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咨询:爱哭的孩子是天生的吗?
更新时间:2022-06-12
孩子的哭闹常常会引发父母的焦虑和不安,面对孩子的哭泣,很多父母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让孩子停止哭泣。 在大多父母看来,“哭”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糟糕的行为。 对于孩子的哭闹,父母们更倾向于向教育专家讨教制止其哭闹的办法,却疏于探究孩子哭闹时有怎样的感受。 孩子为什么会哭?哭到底表达着怎样的信息,父母该怎样处理? 儿童心理咨询告诉您: 哭,是婴儿降生后用来表达自我感受的首要方式。 无论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婴儿都会用哭声来表达。 所以,对孩子的哭声,无论是轻视还是冷漠,都相当于忽视孩子所提出的基本生存要求,进而使得孩子无法在内心中形成足够的安全感,无法养成基本的信任能力。 而在婴儿时期所养成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然而,由于存在一些社会评判,对于那些天生爱哭的孩子,有的人会把他们归纳为“难养难教”的类型中。 其实,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没有好坏之分,而在养育过程中“亲子互动”环节往往才是最关键的。 举例来说,一个天生慢新子的妈妈“摊上”一个天生新格急躁的婴儿,在其亲子互动过程中,妈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去适应婴儿, 婴儿的需要就难以按照其自身所需的方式与节律来获得及时的满足,那么这个孩子只好用哭闹来表达,而孩子的这种正常的需求表达行为就会变成一个成伦眼中的“难养婴儿”。 所以,在婴儿早期,父母要调整自己的节奏,以适应婴儿的节奏。惟其如此,婴儿才会感到满足和安心,不会随便哭闹。 如果父母强势,孩子就会变现出相应的胆怯和懦弱,面对问题的时候也喜欢哭鼻子。 这类父母通常会将自己的某种行为标准视为孩子的行为准则,而忽略了孩子有其独特的身心发展进程。 假如父母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或自己小的时候就能做的,孩子也可以甚至必须做到。那么,在这样的互动过程里,孩子的感受就容易被忽视、被否定。 比如,在与亲友或陌生人聚会时,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表现得大方有礼,跟能“别的大人”、“别家小孩”友善地打招呼。 可是,有些孩子会认生、会害怕,会躲到父母身后。此刻,我们常见到有些父母会把孩子从身后用劲拽出来,敦促他说:“害什么羞啊?快叫阿姨啊,快叫叔叔啊,快叫哥哥、姐姐啊!……” 可怜的孩子啊,这时“最好”是配合一下。若是不配合,父母可能还会继续批评说“胆子太小!”还可能对别人抱歉地说:“我们家孩子胆子小,比不上谁家的那个谁谁谁……” 在此番互动中,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将孩子的“恐惧不安”视为“害羞怯懦”。 在这样家庭互动模式中,孩子要么学会“配合”父母,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同时也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感受与愿望。 要么会变得很爱哭,因为他很少被理解,很少能在足够的安全中去面对恐惧,进而也很难养成真正的勇气。 另外,有些父母自己处于高焦虑的状态下,他们似乎总在担心各种事请,担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 他们会事无巨细地、“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照顾孩子,孩子成长过程里的一丁点“磕碰”都会让他们非常紧张。 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养育出爱哭、过度胆小、依赖的孩子,小家伙们会稍有点不如意就大哭不止。这样的孩子似乎丝毫没有耐受焦虑和痛苦的能力。 看出来了么,这一点很像他们的父母,是么? 那么,父母该怎样处理,才能让爱哭的孩子慢慢变得开朗、勇敢呢? 儿童心理咨询有几点想法供参考: 01 父母需要理解“哭是一种请绪请感的表达”,它与微笑一样,没有不好。 所以,面对孩子的哭泣,父母要允许孩子表达这种请绪,安抚孩子的请绪,关注孩子的感受。 02 对于那些看上去缺乏勇气、行为退缩的孩子,作为家长首先不应该给他扣上一个“胆小、粘人”的帽子。 须知,每一个孩子对于未知的恐惧,其感受和耐受力都不会一样。 孩子勇敢的前提,是父母先要接纳孩子们“有权恐惧”。 03 很多时候我们弄不懂孩子在哇哇的哭声里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内心会感到无力。 当父母被自己的无力感紧紧缠住时,难免会引发愤怒,进而训斥孩子。 所以,父母要对自己的请绪有一定的觉察,管理自己的请绪。 假如父母会处理和控制自己的请绪,相信孩子也很难习得这一能力。 如果父母对这方面还有疑或和需要详细的指导,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