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的社交讨好并无必要 本SE交往更加真诚
更新时间:2023-02-19
本文转自:劳动午报 这些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职场竞争的日趋机烈,在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不少被称之为“症”的社会现象,如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社交媒体上又造出了 “文字讨好症”。 据全媒派调查数据显示,91.81%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有过“文字讨好症”的行为,可见有此倾向的人实在不算少。 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习惯新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 据有心人的归纳,最常见的“文字讨好症”就是在词句的结尾处加上“哈、嘞、呀、嗷、哇、啦、哟、滴”等亲切的语气词和符号。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好哇”;“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嗯”说成“嗯嗯”“嗯嘞”“嗯啦”;“来了”说成“来啦”“来嘞”等。 环顾周围,时时刻刻都在碰到有这类网络社交倾向的人。众所周知,网络社交和面对面社交的用语其实是不一样的。后者可以通过谈话时的态度、语气、眼神和肢体语言,察言观SE,及时选择合适的语言应对。而前者因为是隔着屏幕,聊天的甲乙双方,有的见过,有的未曾谋面过。很多人大抵都会对没有见过面的人格外客气,对最密切的人用语更为直接。加上如今各类社交软件的勃兴,让网络社交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也有人认为,如今社会原子化愈发突出,个体生存更加独立,人际关系也更加疏离。这就应验了很多人看似有几个几百人的微信群,好像在网络上能呼风唤雨,其实现实中依然是格外孤独的个体。一些格外活跃的网络达人,现实中也未必能处处顺利,很多人还是处于孤独的原子状态。 说实在的,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年轻人如此刻意去讨好别人,甚至是毫不相干的网友,觉得一方面很奇怪,一方面也有点悲哀。不是吗,理想很骨感,现实很残酷,由于涉世不深,很多年轻人,面对自己这么多的很陌生的网络朋友以及现实中的同事亲友关系,该如何有效得体地交往,有时实在不知所措。于是,干脆以“礼多人不怪”的讨好式的语言来应对一切网络社交。他们认为,总不会因为自身用语的格外客气而遭人唾弃吧。 然而,这类带有表演新质的用语习惯,还是让人隐隐约约感到有些不适。何况表演式的用语,虽然看似很客气,其实少了一些真诚。因为毕竟是戴着面具在说话。我就见到不少人,在与单位同事交往中,发在单位或者部门的微信工作群里的文字,上来就以“亲”来称呼,也随处是讨好式的语言。似乎不用这些表请包和讨好式的语言就不会正常说话了。然而一见面就会冷言冷语,甚至势不两立。 这种处处讨好的网络社交用语,看似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其实也会助长一种虚伪的社交礼仪。因为过度的语言表演其实掩盖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何况处处讨好别人,看着是一片祥和,其实自己的内心也是很累的。所以,不如还原自我,不必在网络空间里刻意掩饰自己,本SE交往就挺好的。 □赵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