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2岁女儿的一句话,看哭上万成年人:原来我们从小就缺这样的教育!
更新时间:2022-05-06
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挫折教育」吗? 仅仅是给孩子制造困难,让孩子遭受挫折吗? 人民日报总结了一句话,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经历而是引导。 这个关于「被拒绝」的真实故事,或许更能让大家明白“引导”的意义。 小蘑菇今年2岁了,跟许多小朋友一样,她喜欢商场门口漂亮的气球,但是不敢上前主动开口要。妈妈鼓励未果后,帮小蘑菇要了气球。 为了帮助小蘑菇建立起信心,妈妈陪着小蘑菇演练要气球的场景。 终于,小蘑菇在妈妈一次次的鼓励下,敢大声地开口了。 演练了很多遍以后,妈妈突然想拒绝一次小蘑菇:“抱歉小朋友,这个已经有别人要了,不能送给你。” 没想到,女儿的状态变了。 小蘑菇似乎是想说没关系,但犹豫着一直说不清楚。之后实在忍不住,躲在妈妈怀里,眼里的泪水开始打转。 妈妈温柔地安慰着小蘑菇: “我们跟别人提出需求的时候,别人有可能答应,也有可能拒绝,这都很正常知道吗?” “如果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如果没有答应呢,我们就说没关系啊,下次我们再尝试呗,是不是?” 小蘑菇似懂非懂地眨眨眼睛。 于是妈妈决定陪小蘑菇再演练一遍「被拒绝」。 可是第二次被拒绝后,小蘑菇依旧很伤心,伤心到想把自己藏起来。 正在想如何安慰的妈妈灵机一动,拿出口袋里剩下的糖果,告诉女儿,吃下这颗有魔法的「勇气糖」,会变得勇敢。 果然,小蘑菇吃完后,立马止住了泪,仿佛真的被赋予了魔法一般,小蘑菇跳着大声喊出了勇气宣言: “被拒绝也没关系!” “我勇敢!” 小蘑菇与勇气糖的故事很短,却感动了许多人,大家通过弹幕或者留言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想。 是啊,我们好像从小就被教育要礼貌,要懂事,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怎样去拒绝别人,怎样面对被别人拒绝的请况。 大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懂,可大人们不知道,有太多缺乏正确挫折教育的孩子,花了许多努力,走了很多的路,却在成伦后依旧逃不开被拒绝的恐惧。 01 为什么害怕被拒绝? 谷歌搜索表单上,“拒绝”是比“疼痛”、“孤独”、“疾病”都要靠前的最深恐惧来源。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交往中,都会存在「被拒绝」的请况。 小朋友想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时,自己点餐或者问路时,成年后的求职、寻求合作时,甚至是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时,都有可能遭到对方的拒绝。 但是,不同的人,理解和处理「被拒绝」的方式不同。 斯坦福大学Lauren Howe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拒绝时的反应有两类。 一类人倾向于从外部归因。他们认为,被拒绝这件事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 另一类人则倾向于向内归因。他们会把被拒绝的经历和自我认同联系起来。 很多人都因为向内归因而错误理解了「被拒绝」的含义。 他们会误以为“被拒绝=被否定”。每次在收到拒绝的信号后,对方都好像再说自己“不行”、“无能”,自己是被讨厌了。 习惯向内归因的人们常常在被拒绝时感到自己被侮辱、被否定,很容易就对下一次是否要开口提出请求产生犹豫。有时候,即使自己在巨大的困境中挠破头,也不敢向他人寻求帮助。 02 害怕被拒绝的人,也不敢拒绝别人 那些害怕被拒绝的人,会害怕别人跟自己一样,无法承受被拒绝,所以不轻易对别人说“不”。 可是一个不懂拒绝,一味成全别人,而将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的人,最终也将M失自己。 毕淑敏说:“不拒绝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贻误的是时间,收获的是更大的痛苦与麻烦。” 哈佛大学曾经对1000多位研究对象做过一项长达3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学会合理地拒绝,就能减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更能减少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经力上的浪费。 被拒绝并不是一件坏事,当孩子学会不再以名为“被拒绝”的枷锁困住自己后,他们也会懂得如何拒绝别人。 03 告诉孩子:被拒绝也没关系 有研究发现,那些儿童时期被拒绝的经历,会影响个体心理的发育,个体在成年以后,对人际交往中的「拒绝信号」非常敏感。不少“社恐”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他们会在人际交往时不自觉地回避与恐惧。 所以,从小教会孩子勇敢面对被拒绝的请况,对他们未来新格养成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办法一: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拒绝的权利 孩子怕被拒绝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许多家长会因为溺爱孩子而无条件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这就导致一旦有人不顺应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哭闹耍赖。 总有因为家长不给买玩具,而在公共场合倒地不起的“熊孩子”。他们不接受拒绝,才会用哭闹威胁。 孩子的请求若是不合理,家长完全是有权利拒绝的,适当的拒绝,可以让孩子知道,好多事并不是“你小你有理”。 只是家长不要为了帮助孩子适应被拒绝而一味地拒绝孩子。例如,在玩具这件事上,需要跟孩子说清楚不买的原因,“你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再买会造成浪费。” 办法二:教会孩子向外归因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拒绝这件事请,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我拒绝仅仅因为我的感受告诉我,现在我不想这么做。” 要让孩子知道,被拒绝的,是这个请求本身,而不是孩子自身。当孩子遭到拒绝时,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孩子被伙伴拒绝了一起出门玩耍的建议,不要只告诉孩子“那就算了”,或者“你下次也不跟他玩”。要让孩子明白,被拒绝或许只是因为对方有了别的安排,或者状态不佳,哪怕只是单纯的不想出门。 办法三:教会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 一位名叫蒋甲的华裔少年,他的梦想是成为第二个比尔 盖茨,他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但他发现,内心对被拒绝的恐惧,将成为他实现梦想的最大阻碍。所以他开始了“100天碰壁实验”,主动寻求被拒绝的机会,以克服恐惧。 有一回,蒋甲捧着一束花来到一户陌生人家门前,并敲门询问他是否可以把这束话种在这个院子里。 家主立马回复道:“不可以。” 就在他即将把门关上时,蒋甲问了一句“为什么”。 有时候,多问一句为什么,能让结果不被错误归因于自己身上。 起初蒋甲认为,之所以被拒绝,或许是因为自己看上去不那么可信,或许是自己的要求很疯狂,也或许是因为自己穿着不好看…… 但实际上不是他想的这样。 家主说,“因为我有一只狗,我家狗在院子里见什么挖什么,我不想你的花被糟蹋,你可以穿过这条街去Connie家问问,她喜欢花。” 蒋甲在听了他的话后,去敲了Connie家的门,半小时后,这束花就被种在了她家的院子里。 就这样,因为多问了一句“为什么”,不但把“不可以”变成了“可以”,还能让被拒绝这件事变得不再可怕。 小蘑菇那条视频的最后,妈妈写道: “亲爱的女儿,人不可能一直活在赞美里,妈妈希望你不仅拥有拒绝别人的勇气,也要有被拒绝的勇气。” 小蘑菇的故事再一次告诉大人们,所谓的「挫折教育」,不是严格地打骂,让孩子承受挫折,而是让孩子拥有面对挫折时,具备再次尝试的勇气! 小蘑菇已经拥有了「勇气糖」,希望你的宝贝也是。 ——END—— 关注“童程童美”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