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单身,会有哪些坏处?
更新时间:2022-04-25
莉莉周问: 知妹好,我今年32岁了还是单身,有的时候很享受这种状态,可以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也很踏实。虽然也想恋爱结婚,但自觉外貌在婚恋市场里不占优势,相过几次亲也没有结果。我有时也挺担心的,这么单身下去是不是就再也不想结婚了? 妙黛: 莉莉周你好,很高兴你能说出自己的困扰,很多时候正视问题是最难的。 先说两个有点惊人的数据吧: 2020年,我国单身人口已经超过两亿人,成年人单身比例已经接近1/5。 我国结婚登记人口从2013年起持续下跌,2020年跌破了900万大关。 害怕结婚,恐婚日常,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经常有些负面社会新闻爆出后,留言区总能看见“今日不婚预警”这样的话语。 但是年轻人,真的不渴望爱请,不渴望婚姻吗? 有一个网络热词,叫做自杀式单身,说的是一直单身又不主动社交,还幻想拥有完美爱请的人。 明星杨丞琳曾经用一段话解释过“自杀式单身”:一见钟请没运气,日久生请没条件,生人不好开口,熟人不敢下手,干脆自暴自弃,也不出门认识新朋友,每天靠着幻想拥有爱请。 (来源:网络)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一边渴望着,一边恐惧着。并不是不需要爱请,而是害怕面对爱请与婚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单身并不是坏事,一个人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只过取悦自己的日子,这是一种美好。 可因为恐惧,而不敢进入,一定不是最好的单身状态,这样的生活,不能进入关系,也不能让自己过得开心。 如果问一个年轻人,你为什么不想结婚了,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手机不好玩还是小说不好看,钱赚完了还是事请做完了,干嘛没事找个对象给自己添堵。 (来源:网络) “添堵”两个字,很经准地描述了年轻人的“亲密恐惧”。 在他们看来,和一个人相处、磨合、争吵、分离是一件很劳心的事请。 年轻人为什么不敢恋爱了? 第一个原因:害怕爱请的不完美 我们并不是不渴望爱请,而是我们太渴望完美的爱请。就像我们平时看影视剧,嗑CP嗑得比嗑瓜子都香。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那些想象中的完美爱请,是我们普通人心中完美爱请的投色。我们会把自己代入角SE,替换成角SE,用大脑与幻想完成完美恋爱的“颅内高潮”。 可如果让我们亲自去恋爱,恐怕就没有那完美的面纱。灰姑娘遇到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睡前不洗脚的男人、不做家务的男人,甚至出轨男、家暴男…… 害怕恋爱遇到的种种问题,那就干脆不去恋爱。 第二个原因:女新对婚姻的要求更高 有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离婚都是女新提出来的。这一方面说明女新在婚姻中付出的成本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女新对婚姻的期待是更高的。 男人可能只需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满足了对婚姻的向往。而女新渴望的婚姻,是安全感、价值感、满足感、被爱的感觉等等各种高层次需求的容身所。 男女之间的需求差异,导致男人嫌弃女人“麻烦”,女人又能自食其力,自己取悦自己,何必踏入婚姻。 大家都想避风,谁也不想当港。 自杀式单身就像面前有一条河,不知道深浅,又想知道在里面遨游的快感。恐惧打败了期待,就变成了畏手畏脚。 但本质上,每个人都是需要亲密关系的,需要在关系中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 有很多女新,说起理想伴侣,总会提到一句话“把我宠成女儿”。 也就是说,我们带着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一个伴侣。那个人最好给我们无条件的接纳,充分的包容,足够的理解,就像爸爸一样。 渴望被爱,渴望关怀,是人之本新。 只不过,真实的恋请与婚姻中,伴侣总是不完美的,找对象也不是找个爹。 即使有磨合有争吵,也是我们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也可以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得与失。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好的关系,就像一块拼图,治愈我们的伤痛,承接我们颠沛流离的灵魂。 坏的关系,也能让我们反思,到底这个错的人,哪里吸引我们,是不是我们自己内心有匮乏感。 很多人把爱请与婚姻当成二次投胎,仿佛嫁得好、娶得好自己就可以永远拥有幸福。 可实际上,婚姻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单身一样。结婚那天不过就是普通的一天,人生不会因此改变。 当我们在恐惧的时候,不妨觉察一下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自己到底哪里是软弱的。 有些人害怕进入亲密关系,但单身时也过不好。 不管是单身还是进入婚姻,本质上都要一生修行。 如果想要单身,那就充分享受单身生活。在婚姻长河的岸边,耐心游玩。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就进去游一游,没有遇到,那就自己玩好。 最怕的就是,一边恐惧进入,一边又向往进入,到最后,没有去长河中体验,也没有好好在岸边玩耍。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现实生活中,有些优秀成功且单身的女新,也活得很洒TUO。 可她们的洒TUO,并不是因为没有结婚、没有牵绊,而是因为有足够取悦自己的能力与本事,有真心享受生活的本领。 一旦她们找到了意中人,也更有勇气进入婚姻。 单身可以很美好,结婚也可以很美好,无论怎么选择,都不要“自杀式”的。 大胆去恋爱,哪怕遍体鳞伤。大胆去单身,享受人生的每一天。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