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在河北东部开凿的五条河流,为何却是为另一条河流服务
更新时间:2022-05-08
2021年夏秋季漳河、卫河流域的洪水,让一个河流名字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而与之相配套的“四女寺减河”也被大家所熟知。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四女寺减河仅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的名字,最多只是让大家感觉这个名字比较长、比较怪而已,而很少有人去注意其名字中的“减”字。 清朝光绪年间的地图上,可见运河向东入海的数条减河 减字,有由原有数量中去掉一部分、降低程度等方面的意思,总之就是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程度上都要比原来要小、要低。 “减河”一词中的“减”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减少河水之意,当然减少河水并不是减少“减河”里的水,而是用于减少另外一条河流的水,这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 我国在河道上开凿人工河道用来控制水势的历史悠久,《元史·河渠志》中就记载:“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到了明清时期,在国家赖以生存的命脉——京杭大运河上,减水河更是有了广泛应用。 1702年《运河图》中位于山东清平县的减河 不说水源充足、水量充沛的南方运河有着许多减水河。就连深受水源不足影响的位于中国北方的南运河上,在明清时也修建、开凿了许多减水河,按从南向北排列有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兴济减河、捷地减河、马厂减河。下面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看看这些减河的使用。 明朝 永乐十年(1412年),在德州西北哨马营开泄水河一道,连接了距离仅12里黄河故道,于海丰大沽河入海,全长457里,这就是哨马营减河。 1855年《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图》中四女寺、哨马营减水河 弘治间于山东省恩县四女寺凿里河,至九龙口归黄河故道,这就是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四女寺两条减河同时利用黄河故道入海。嘉靖年间,在四女寺减河口建闸,用启、闭来控制运河水量。 后又于沧州捷地镇开减河一道,即为捷地减河。 清朝前期 康熙年间,为解决运河水量不足的问题,引漳河入卫,但是没想到在解决运河用水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威胁: 漳卫合力并驰,排山倒峡而来,一线卫河,势难容受。山东德州适当卫河之冲,不但漕艘经临,波撼浪湧,每有冲机损坏之虞,而且水势泛涨,庐舍民田,难免淹没,德州首受其害,直隶吴桥、宁津、东光、南皮、沧州等处,亦皆波及。 卫河自临清州汇入运河 因为漳卫合流后,水势变大,而原河道却较为狭窄,就造成水流湍急、水面上涨,除了影响航运之外,还冲毁、淹没了运河两岸的房屋和田地。于是在雍正八年之后又对明朝以来的减河进行了重新的改建。 先是把四女寺原有的减水坝改为滚水坝,滚水坝是一种高度较低的的拦水建筑物,其主要作用为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砂,可以将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当涨水时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可以使河水始终保持一定的高度,便于漕船通行,而遇涨水又可由坝上自然溢入减水河,减少了人工启闭减水闸的环节,及时疏泄洪水,避免泛滥。 而再向北一些的哨马营减河,河口本来就是滚水坝,继续沿用。 1855年《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图》中的捷地、兴济减河 而这两者并不是重点,再向北由“老十三”怡亲王胤祥和大学士朱轼共同督造的捷地减河、兴济减河才是重头戏。 捷地减河在捷地镇开始,东流经八里屯、风化店、大寺、小吴家庄、郑家口,再向东南流20里进入母猪港,会石牌河,穿大沟洼、长港、小西河入海。 兴济减河由兴济镇开始,东北流经蔡家庄,入沧州东北境,又东北经乾符城南、桃园,再向南折转20余里,入小西河,会捷地减河后,一起入海。 捷地减河和兴济减河的河口,都建有石闸。自那以后,运河很少有溃决。 1859年《直隶舆地图册》中的天津府图,可见各条减河 虽然运河之水不再泛滥,但是新建的两条减河,不只是河堤比较低矮,两侧的河堤之间更是狭窄,并且河堤仅仅是用泥土堆积,并未夯实,从石闸到入海有一百多里,以至于虽然说水已入海,其实所泄河水只是到了沿海的低洼之地就已经散开,并没有入海。 清朝晚期 道光、咸丰年间,捷地减河、兴济减河均已经淤废。光绪初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之前所开的四道减河因为已经淤废,全河之水涌入天津三岔口入海,不仅上游数百里的堤防十分危险,并且下口天津更是随时有受上游洪水而被淹没的危险。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开减河,但几条减河下游均淤成平地,重新疏浚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极为巨大。 1933年《河北分县详图》中天津一带,可见官庄减河,即马厂减河 这时发现,天津镇总兵周盛传带领属下士兵在天津城南开引河一道,为军民营田之用,自兴农镇开始,至西大沽入海,长约九十里,此外还有减河六道,各长约数里,入海河尾闾,可以借以利用。 光绪六年,于靳官屯南运河东岸起,向东至兴农镇开凿一条长六十里的引河。由于缺乏资金,无法雇佣民夫,就让兵丁进行开凿,共动用盛军步队十一营、铭军步队十营,古北口、保定、大名、正定、河间等处练军步队十三营,共三十四营。这条引河之水再通过原有入海的引河流入渤海,这条河就是后世所称的马厂减河。 位于兴济镇北侧、利用原兴济减河开凿的北排河,承接了运河西部河流入海之水 虽然晚清的官员们囿于人力物力无法疏浚减河旧道,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定要根治海河”号召的指引下,这几条开凿于明清时期的减河,又被重新利用了起来,不但成为卫运河、南运河水系众多的入海通道,就连运河以西的很多河流,也穿越大运河利用这些减河实现入海,确保了海河流域的安澜,这大概是明清官员们想都不敢想的吧。 您了解的请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