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爆工作中的“尖兵”——邓欢(2)
更新时间:2022-11-14
缺人、缺设备,唯独不缺干劲。看书、外出培训、通过网络学习、研究国内外涉爆案例、跟同行交流,邓欢全身心投入,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一次次排爆历练 “最少的人员,最少的接近,这是排爆工作的原则” 实战是最好的老师。 2015年3月,北门桥水利改造施工点发现一枚废旧炮弹。接警后,邓欢带领排爆小组赶赴现场开展处置。结果刚处置完回到单位,该工地报警称又发现一枚,他即刻折返回去。那一天,因为废旧炮弹警请,邓欢到这个工地去了三趟。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邓欢有29天因为在这个工地上发现废旧炮弹而接连出警。为此,他专门制作了课件,为现场施工人员宣讲有关废旧炮弹的安全常识,以防工人误触后发生事故。 让邓欢记忆犹新的是4月6日那天,天降大雨,工地一片泥泞。到现场后,邓欢发现一枚只露出半个尾翼的航空炸弹,至于年代和类型等无法判断。经过稳定新检测后,他决定带着排爆小组徒手挖。 顾不上泥浆浸泡、碎石摩擦,邓欢穿着30多公斤的排爆服立刻投入工作。炸弹一点一点地在几双手的努力下显露出来,外表锈蚀严重,无法辨别。突然,炸弹开始冒气泡。 “你们都退后,让我来!”邓欢让其他队员到几十米以外的地方警戒待命。“最少的人员,最少的接近,这是排爆工作的原则。作为主排爆手,在危险不明的请况下,肯定要最大限度保证其他队员的安全。”邓欢事后说。 会不会是毒气弹?是不是要爆炸?邓欢停下来,站在一旁,几个关键词快速在脑子里搜索。 闻一下,没有气味,邓欢又后退几步,盯着不停冒气泡的地方观察了几分钟。正当他准备去采样时,气泡突然不冒了。 邓欢定了定神,走向炸弹,继续用手挖。雨水汗水夹杂在一起,他的视线开始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