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孩子,父母都做了这2件事
更新时间:2022-06-24
每个父母都希望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但生活中真正自信的孩子却并不多见。 “自信”简单说,就是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第一反应是“我能行”“我要试试”。 虽然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是这个状态,学走路时,无论摔了多少次,也阻拦不了他继续学习走路的决心。 三岁以后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往往选择退缩,绕道而行。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四岁的孩子一些拼图,孩子们可以选择拼一块简单的拼图,也可以尝试拼一块更难的拼图,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选择了简单拼图。 是什么让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实行为背后都是“信念”做支撑的。 自信的孩子,勇于接受挑战的孩子,他们一般具有下面两大信念: 第一,“我能行”。 第二,“失败也没关系” “失败也没关系”,这个信念给了他们安全感,他们不担心,因为一次失败就被定义为“我很糟糕”,刨去这个绊脚石,孩子才能无后顾之忧。 “我能行”给孩子注入勇气。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孩子才会愿意试一试。 所以,要想培养自信的孩子,必须从这两个维度入手。 01、如何让孩子形成“我能行”的信念呢? 简单说,就是在生活中积累大量成功经验,比如自己穿衣服,刷牙,拿钥匙开门,自己洗袜子,洗碗,骑平衡车,解决和小朋友的冲突,背诵一首古诗,等等。 对大人来说,不起眼的小事,对小小的孩子来说,都是有挑战的事请。 他们”垫一垫脚”就能做好的事请,就是帮助他们形成“我能行”信念最好的垫脚石。 这个过程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着急上手帮他解决麻烦;还是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或是语气嫌弃,贬低孩子,给他们贴标签。 父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会促使孩子形成完全不同的信念。 第一种做法,孩子会形成“我不行,我可以依赖他人”的信念。 第二种做法,孩子会形成“我能行,总会有办法”的信念 第三种做法,孩子会形成“我不行,我很笨,我不可能做好”的信念 很多时候,父母无意识的行为,不知不觉已经给孩子种下了不同的“信念种子”。 这里要强调的是,鼓励孩子,不是一味地鼓励。 “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能行”,只是这样说,有的时候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仿佛做不到,就会让妈妈失望。 当我们观察到孩子确实不知如何处理时,给他必要的提示和引导,降低一下难度,以便让困难适合他的水平,这对他们建立自信非常关键。 能力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步到位的,最舒服也是最高效的成长,就是在舒适区边缘努力。 太难了,孩子会受到打击,直接放弃。太简单了,显然太乏味,也不会有成长。 父母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舒适区边缘努力成长,不断机励他战胜一个个小困难,是自信孩子养成最好的方式。 02、不要被“假自信”骗了 一个品学兼优的学霸,看上去自信满满,很可能是假自信。 他的自信很可能是建立在成绩优异这棵大树上的,一旦哪天他从大树上掉下来,比如上了顶尖的学校,发现自己不再有优越感,立马就会变得颓废。 这样的新闻每年都屡见不鲜。 阿德勒说过: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我能行”是一种价值感,他是构成自信人格的重要一环,但仅仅建立在“我能行”基础上的自信是缺少内核的。 这个内核就是“我是被爱的”的归属感。 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最纯粹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也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我都爱你。 如果父母只是喜欢孩子表现好的一面,对他犯错时的态度,总是厌恶排斥的,孩子就会明白要想得到父母的爱,我必须表现得优秀,犯错是不能容忍的。 当他把这样的有条件的爱内化到心里后,他自己也无法接受他不够优秀的样子。 于是他每次犯错,可能只是一个小错误,都可能上升的自我价值的否定。 一味夸赞孩子的成就,却不接受孩子的缺点,这样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这样培养出来的自信也不是真正的自信。 所以,总的来说,自信的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鼓励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一个孩子,被无条件的爱滋养长大,他的内心是安稳的,踏实的,他会无所畏惧向前冲,即便摔倒了,他也会有力量重新站起来。 这样的自信,才是真正强大的自信,发自内心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