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给95岁的舅母拜年
更新时间:2023-01-29
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生活琐记 / 李寿生 那年,我给95岁的舅母拜年 本文作者(左)跟舅父舅母拜年后合影。 2014年大年初五,阳光和煦,万里无云,少有的晴朗天气。一大早,冒着凌冽的寒风,我骑上小电驴,驱车十余里,来到西郊星港花园,给时年95岁高龄的舅母拜年。老舅母身体欠佳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听说外甥前来拜年,经神为之一振,马上转过身来,嘱咐女儿垫高一个枕头。她慈眉善目,头发已经花白,但神志清楚,听力甚好,于是问长问短,跟我这个年近古稀的老外甥热络地攀谈起来。 我的父母双亲以及二姑母,生于1900年代,两位伯父及大姑母,生于1890年代,舅父娘姨和岳父母生于1910年代,生于1920年属猴的舅母,属于年龄最小的长辈,也是唯一的健在者。 在我记忆的荧屏上,永远忘不了1957年初春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门外,冰天雪地,屋檐下的冰凌已有尺余长,屋后的积雪依然很厚很厚。母亲躺在大门口冰冷的门板上,亲友们已为她穿好了寿衣,前来告别的乡邻络绎不绝,人们虽然眼里含着泪水,但是没有哭声,因为母亲还没有咽气,鼻子里一丝微弱的气息仍在翕动着。也许她放心不下年幼的孩子,也许她仍留恋着年老的妈妈,母亲在门板上躺了7天之后,居然又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然而,毕竟她已病入膏肓,油已干,灯草尽,在与死神搏斗一个多月后,终于离开了人世。那一年,她才五十周岁。 舅母比我母亲小13岁。母亲临终前,她不顾刚生下几个月的孩子,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为母亲更衣洗被,为母亲送汤送要。母亲死后,她把年幼的外甥当作自己的儿子,经常给我们兄弟缝缝补补,送鞋送袜。哥哥的喜事以及后来父亲的丧事,舅父舅母都前来张罗,无微不至。舅父也是父,舅妈也是妈。1957年至今已过一个花甲。疾风知劲草,患难识知己。舅父舅母的高大形象一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舅母静静地躺在床上,窗外的阳光洒满一地,照得舅母的房间温暖如春。老人家打开记忆的闸门,跟我说起母亲生前的许多往事,一次次润湿了我的眼睛。 舅母和舅父一样,说话语气平和,很少机动、红脸,待人接物总是和风细雨,笑容可掬。但在温和的外表下,却有着坚毅的新格。她育有三男两女,老大生于1940年,属龙,1959年毕业于常州师范,在溧水县当过教师、县委秘书,调回武进后,先后供职于武进公安局和武进物资局,能说会道,写得一手好字。老二1944年生,属猴,乡间多面手,种田、种蘑菇、种果树、磨豆腐、回豆芽、做厨师,无所不能。老二患肺癌走了已有五六年,老大患胃癌病逝于上年的年初六,出殡那天大雪封门。白发人送黑发人,舅母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儿子先她而去,痛不衣生,眼泪哭干。两个女儿始终陪伴在她身边,怕她有三长两短。亲友们都恐怕她吃不消这样的打击,担心她撑不住。但舅母柔中有刚,通请达理,不给小辈们雪上加霜,还是挺了过来。交谈间,我不敢提及大表兄和二表兄,怕她徒生悲哀。但她却主动提到二表兄,说老二的孙子已经结婚,孙媳已怀孕添喜,待孩子生下来后,她又得高升一级,变成了高祖母,常州人称作太太婆。我高兴地向她祝贺,说常州人五代同堂者极为罕见。舅母只是淡淡一笑,叹口气说:“只是你二表兄没有福气,不然他要做太公了。” 舅母心灵手巧,在村子里人缘极好。她懂点中医知识,村民们有点小MAO小病,都来找她。有些城市大医生治不好的病,她用乡间秘方,也能迅速见效。更有甚者,她还会土法接生孩子,村里被她成功接生的孩子有十八个之多。对此,她从不收人钱财,最多吃几个人家送来的喜蛋,因此在乡间享有很高的威信。随着钟楼开发区的大规模发展,运河南岸舅家那座有数百年历史的村子被拆迁了,村人们的安置房相当分散。但舅母家中,依然热热闹闹,不少乡邻时常前来串门,说说闲话,拉拉家常,他们仍将舅母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一次,我与在南京大学任教的表弟一起探讨舅母长寿的秘诀。他说,母亲什么都吃,从不忌口。平生吃得最多的,荤菜无非是机鱼肉,素菜都是自家种的青菜萝卜之类,晚年并不以素食为主。生命在于运动,她一辈子辛勤劳作,年过八旬还在自留地上干活。勤劳、节俭、粗茶淡饭,这些其他农人也能做到,但农村活到90岁以上的人毕竟凤MAO麟角。脾气好、不计较、助人为乐、儿女孝顺,恐怕是主要因素。舅母的这些长寿经,与我大姑母的女儿、2013年活到96岁无疾而终的表姐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了个把小时,我怕老人吃不消,就起身告辞了,因还要去另一亲友处拜年。两位均已退休的表妹送出门时,机动地告诉我:“你们几个表兄,年年来张望我妈,我妈很是自豪,她曾多次对村上人说,外甥们年年拎着大包小包来给我拜年,长达半个世纪,全村还有第二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