好相处的尺度和距离,才能相互取暖,彼此照应。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