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周瑜还是歌颂英雄,杜牧《赤壁》
更新时间:2022-05-08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喜欢以史为题进行文学创作,他在青年时期写过一篇《阿房宫赋》,让他名扬天下。杜牧才华横溢,但他的仕途之路走得十分艰难。宦海沉浮,犹如浮萍一般,四处外放。当杜牧经过武昌赤矶山的时候,遥想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的著名诗篇。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赤壁》似乎不会产生什么歧义。但细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诗中的真实的意思,似乎有另有所指。问题主要体现在,杜牧对周瑜到底是什么看法。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显得有些正式。这是“咏史”诗的常用写作手法。杜牧回顾数百年前的赤壁大战,用阳刚豪迈的语句写出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古人有个观念,认为英雄出于乱世。三国时期纷争不断,各方势力轮番上场,希望能够一统天下。这样大的功绩,敢问谁不渴求。 杜牧在古战场上发现了战争遗物,引发了无限遐想。前两句诗庄严肃穆,后两句忽然变得风趣幽默。如果没有东风帮助周瑜,火烧战船的计谋就无法实现,那么东吴就会走向灭亡。历史不允许假设,历史已经是既定事实。杜牧这样老成持重的文人,为什么要进行假设?并且还用开玩笑的口吻捎带上孙策的妻子和周瑜的妻子。这的确是个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杜牧对周瑜的个人评价,实际请况并非这样简单。古人对这两句诗的看法是“用意隐然,最为得体”。这句话的意思是,杜牧用含蓄的手法,写出了战场局势的万千变化,用轻松的口吻,继续强调战争的残酷新与英雄人物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于英雄而言,成功了就会名扬千古,如果失败就要祸及家人。这首《赤壁》并没有否定周瑜的能力,也没有调侃周瑜的意思。杜牧只是用了一种含蓄的手法,描写他对历史大事与历史人物的思考。 杜牧是个文人,但他对兵法十分经通。他熟读《孙子兵法》,还亲自进行注释。他到了赤壁战场,想必也会在心中默默筹划一番。如果是他,面对这场大战,他会如何派兵遣将。他写《赤壁》时,把自己带入到战争场景,想要与周瑜比较一番。当然了,所谓比较毕竟是痴人说梦。他面对大唐国运衰落,不能作出应有的贡献。杜牧内心的失落与苦闷,只能通过打磨古战场上发现的前朝兵器来发泄。 这样一来就读懂的杜牧了心思,他没有调侃周瑜的意思,而是对周瑜的功绩充满了羡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