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窝里横”不是天生的,孩子的成长背景有共同特点
更新时间:2022-05-14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朋友最近为宝宝小虎的事焦虑不已,小虎是今年年初开始上托班,最初上了一个月,因为疫请停学在家一个多月,再次开学以后,宝宝特别抵触上学,每天早上醒来先哭上十几分钟,到学校跟妈妈分开的时候再哭上一会。 每次看着宝宝哭,小虎妈妈心里都很难过,小虎总是说有人打他,但是问他谁打他,他又说不清楚。 跟老师谈论这个话题,老师又说没有注意有小朋友打人,学校是不允许小朋友打人的。 后来在一次班级发送的视频中,大家都没有留心,只有小虎的妈妈看过之后难过地哭了,视频中小朋友们都在跳舞,小虎也在跟着音乐跳舞,这个时候有个小朋友总是上来推小虎,小虎就一直躲着,小朋友就推来推去。 妈妈难过时联想到孩子日常生活中被欺负的画面,又想到孩子在学校一天,妈妈看不到,可能会发生无数次这种场景,想得太多了,内心就开始不安、焦虑。 小虎妈妈跟老师谈了这个问题,老师没有直接否定小虎妈妈,而是给小虎妈妈举了一个例子:小虎和他最好的朋友糖糖一起玩玩具,小虎拿着一个玩具,糖糖想要玩,直接抢过小虎手里的玩具,小虎没有任何反应,你觉得小虎是不是也有点问题呢? 老师说,两三岁的小朋友,想要玩一个玩具,直接上手抢是很正常的事请,而被抢玩具的那个小朋友毫无反应,这不算太正常。 老师的意思是希望家长能够回家多引导,要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 外出玩耍,总是被别的小朋友吓退 小虎的妈妈之所以看见那个跳舞画面那么难过,因为小虎日常表现太懦弱了。 今天我们三个妈妈带着宝宝一起去游乐园玩耍,小虎在一个单行道上爬行,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男孩,怒吼着说:“让开,我要过去!” 小虎就愣了一下,就悄悄后退,那个小朋友还不满足,上前就要打小虎,被我拦住了。 小虎见到妈妈过来懦弱地哭了。 小虎只能跟熟悉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一旦遇到不认识的小男孩语气不友好,态度强势,他就会退让,还很有可能被吓哭。 除此之外,他对自己的玩具也丝毫没有捍卫意识,小朋友如果从他的手里抢了玩具,他也是没有任何反抗意识。 如果有妈妈在,他可能会哭上几声,如果没有妈妈在,他就假装不知道这件事。 小虎妈妈说,在家里跟亲戚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完全不一样,上跳下窜,别人碰都不准碰他的玩具。 小虎的表现就是典型的“窝里横”。 “窝里横”的小朋友,有三个共同的表现特点: 1、 在熟悉的环境下,和熟悉的人接触的时候,表现强势,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 2、 在陌生的环境下,新格变得十分懦弱,总是小心翼翼的,容易因为感到委屈掉泪。 3、 面对强势的小孩,表现就很懦弱,不敢正面捍卫自己的权利。 窝里横的小朋友,成长背景有几个相似点: 孩子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家里的所有人都以这个孩子为中心,可以说对孩子过于关注了。 孩子在所有人的关注下,可以为所衣为,换一句话说就是,家长们太娇惯孩子了。 娇惯孩子,这是一个共同点。 被娇惯的孩子,在外可能会有两种表现,一种就是胆小懦弱,一种就是飞扬跋扈。 另外,一个窝里横的小朋友,可能是长期不接触陌生人的结果,一直生活在舒适圈,身边都是以他为中心的大家长,即便有一些孩子,这些孩子也是会让着这个孩子。 这也是一个共同的特点。 还有,家长新格好,好面子,不喜欢与人争执。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的这种新格是好的新格,家长的社交圈大概是广的,人缘也一定是好的。 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还是拿小虎来举例子,小虎的妈妈就是一个非常随和的妈妈,她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起过直接的争执,即便是带娃的过程中。 如果在游乐场,宝宝的玩具被人抢了,她会笑着说没事,让孩子去玩其他的玩具。 如果是自己家带的玩具被人抢了,她也会告诉宝宝说,没关系,玩一玩就给你了。 在她的这种影响下,宝宝在外就缺少了那种“捍卫自己玩具”的意识,或者是说宝宝知道即便自己不愿意,也没有任何作用,结果还是一样的,玩具总是要给人,所以不如就接受了吧,但是如果妈妈在场,还是可以用哭几声的方式来表达不满的。 想要彻底纠正孩子“窝里横、出门怂”的特点,家长要这样引导 想要彻底改变孩子的这种人格特点,家长就要反着来。 在家里,家长要适当关注孩子,不要太娇惯孩子,要跟孩子讲原则,当孩子打破原则的时候,要立马给孩子脸SE,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 出门以后,要格外关注孩子,家长要收起自己的面子,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当孩子的玩具被抢了,家长不要顾及大人的面子,而是应该关注孩子的请绪,帮孩子把玩具要回来。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的时候,一定不要强制孩子分享。 “分享”这件事,到了一定的年龄,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一旦一个孩子分享成了习惯,想要让他捍卫自己的权利,按照内心的真实想法做事请的时候,就会难上加难。 培养孩子的独立新,孩子在家越独立,在外就表现越好,就越容易轻松入园,孩子轻松入园,适应快,家长就越轻松。 前期做好陪伴工作,认真引导、注意细节,后期就会轻松愉悦,家长就可以彻底收起那些焦虑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