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海雪原深处守平安
更新时间:2022-10-05
本文转自:人民公安报 呼轮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 在林海雪原深处守平安 □本报记者 陆晗 通讯员 张攀峰 吕昊俊 9月末,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最北的边境城市额尔古纳市出发,车在林间公路疾驰,满目五彩斑斓的林海。 经过一天一晚行驶,一座白墙海蓝屋顶的警营终于跳入视野。门口矗立着一座石碑——“北方第一所”,这就是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 成立于1995年的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隶属于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呼轮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常年驻守在林海雪原深处,守护着5895平方公里辖区和76.36公里边境线,年平均气温-8℃,辖区没有常住人口。 尽管金秋未过,恩和哈达镇的气温已经达到-12℃,路上布满积雪和冰碴。所长黑泽明与4名民警开着2辆巡逻车在白桦林海中缓缓前行,警灯闪烁,格外醒目。他们对所辖76.36公里的中俄边境线开展全方位巡逻踏查,并对沿途界碑进行维护。 林中小路一弯接着一弯,看不到头。“坐稳!”黑泽明说,“只要汽车还能开,就都是好走的路,在大兴安岭深处荆棘丛生的山路,必须徒步巡逻。” 山路愈发崎岖,巡逻车在一个转弯处停了下来,民警下车整队,擎起国旗,顺着岔道口向林海深处徒步进发。 密林深处,鲜园的国旗和5个坚毅的身影格外醒目。“这段自然路里面有一条河,有可能会有人或者受伤的动物出没的请况,每次我们都要来这里巡查。”黑泽明说。 为受困群众提供帮助,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民警全力以赴。今年4月的一天深夜,外来务工人员老刘在回家途中遭遇暴风雪,车辆陷入雪坑。黑泽明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和所里的民警携带救援工具与物资赶往现场。由于老刘无法准确说出具体位置,民警们只能按照他描述的大致方位在林海雪原仔细寻找。 大雪纷飞,狂风怒吼,能见度极低,本就蜿蜒的山路几乎无法行进。黑泽明他们顶着暴风雪,打着强光手电沿线找路,民警史小刚一边开着警车跟在后边,一边与被困群众保持联系。用了将近2个小时,民警在一山坡上的密林处找到3名被困群众,并将其转运至安全地点。 “现在我们巡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黑泽明说,夏季边境派出所有巡逻艇,冬季有摩托雪橇,再配合无人机、监控雷达等多种科技手段,边境巡逻效率大幅提升。 途中,民警们需要翻过一个长约300米、倾斜度几乎达到60度的小山坡。山坡上凹凸不平的岩石“铺”上了层层积雪,行走起来脚底像是“抹油”般光滑。行至约50米处,走在最前方的史小刚一脚踩滑,身体不受控地向山坡下趔趄。黑泽明眼疾手快,赶忙向前大跨一步将史小刚抵住。而后,民警以腰带做牵引连接彼此,继续前进。 经过重重考验,民警们到达了管段的最后一个界碑——“133号界碑”。史小刚擦拭着界碑国徽上的积雪,这枚国徽常年保持明亮的鲜红与金黄。傍晚的夕阳映照在河面上,空旷辽远。一面国旗,五个身影,逆着光大踏步向前走去。 “守在这里,就是守护祖国,哪怕这里是无人之境,有界碑在、有国徽在,祖国就在,我们的责任就在。”夕阳的余晖落在黑泽明身上。今年是他坚守在这里的第8个年头,他的两鬓染了银霜,而守护祖国的决心始终坚定。 “向国旗敬礼!”茫茫林海中,黑泽明组织民警在133号界碑旁举行了朴素而庄严的升旗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