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活”在当下
更新时间:2022-06-14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1972年夏天,年轻的董向红走进杭钢热轧薄板厂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工作的车间能变身时尚秀场,员工休息楼会变成直播间,连浴室和锅炉房都能改成摄影工作室,整座工厂一步步向“数字文创园”转型。 不远处,杭钢的高炉、焦炉、动力厂区等,不久后也将成为科创园区、会议中心、运动空间等。“向死而生!”董向红惊叹道。 近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浙江各地形成了大批独具特SE的产业建筑、生活社区,印刻时代风貌,承载城市记忆。但伴随产业结构变革、城市规模扩张,它们又不可避免走向衰落,成为工业遗存,有些得以改造,有些不幸消逝。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镇建设总体由“大规模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提质改造”新阶段。散落城市的工业遗存,能否延续生命、拥有全新功能?近日,记者前往杭州、宁波等地,偷过粗犷的建筑外表,尝试读懂其中耐人寻味的经神气质,以及城市、社区的新气象。 建筑新生 成为现代城市中的独特存在 从杭州市中心出发,一路驱车向北。“打铁弄”“杭玻街”“焦化路”“轧钢路”等标识名称,就显露出与“武林路”“拱宸桥”“满觉陇”等地截然不同的硬核气质。 一个拱墅区,半部杭州工业史。过去,以杭钢、杭炼为代表的重工业,以杭一棉、浙麻、杭丝联为代表的轻工业,共同构筑庞大产业体系,牵引城市经济命脉。鼎盛时期,拱墅的工业产值占杭州主城区60%左右。 到达半山,未进杭钢,几处庞然大物已跃入视野。西北角是高90余米的1号高炉,向南依次是运输铁轨、焦炉、冷却塔,向东是稍矮的2号、3号高炉,以及物资储备大楼等。罗露的钢铁、斑驳的锈迹、灰褐交织的颜SE、粗糙的材料质感……一切要素叠加,让工业建筑成为现代城市中独特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