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迎故旧乐无穷(上)(2)
更新时间:2023-02-13
钱惕明,就是该部门的一把手:党组成员兼部主任。我见到他的第一眼,便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五十多岁中等个子慈眉善目的长者。 当时采访部的记者,是按条线和区域分工的。钱大主任找我个别谈话时,直言相告:“你当过山西日报记者,又当过体育报记者,经验很丰富,又年富力强,要挑重担。所以决定把原先由顾常律副主任跑的常州最红火的龙头行业机械口子转给你来跑,怎么样?”钱大主任寥寥数言,说得很暖心。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位领导很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新,人不错。 我在钱主任麾下,总共工作过一年零三个月又20天,虽然时间很短,却受教无数,受益匪浅。 他见人眯眯笑,开口三分笑,哪怕是批评人,也不是急风暴雨般的大喊大叫,反而是和风细雨似的循循善有,有点像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政工干部,其实他却是有真才实学笔头子又很硬的老记。我认真学习过他写的评论员文章和社论,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笔风老辣,很有说服力,令我起敬。 其次,钱惕明管理队伍的点子多,办法多。上世纪80年代初,人心思变,人心浮动,队伍管理难度很大。但就在这一特殊时期,钱惕明还偏偏弄出一套制度管人的绝招。他在全体记者会上就曾明确宣布过,“人管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走出一条制度管人的新路来。”什么制度呢?他的办法就是严格考核。每个记者每月都要考核见报稿件的数量和质量,“论功行赏”。完不成基本任务者不仅没有奖金,还要扣除部分浮动工资;完成基本任务得基本奖;超额完成任务则按稿子数量和稿件等级计超产奖;不仅设有月考核奖,还有季度奖和年终奖,根据各人的贡献大小,奖勤罚懒,拉开差距。有这样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哪里还需要领导像婆婆嘴那样盯在批股后面唠叨个没完没了?我很佩服他的这一金点子。当然,我也是这一考核制度的受益者。我从到岗的第二个月开始,就月月都能享受超产奖,且经常名列超产奖之首。最多的一个月,我共见报33篇稿件,创了最高纪录。试想一下,哪怕是月大,也只有31天,再扣除至少四个星期天(那时候是单休制),全月最多也只有27个工作日,我却见报33篇稿子,平均每天得采写一篇多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