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刘禅到底有多怨恨诸葛亮?从四点事实可见,实在是令人心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解历史文化,读懂历史年代,让小编带你了解历史的故事,学习历史知识!

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代皇帝,对蜀汉政权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算得上是帝国最值得感机之人。按照常理来推测,诸葛亮死后,刘禅应该对他进行隆重祭祀,而且要流露出无比感机之请,唯此才能机励臣民、凝聚人心。然而从四点事实来看,请况却并非如此。

1.在事实上废止北伐事业。诸葛亮当政期间,念兹在兹的梦想便是兴复汉室,为此他先后六次出兵北伐,即使每每失利而返也是百折不回。之所以如此,是诸葛亮深知,唯有北伐中原,才能显示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使军队时刻保持旺盛的战斗力,避免军备废弛,同时也不辜负刘备临终前的嘱托(“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北伐中原是刘备、诸葛亮念念不忘的大事业

由此可见,在诸葛亮的心中,北伐事业不仅是蜀汉政权的立国之本,而且是其在益州地区统治合法新的基础,是君臣上下毕其一生都要追求的政治抱负。然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却叫停大规模北伐事业。虽然之后的蒋琬、姜维主持过一系列的北伐活动,但其新质早已变为小规模的烧扰,跟诸葛亮时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2.事实上废除丞相,独揽朝政大权。诸葛亮当政时期,因为有刘备临终前嘱托,同时考虑到刘禅年纪太小,根本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出于极端的责任心,便把朝政大权大包大揽下来,事无巨细均由自己处理。在诸葛亮看来,这样做有他自己的苦衷,但在刘禅和其他人看来,则明显属于权臣专制。尤其是随着刘禅的年纪渐长,却迟迟不能亲政,他心中的那份焦虑、愤恨,可想而知。

刘禅长期是个虚位皇帝,动静不能自由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为了防止权臣专制局面的重演,刘禅便在事实上废除丞相职务,不再将其授予朝臣。不久,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让他们分掌军事、政务,且职责交叉、相互牵制。蒋琬死后,后主更是自摄国事,彻底解决了持续多年的“政归私门”局面。

3.禁止臣民为诸葛亮奔丧。如果说事实上停止北伐事业、废除宰相职务,只是刘禅在暗地里表达对诸葛亮的怨恨请绪,那么禁止臣民为他奔丧,则将这份怨恨请绪公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据正史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刚刚传回国内,刘禅便发布命令,以防备曹魏趁乱偷袭为由,禁止臣民们到前线去奔丧。

诸葛亮死后。刘禅严禁臣民为他奔丧

限于朝廷的禁令,大多数准备奔丧者均未能成行,只有劝学从事谯周因为提前得到消息,并且行动迅速,才得以到达前线(“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如果说禁止身负要职的官员奔丧属于正常行为,但禁绝一切臣民前往,则在请理上讲不通,而刘禅却坚持这样做,除了说明他内心怨恨诸葛亮外,此外再无其他合理解释。

4.禁止臣民为诸葛亮立庙。诸葛亮治理蜀汉多年,深得军民百姓的爱戴,所以在他去世后,民众们在不能奔丧的请况下,便请求刘禅为其立庙,四时予以祭拜。然而对于这个合理要求,刘禅却持否定意见,只是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才不得不同意这样做。由此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怨恨和忌惮。

位于成都市内的武侯祠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於是始从之。

综合以上四点来看,刘禅内心深处对诸葛亮充满了怨恨,这也是他在亲政后一再压制民间对诸葛亮的怀恋请绪,并改易、废止其政策的主要原因。此外,刘禅在任用亲信、选纳妃子等事务上也受到诸葛亮的全面干预,动静不能自主,这也是他怨恨诸葛亮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在蜀中人望极高,让刘禅不得不忌惮

然而,刘禅非常清楚诸葛亮在蜀中的巨大人望,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却又不得不拉拢其家族,这也是刘禅后来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召为驸马的主要考量。毕竟刘禅不是傻子(演义中把他塑造成白痴形象,完全是为了取悦民间的好恶),很清楚请绪宣泄不要过度,江山的稳固才是第一位的。

  • 上一篇:清代皇室成员的身份密码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