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是否孝顺父母,取决于儿女的格局和良心
更新时间:2022-07-11
01 古人说:“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又说:“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关于劝说孝道的古训很多。很多人认为,儿女应该无条件地孝顺老人,就算老人有天大的过错,也要原谅,毕竟是血脉相连的关系。 其实,“孝道”两个字拆开来看,不仅仅要孝顺,还要讲道理。 任何事请,都可以追根溯源,有因有果。老人是否过得好,一方面是儿女的关照,一方面是“自爱”。唯有两方面结合,才能安度晚年。 一个人在生龙活虎的时候,不会感受到儿女的作用,一旦走不动了,进入苟延残喘的阶段,家风的传承,儿女的孝心,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02 老人是否被儿女孝顺,中年时就有了征兆。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女儿顾佳忽然梦见父亲犯病了,她因此担心独居的父亲,并且请父亲到自家来住。 父亲拒绝了顾佳的请求,并坚持要去养老院居住。 虽然顾佳的愿望落空了,但是孝心一目了然。 认真观察一番,就会发现,顾佳的孝心,不是空B来风的,而是事前就设下了“伏笔”。 顾佳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父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她长大,并且帮助她成家立业,还帮忙带外孙。 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儿女就是咱们前世的债啊!没本事咱们就当好那渡人的船。” 按照常理,父母是一条大船,载着儿女在风雨里穿梭,想尽办法让儿女在美丽的彼岸上岸,然后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 可是,很多父母,存在道德素质不高、自以为是的问题,导致儿女之间矛盾不断,儿女也变成劣质的人。 其一,父母最爱的孩子,往往是最没有用的孩子。 很多父母,想尽办法让读书厉害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出家乡,去远方谋生。并且把积蓄都掏出来,给远方的孩子在城里安家。 没有出息的儿女,只能在家门口打工,或者接过父母的家业,苦苦经营。 “陪伴才是最好的孝顺”,父母老了,真正的依靠是“没有出息的儿女”,而那个远方的孩子,要么给一点赡养费,要么“销声匿迹”。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家庭内耗,真心赡养父母的孩子,也会发牢烧。 其二,无底线地对儿女好,会被当成理所当然。 中年的父母,没有远见,把所有的钱财都给了儿女,以为老了,可以有依靠。可是,儿女们觉得,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少,孝心就消失了。 有远见的父母,会留一手,准备房子、钱财等养老必需品。就是走不动了,起码还能去住养老院,能自己负担生活费用。 其三,父母没有孝顺家里的老人,家风就败了。 父母不孝顺老人的做法,一旦被儿女看到了,就会导致“有样学样”。因此,父母的老年生活状态,就是自己中年时对待老人的样子。 03 儿女是否孝顺父母,取决于儿女的格局和良心。 孩子能否走多远,取决于父母的格局大小。这是公认的一种说法。 反过来看,儿女的格局,决定了父母的结局。 没有格局的儿女,紧紧地盯着父母手里的钱,而不是自己去赚钱;盲目服从枕边人,忽视了自己的形象;总是斤斤计较,记得父母的不好,忘记父母的不好。 有大格局的儿女,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就是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也会感恩父母给了自己饭吃。 网友“咔咔布费罗”说,她的大姑,有七十多岁了,还在城里给别人做保姆。 前几天,大姑回到农村,本想去大儿子家,但是儿媳给她脸SE看,非常冷漠。不等于,大姑只能住在她家。 她看着大姑蹒跚着离开家乡去打工,内心很不是滋味。她想,要是大姑走不动了,就出点钱,让大姑住在乡里的养老院。 做人啊,很多时候,良心上过不去啊。 那些没有良心的人,就算是自己过得很好,父母对他很好,也无济于事。 上海松江法院审理过一件案子。 46岁的男子王某,眼睁睁看着74岁的父亲病故了,但只是冷冷地看着,没有掉眼泪,连落葬的问题,也没有考虑。 过了5天,邻居发现老人过世,遗体变味,才报警求助。 平时,王某在家,也是管着自己的生活,宁愿去遛狗,也不会问一问父亲的请况。 最后,王某构成了遗弃罪,等来了牢狱之灾。 回头一想,为什么非得用最严厉的措施来B着一个人尽孝呢?于心何忍?人心何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女的不孝,不是几天形成的。既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到位,也是儿女自身的认知太少。 比方说,枕边人很恶毒,导致儿女弄丢了原有的认知,失去了孝心;儿女结交了乱七八糟的朋友,因此被同化了;儿女心眼很小,容不下父母。 看着儿女的改变,父母却没有拉一把,久而久之,两代人的关系,变得可有可无了。 04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孝道是两代人的互动;不孝也是。 主持人李艾在一次节目中,谈到了带着72岁的母亲去看病的场景。 医生说,老人身体好,会长寿的。 母亲却摇头,说:“我不想长寿,长寿对小孩不好。” 一句话,让李艾深受感动,也体现了两代人的互动。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互动,请感就会变得浓烈,请感就能取代平时生活中的各种摩擦。 对于“心穷”的家庭来说,人高寿,则多辱;对于贵气的家庭来说,人高寿,必多福。 每个人都会变老,你对老人的样子,就是你老年的样子。 一报还一报,谁别自以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