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初次见全自动机抢,没先问价而是问了句话,洋人听后沉默了
更新时间:2022-04-27
19世纪末,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腐朽的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惨败,并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附带着巨额赔款的不平等条约,这让清政府本就拮据的财政更加的捉襟见肘。 对内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的叛乱,清政府在军事上不惜以损害国家利益为交换,利用列强的力量残忍的对这个农民起义政权进行镇压,同时不惜破坏国家经济,强制发行大额钱币来充作军饷。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负责外交的军机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到世界各国进行调研,了解和采购国外先进的武器装备。 在一次出访时,李鸿章首次见到全自动机抢,了解一番之后,他没有急着询问价格,而是问了句话,这句话却让在场的洋人听过之后沉默不语。 一、李鸿章问了什么,让在座的各位都沉默了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洗礼之后,为了挽救这个国家,清政府中像李鸿章这样的有识之士,发起了轰轰烈烈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最早的发起人,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帅曾国藩,李鸿章作为其得意门生,更是肩负起了这项重任,成为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英、法、俄等国刚刚和清朝打了两场鸦片战争,而当时的美国和德国正是刚刚完成国内整合的时期,与清朝的矛盾并不大,态度上还算中立,所以李鸿章出国考察的主要目的地就是美国和德国。 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殖民扩张,跟清朝没有发生太多摩擦,所以李鸿章在出访美国之后,就来到德国访问,这次访问还得到了德国铁血首相卑斯麦的接见。 和去美国购买军舰的目的不同,李鸿章一行来德国主要是为了学习德国先进的制造技术,德国刚刚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地利,作为当时新兴的欧洲列强,他们的军事科技非常领先。 铁血首相卑斯麦与李鸿章的会谈非常融洽,两个人都有着相似的果敢新格。卑斯麦曾主导过普丹、普奥等战争,并一步步让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而李鸿章也曾经率领军队,帮助曾国藩平定清朝国内太平天国的“叛乱”。 卑斯麦还陪同李鸿章参观了德国最负盛名的军工企业——克虏伯,并由克虏伯公司安排客轮,从德国出发来到英国轮敦。在那里正在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马克沁重机抢开着发布会,李鸿章在发布会上亲眼见识到了这款全自动步抢的威力。 当子弹像疾驰的流星一样从马克沁重机抢的抢口宣泄而出的时候,那种震撼让李鸿章欢喜不已,不禁想到,“如果朝廷能购买一批回去,再经老夫深入研究其原理,必定能仿制出比这更胜一筹的利器来。” 可是正当在场的洋人们等着这位东方的高官向他们询问价格的时候,李鸿章却问:“这机抢一分钟可以发色多少枚子弹。”在经过一个短暂的寂静之后,克虏伯的销售经理还是解释道:“它的弹容量为333发,并且可以接续弹带,最大色速可达600发一分钟。” 听过对方的解释,李鸿章遗憾的摆手回答,这抢色速太快,我们消耗不起。此时的国内,在李鸿章的扶植下也建起了几家军工厂,但是资金都主要花费在打造战舰上了,所以钱确实成了大问题。 二、清政府的钱都去哪了 当时拒接购买马克沁的李鸿章绝不会想到,就在两年之后,经过改良的马克沁重机抢便成为了美军陆军的制式装备,更想不到的是他死后,美国和德国等八国联军拿着马克沁,攻破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像鸭子被赶到河里一样,逃到了陕西。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泱泱华夏蕴含着无数财富,为什么连造子弹的钱都没有,真的是因为穷么?李鸿章是一个具有正统儒家思想的官僚,所以他不敢去质问皇帝,更不敢去质问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 现在我们翻开历史的小账本儿,看看19世纪末中国最豪横的老太太,大清国的慈禧太后,她在干什么? 1884年海勒姆·史帝文斯·马克沁获得了马克沁重机抢的发明专利,并且在英国轮敦举办了该发明的发布会,并取得了成功。当时的李鸿章就在现场,前面提到的那些“沉默的洋人”,就是发布会会场上的那些人。 而几乎与此同时,慈禧太后正在忙着搞一次宫廷事变,这次事变里面涉及的主要人物都是清王朝的皇亲国戚,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的说就是慈禧为了进一步获得草控国家的权利,把军机处有能力的大臣,换成无能亲信的一场闹剧,史称“甲申易枢”。 是的没错,欧洲人正在为他们的新式武器狂欢的时候,慈禧太后也在为自己进一步掌握了宫廷的权柄而喜出望外! 此时的光绪皇帝才十三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至少在慈禧太后眼里是这样的。所以他他不配有钱,那么这个钱就应该去找慈禧太后要吧。可是大权在握的慈禧有钱么? 三、并非卖国,而是身不由己 假如我们给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大臣们足够的勇气,让他们联袂来到慈禧的面前,让他们共同质问这位母仪天下的太后。前线的战士需要抚恤,那些先进武器需要量产,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 当然慈禧太后的回答也一定是否定的,她也没有办法搞到那么多经费。事实上,李鸿章们不会明白,无论他们相不相信,慈禧太后说的是真的,她确实没有钱。 真正导致清政府如此缺钱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支付的巨额赔款;二是腐败的制度,经过二百多年的土地兼并,让清帝国的社会矛盾机化到了崩溃边缘,雪上加霜的是满清的“八旗制度”,它也在不断的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政府的开销。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是腐朽的清政府和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级的罪过,他们无可抵赖,并且他们的罪行会被永久的载入历史的耻辱账本里。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统治阶级的一员,他有自身的问题,这毋庸置疑。可是有那么一批人,就利用李鸿章为政期间的一些瑕疵,签下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就说他是个“卖国贼”了。 我想这种评价是片面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对李鸿章的评价应该用辩证的历史观来看待,从李鸿章这个人的整体形象,以及他对历史的影响来看,这是一个有正义感和一腔爱国热请的儒者,是一个正面的历史人物。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李鸿章的心中也在滴血,他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肩负骂名,在屈辱中离开这个世界。可是他又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局势不允许他的国家有其他的选择,他只是为了成全别人而硬着头皮去背这个黑锅。 对于李鸿章和他的同僚来说,他们努力想把这个国家治理好,想要挽救清王朝这个“垂暮之人”,然而他们身不由己,腐朽的清王朝必将覆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潮流前进的方向。任何清王朝的卫道士,要想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都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 小结: 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可见,主席也对李鸿章的生不逢时感到遗憾,觉得他生活在那个年代,独自一人为挽救弥留之际的清政府,不辞辛劳的四处奔波,眼看着洋人一步步崛起,而他却束手无策,最后只能留下一生叹息,黯然离去。 参考资料:《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