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更新时间:2022-04-24
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可,甚至赞赏,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或者印证自己言行、选择的正确新,进而增加行动的信心,求得心安。 期望的东西不一定能实现,现实中,我们常痛苦于不被理解。 网上曾盛传一首现代诗《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第一段写到:“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寥寥数语,道出我们不被理解的原因。这该是人生常态,无需太过痛苦,该如孔夫子所言那样——人不知而不愠。 01 — 得到批评、指责,也不是不懂你 对于自己是否被理解,我们都有直接的、主观的感受,也比较真切。但对别人的了解总是少一些,对别人为什么批判、指责自己思考的也少一些。 被理解意味着得到支持!我们会把别人的批评、指责当做对我们的误解,进而感到委屈、痛苦。即便我们清楚的确是自己错了,也不愿承受别人的指责。 正如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所说:“大概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是对的,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 对自己能够意识到的错误,尚且为自己辩解,对他人的指责,自然也只会坚持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没错却受到指责,当然要反驳,怼回去,找出他人的漏洞、指责他人的不是。 这种维护自己、指责他人的交往中,双方都会觉得对方不懂自己、不理解自己。实则双方都没有想过试着理解对方,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罢了。 就像父母打孩子,老师批评学生,有时候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不是学生做的不对,仅只是孩子、学生的行为,让父母、老师感到没面子。为了维护他们的面子,自然要找一堆理由来批评、指责孩子、学生的不是。这样的请况下,被打的孩子、被批判的学生,自然也不服。 自己的言行被人误会,受到指责,有时并不是他人不懂你,不理解你,而是对方压根没想过理解你。批评、指责,只是维护他的的面子罢了。 面对这样的请况,除非对方对你很重要,否则,完全不必理会,随他去吧。 02 — 得到理解、支持,不一定是懂你 是否被理解,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到他人的支持来判断。理想状态下,言行得到支持、赞赏,就是被理解;反之,就是不被理解。 人们只能从自己的认知程度去理解他人,如井底之蛙无法理解大海,夏虫不能理解冰。如果对方没有跟你一样的认知水平、没有跟你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要说理解,实在很难。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言行,或向他人征求意见时,我们会得到很多支持、赞许。也许作为当事人,我们分不清他人所谓的理解是真心还是敷衍,但这也不代表对方就一定懂你。 我们接受的教育,我们身处的文化背景,似乎也不太允许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去批评别人。 诸如: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不要以你的认知,去推测他人的世界” “这个世上永远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刀子擦在谁的身上,谁才会感觉到痛” 等等。 加之批评、指责他人,很多时候换不来感机,不招致怨恨就很幸运了。于是乎,大家都学会了不轻易指责他人,不当面揭他人的短。 要相信真心对你的人不会一味的奉承你! 别人的支持、理解,有时候真不是懂你。这是他们自以为有素养的表现,不愿让你难堪;也是因为深知没有人喜欢被否定,为了不伤和气,只好说点你想听的,但不一定是真的。 03 — 懂你很难!不懂也没关系 被理解的前提是袒露心扉,把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展现出来。 袒露心扉却是很难的事。我们期待被理解的结果,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赞许。但是,袒露心扉可能会把自己的脆弱也展现出来了。 某种心理作祟,我们更愿意让人看到自己坚强的一面,而不是脆弱的一面。 我们的确期望被理解,但更害怕被揭穿。比起不被理解的痛苦,让人看见自己的脆弱、不堪,更让人难以接受。 袒露心扉就会让人进入这样两难的境地:不展露真实的内心,别人无法理解;展露心扉,又担心暴露了自己不愿让人知道、自觉不堪的一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不愿示人的秘密,既然如此,就不要苛求他人能真正理解自己,也不要因此而埋怨他人。 无论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他人的原因,不被理解,是生活的常态。 既然如此,当碰到艰难困苦,遭遇打击,就不要怨天尤人,指责上天不公,命运不济,也不该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 其实,别人懂与不懂,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就像我们的穿着打扮,本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才穿的,而不是为了别人喜欢。问题是,我们有时候希望别人也喜欢。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如果你认为懂你的人却不懂,不要伤心、不要难过,也不要怀疑你的喜欢,换一个人试试看! 如孔子之言,“人不知而不愠”,再进一步,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通俗一点来讲,那就是: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你不懂我,我也不怕 要怪只能怪自己 因为我不懂你 你本就无法懂我 我还以为你能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