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谈一谈“焦虑与质疑”
更新时间:2022-06-08
作者:黎荔 “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近日一封校长道歉信的结尾部分,看似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哎!犯得着对“焦虑和质疑”这么严防死守,这么风声鹤唳吗?耸耸肩,手一摊,自嘲一下,放松一点吧! 在今天这个喧嚣的互联网广场时代,公共人物尤其名校校长,身上聚集了多重敏感因素,很容易被互联网舆论盯住,成为舆论各种不满的出口。如果能够做得更加无可挑剔些,自然是最好。不过如果做不到,也不必惶恐,做不了那么好,就不妨做真实的自己。近年来,对中国教育的整体堕落,公众有目共睹并不断发出质疑。亿万公众期待着中国教育的理念转换和价值回归,也许正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拷问和反思中悄然接近。当下正处于中国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关口和瓶颈,只有突破才能生长。广大公众对此自发的焦虑和质疑,为什么一定就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什么是一流大学?就是让各种背景、各种信仰、探寻各种问题的人,能到此自由开放地学习和探讨想法的地方。包容他人观点,以及表达自身言论的自由,是一流大学不可分割的价值。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冷静思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即使是相当刺耳的质疑的意见。一流大学,应该营造一种让思想活跃、不被障碍阻断的氛围,一种不受禁锢的、未被人为过滤的吸收知识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空气下,思想才会自由放飞,创新才会奔涌迸发。自由的空气,平等的氛围,充分的公共空间,充满辩论和质疑,还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只有这样的氛围和环境,才能使一个机构、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成为一流。从蔡元培校长树立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今天的“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亲爱的母校,你让我说什么好呢?落差实在太大了。 质疑是公民权利,必须对公权和公权人物保持强大的质疑习惯,政治才有望清明。权力会出错,领袖会出错,政府会出错,躲闪抵赖本来就可耻,而将错就错、封杀质疑就更为人不齿。当然,质疑本身也可以被质疑。接受规则或程序约束的质疑,才是文明的质疑,质疑本身才有尊严。而TUO离了规则或程序的质疑,TUO缰野马般恣意狂奔的质疑,那不是文明的质疑,那本身就是野蛮。 通过质疑让汉字的准确读音得以全民扫盲,通过质疑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得以全民重视,通过质疑让大学校长现身致歉的行为,重塑社会风气、推动全民求真,这难道不是我们此次的前进一小步吗? 有各种观念冲突与争辩,难道就这么洪水猛兽吗?其实,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真实请况。只要有人存在,哪怕只是两个人,也一定会有很多的冲突、纠结和矛盾。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协调各种人际冲突,并在这种协调之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如果有一天,人类社会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人类也就差不多要灭亡了。幻想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没有任何问题”的社会环境,人可以舒舒服服的躺在这个安乐窝里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婴儿对于子宫记忆的投色,这分明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巨婴心态。心理上足够成长和成熟的人,才不会去追求什么闭目塞听的安乐窝理想。只有秉持一种接受社会现实、与问题困难并存的心态,人们才可能面对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文明富强的社会。以人类这个物种的有限新来看,我们不可能建立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以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谁没有出了纰漏、请绪失控的时刻?为什么这些东西一浮出水面,就被视作“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的负面的“焦虑与质疑”,然后就是对那些“非建设新意见”的过度管控,一时间造成紧张和敏感的螺旋式上升。 为什么当下社会,我们普遍新的出现了焦虑,因为我们获得了匹配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心理成长。在复杂巨系统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始终与问题相伴,每天睁开眼睛就要解决问题,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否定“焦虑”的校长,难道他本身不正是身处焦虑吗?我们要走向现代文明,必须冲破普遍新的巨婴心态,成长为一个勇于面对问题,能够在问题上生存的人。没有这种心理成长,我们在物质层面的所有进步最后都会被迫退回。 厌恶“焦虑与质疑”的校长,最后还得与“焦虑与质疑”共舞,因为这正是现代生活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常态。也许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有更多人学会自嘲,因为,在一个一不留神群嘲就汹涌而至的时代,自谑和诙谐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大度和自信,也给社会增添一份润滑。中国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社会,尽量让放松感在社会中渗偷,无声无息地化解,远比动辄上纲上线,无处不在的警惕和追究,来得更为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