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吹牛”这件事,恰恰暴露了一个人的缺点(2)
更新时间:2023-01-22
美国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傅佩荣,除了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之外,还是享誉东南亚的演说家。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傅佩荣小时候患有严重口吃。 从8岁到17岁,傅佩荣很少同人讲话,他怕自己的口吃遭到嘲笑,所以故意掩盖自己口吃的事实,但上大学之后,他想要改变自己。 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如今的傅佩荣不再是那个口吃的小男孩,而是享誉中外的讲师,更在《百家讲坛》中讲过《易经》、《老子》等。 因为某方面不如他人,所以想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平衡自己的缺点,这便是所谓的“补偿心理”,这起正面积极作用。 但还有一种人,早已经从积极的“补偿心理”,变成了消极的“过度补偿”。 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一个不断在过度补偿自己的人。 阿Q收入低、住处残破,生活在社会底层,连身材都不如别人,也没有朋友,没几个人看得起他。 这种状态下,阿Q却很爱吹牛。 打不过别人,他却吹道是自己不愿意和儿子计较,似乎是自己大度;说起之前,他总是强调自己“先前阔过”,似乎不在意金钱。 但其实,他只是在用“自我补偿”的方式,来寻求一时的内心平衡。 很多爱吹牛的人都是如此,吹自己买了多好的东西,吹自己家里有多少钱,怕的其实就是被人看不起。 在这个过程中所暴露的,是他们“过度补偿”的心理和自卑的本身,一旦不懂克服这种心理,建构的幻想,最容易让人M失。 因为“补偿心理”过了头,只会让一个人沉醉在虚幻当中。 “达克效应”下的无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