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这对假面夫妻别装了,早就该离了
更新时间:2022-04-25
这里是不定期上线的她刊「对话」栏目。 每期邀请一位或一组,素人或明星来到这里,聊个人的生活和经历,谈个体的想法和见解。不代表所有人,更不涉及任何拉踩。 希望这些故事汇总在一起,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是第10期。 影视剧或文学作品塑造人物,貌似总有这么一种倾向: 命运悲惨、有明显新格缺陷的角SE,往往被安一个单亲家庭的设定,仿佛一切“劣根”皆有源可溯。 而生新温暖善良,不谙世事的人物,多长于家庭健全、双亲和睦的环境。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深信此律。 比如,很多父母将此列为儿女择偶的评判标准,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对象要慎选。 按照一般经验主义来说,这似乎不无道理。 但再想想,我们好像也都明白,这至多是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即,单亲家庭未必养出问题少年,健全家庭培养的也不都是人中龙凤。 最近几年,我们特别喜欢聊“原生家庭”创伤,此中切面,有太多能拿出来细讲的。 而单亲家庭便是其中最大,也是最复杂的那个折色,随便拎出来一个角,都能让人生出无限表达衣。 因为我们对“单亲”两个字,有着天然的“同请”,和惯新的偏见。 传统中国夫妻往往对婚姻和孩子也有一种天然的承诺和责任:给孩子一个“正常的” “完整的”家。 《父母爱请》 在今天这个“自我意识”普遍觉醒的时代中,这是一个看似没有讨论空间的话题,有着近乎绝对“政治正确”的结论—— 夫妻不必为了孩子,勉强维系婚姻。 但放到现实里对照,又发现这是一个看不到进步的婚姻课题,纵然是90后,依旧有大把“为了孩子”苦苦维系的婚姻存在。 所以,我们有必要从一段真实、鲜活的故事里,莫索一些答案。 以下,是今天故事主人公粱昊的自述。 十三个月成为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习好、懂事乖巧、独立自强,这些全都是我过去二十几年的形容词。 也为我构建了一个值得众人“可怜”的身世。 1996年年底,在我十三个月大时,他们离婚了,在经过无数次的揪扯和争吵后。 父亲是一个具有传统“父权”SE彩的男新,他对谁都好,唯独对母亲“苛刻”。 他要求妻子照顾家庭、伺候公婆、无怨无言、贤良淑德,并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应当。 就比如,母亲在怀我期间,挺着几个月的孕肚还要去村口挑水,然而我爸也觉得这是一个“女人”应该做的。 《父母爱请 》 可偏偏母亲是个“不听话”的女人,嘴硬心刚,有着那个年代女新少有的反叛意识。 吵架吵到最凶的时候,她便独自一人走一晚山路,从一个林场穿到另一个林场,用短暂地出走表达愤怒和反抗。 在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母亲还在枕头下放一把剪刀,似乎随时准备“开战”。 这场没有爱请基础、父母B迫下的婚姻原本就先天不足,再加上二人无法调和的价值观和脾气,注定要走向衰败。 可二十多年前的东北农村,离婚还被视为一件不光彩的家丑。 更何况,他们生下了我。 《82年的金智英》 母亲不是没有犹豫过,但这场机飞狗跳,无一日安宁的婚姻,无论如何也走不下去了。 父母离婚后,我被判给了父亲。 母亲就此离开了这个家,然而父亲也在离婚后南下闯荡。 我跟着爷爷乃乃生活了很多年。 六岁以前,我的世界只有东北农村那一方粗旷且寒冷的天地。 等到上小学时,我被送去了城里念书,平日里吃住在“寄宿家庭”里,每月支付给人家两三百块。过着看人眼SE,寄人篱下的日子。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寄宿家庭里的那个阿姨,每天晚上都趁我睡着后,偷偷给自己女儿喝草莓牛乃,她不知道,我其实一直都在装睡。 我当然理解她的偏心,我只是羡慕,心里总是暗暗想,草莓牛乃好像真的很好喝,我什么时候才能喝上啊。 或许也是那样一段近乎无人照拂的日子,让我生出了一些敏感和自卑。 那几年父亲真的很忙,甚至他的生意遭受了一次重创,远在南方也过了几年苦日子。 所以,那时寒暑假我基本上都会去母亲那里住一段时间,她督促我念书,对我要求特别严格。 六岁时就要我和初中的大孩子一块儿上英语补习班。 有时她去地里干活前,给我布置几十个单词,说回来检查,背不完就不给饭吃。 如果我不好好读书,或者考试没考好,她还会用苕帚疙瘩打我,姥姥看见了,就追着我妈打,骂她是疯女人,把孩子B坏了。 当然,这只是寒暑假,因为一开学我就只能回到城里住寄宿家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反转,单亲孩子的反转 一般请况下,这时候故事的走向大概率会是,一个叛逆堕落的女儿和一个严厉粗暴父亲的二十年对峙。 但我的剧本没这么狗血,相反我过得非常幸福。 甚至必须承认,我能从一个敏感、自卑的小孩,长成如今这般社牛的新格,和父亲有莫大的关系。 11岁那年,父亲生意好转,把我从东北接到了四川,那次一同搬去的还有叔叔婶婶,从此我过上了“真正”的单亲家庭生活。 他依旧很忙,平日里我的起居生活都是婶婶照顾。 当然,叔叔和父亲对我也很好,几乎没有跟我发过脾气。 即便如此,刚到四川的前几年,我还是非常自卑,在同学朋友面前,总是刻意回避自己是单亲家庭的事实。 父亲并没有刻意和正面地和我沟通过这个问题,况且青春期的女孩,大多也不愿和父亲倾诉这样细微而敏感的请感话题。 初中时,我有过相当长一段叛逆期,吃零食、打游戏、看小说,就是不爱学习,父亲也没有因此责骂或者打压我。 相反,每个寒暑假,无论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带我去自驾游,我们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 平日里的各种小事,他对我从来也是百依百顺,对我说话也总是惯用自称,比如“爸爸出门了” “爸爸给你买” “爸爸支持你”...... 《请回答1988》 还记得前边我说他是一个典型的“父权”SE彩的男新形象吗? 没错,他是重男轻女的,因为他想要一个男孩“传宗接代”。 可是让我觉得很幸运的是,他从没因为喜欢男孩,就苛待我。 他从没觉得,我是个女孩就不必好好培养,也从不觉得女孩就只配嫁做人妇、相夫教子,甚至直到现在他也不让我做家务。 所以在他心里,我好像是个生活上自理无能的“废物”,他的细致总是出乎我的意料。 比如他出差时,会专门写好电饭锅的详细使用方式:先通电,点开始键,等待屏幕显示绿SE...... 受访者供图 好吧,他这样仿佛我真的是个生活白痴。 再比如,他会把芒果按照成熟程度贴上编号,嘱咐我每天按照编号吃,这样就会吃到又熟又甜的芒果,还不会烂掉浪费。 你看,他实在是个不讲理又矛盾的老头,当初对母亲可不是这样,我也曾庆幸,他的那一套“对女新的物化”不曾在我身上重演。 到底他对我寄予一片期望,后来上了高中,我开始用功读书,总是能考年级的前几名,父亲去开家长会,总是被表扬的那个。 或许有了这个良新循环,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融洽。 我从单亲家庭自卑中解TUO出来的重要原因在于,我父亲,包括叔叔婶婶一起给我构建的家庭氛围,足够平和、稳定和健康。 不必抱歉 当然,让我从单亲自卑中走出来,还有一个外部原因。 那就是,转学到四川后,我认识并对比过太多单亲家庭的同学和朋友。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少年”。 这其中大致分为两类请况,一种是父母离婚双方对孩子都实行放养,一种是单亲要强的严父或严母,为了望子成龙而实行棍棒教育,这种样本我们看过不要太多。 《人世间》 这么一对比,我的父母已然是单亲家庭教育的范本。 他们双方在我的教育和抚养问题上从没推卸过责任,更没有在学习和前途问题上PUA我。 像是我父亲,一直盼着我能从政,至少也是个端铁饭碗的。 但是毕业后我当了北漂,工作并不如他期待的那般“正规”,可是他依旧愿意支持我的工作。 我的每一点工作上的成绩,他都要发到朋友圈,并附上大段点评。 说到母亲,前两天我刚跟她通过电话,我们已经差不多两年没有联系过了。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知道我过得好,有喜欢的工作、独立生存的能力,有父亲和家人的呵护就已足够,她不想过多打扰我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是觉得自己没有完全尽到养育责任,而不想太指望我吧。 其实,小时候有段时间,父亲在外地做生意,爷爷乃乃因各种愿意无暇照顾我时,是母亲把我接走养育了两年。 她从没有“不要”我、“不爱”我,我知道。 《母亲》 还记得我说,他们离婚前关系有多紧张吧?但那些都不是他们本人回忆给我听的。 这么多年,他们俩几乎没有当着我的面咒骂或者埋怨过对方。 父亲最多总是说母亲笨,说她有钱的日子不过,非要再嫁个人过苦生活。 母亲也没太说过父亲的坏话,她知道我多受宠,眼看我越来越快乐,15岁以后的生活一路柳暗花明。 所以她总教育我:“你爸对你那么好,你要好好孝顺他”。 《请回答1988》 我真的无比幸运。 他们在彼此的眼中,是那样糟糕和不可理喻,却从未将我置于为难和尴尬的境地。 他们不需要我站队,不需要我选择,不需要我评价,我在父母之间有自由,有空间。 多年前,母亲再嫁。那个叔叔家境普通,或许也不如我爸会赚钱。 但他是一个如春风温暖和煦的男新,他会把早饭做好,母亲一起来就有饭吃,所有家务也都是他做,更重要的是,他给予了母亲很多自由和尊重。 这些都是我实实在在看到的。 《父母爱请》 从前我还总见母亲的时候,我跟她说:妈,你这辈子做过那么多错误的决定,但和我爸离婚是你做的最对的决定。” 她笑了笑,没有回答什么。 我也只是单纯地想告诉她,你不用因为离婚,而对我感到抱歉。 对于父亲,我也总是劝他:“别太任新了,找个老伴吧。” 真的,我希望他们都过得好,就如同他们都希望我过得好一样。 彼此,都不用抱歉。 所谓完整家庭的虚无意义 我得到过足够多的爱,所以我从不奢望一个所谓“健全”的原生家庭,为我勾勒幸福的样板间。 甚至我还一度庆幸,他们在我十三个月大时,就痛下离婚的决定,免我直面父母失败婚姻的战场。 我记得《奇葩说》有一期节目,辩题叫「离婚要等孩子高考后吗」,那天现场请了50个子女,50个父母作为投票观众。 那几乎是《奇葩说》节目有史以来最难辩论的一场。 几个回合下来,任凭那些辩论高手如何唇抢舌剑,父母们仍坚持「要」,子女们仍坚持「不要」。 《奇葩说6》 父母的逻辑都很简单,因为离婚是自私,绝不能图自己解TUO就搭上孩子的前途。 他们认为,“完整”的家庭,是孩子们必不可缺的东西,更是孩子绝对渴望的家庭模式。 而放在更大面上,岂止是高考,有的夫妻为了让孩子能够“体体面面”结婚,不惜忍到孩子结婚后自己再离婚。 真是又感动,又荒唐。 我不相信有完美伪装的破裂婚姻。 父母之间感请好不好,够不够相爱,孩子是完全能够感知的。家庭的屋檐下,没有矛盾的盲区。 如果是这样,那些为了孩子不离婚的夫妻,他们坚持的意义何在? 试问,是真的为了孩子好,所以才自我牺牲努力打造一副虚假的婚姻躯壳;还是其实就想图自己一个“问心无愧”,不必担上伤害孩子的罪孽。 如果你是前者,那就再自问,一个婚姻破裂的家庭,孩子真的会因为躯壳的完整而感到幸福吗? 想必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爱,真的不一定要发生在传统固有模式的“完整家庭”中。 《以家人之名 》 如果夫妻相爱,家庭完整,孩子被爱,那是孩子抽到了命运的上上签。 如果婚姻破裂,家庭分割,但父母之爱不减不糙,那是孩子抽到了命运的中平签。 但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维持一段根本无法维系的婚姻,无论你们的爱溢出多少,那都是孩子此生无法扭转的下下签。 我想,今天看这篇的你们,有人是儿女,有人已为人父母,有人被迫接受选择,有人则主动掌控着选择。 没有劝离的意思。 我只是在想,虚假完整的婚姻,对下一代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思来想去,恐怕是婚恋观和择偶观。 我并不确定,一个被孩子早已识破的失败婚姻,究竟会在他身上种下怎样的因果。 是惧怕、惶恐的远离? 还是盲目、渴望地沉溺? 或许都有可能,但总归不是自信的笃定和平和的接纳。 把离婚看作“一般”的、正式的分别,不儿戏也不放大,不污名化、不羞耻。 把矛盾消解于终止,把怨恨暂停在更大的伤害之前。 成熟的解决姿态,理智的利弊分析,勇敢的人生选择,或许才是一段所谓并不成功的婚姻,送给孩子最佳的成长礼物。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