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宽容的守成皇帝唐代宗李豫
更新时间:2022-04-28
唐代宗李豫(726-779年),原名李俶,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孙子。 李豫从小在百孙院长大,由于李豫从小好学,为人仁孝温恭,言谈举止皆符合礼仪,且长相不俗,李隆基虽有一百个孙子,但格外喜欢他。十五岁时,以皇孙身份被封为广平王。 登上帝位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豫随父亲李亨前往灵武,李亨称帝后,李豫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上的大元帅李豫统领郭子仪等诸将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凭借收复两京之功相继进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由于他要忙着平叛,他极少参与宫内事务。 宦官李辅国因为有拥立李亨即位之功,深得李亨赏识,但一开始李辅国很是排挤李豫,原因是李亨立张良娣为皇后之后,张良娣还想撺掇李亨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因为张良娣的祖母曾经抚养过李隆基。李辅国便投靠张良娣,并进谗言使李亨以谋反之罪冤杀李豫的弟弟建宁王李倓。李辅国始终支持有野心但没有手段的张良娣,他们是政治上的盟友。后来,李辅国看到李亨病重,但已被立为太子的李豫地位很巩固,李辅国的目标便向李豫这边倾斜,这遭到了张皇后的极端痛恨。上元二年(761年),张皇后和李辅国的矛盾迅速机发。 张皇后便拉拢李豫想除掉李辅国,但李豫深知李辅国掌握禁军,他没有必胜的把握,同时看出了张皇后的私心,她想利用自己除掉李辅国,便拒绝了张皇后的拉拢。现在,在张皇后的眼里,李豫和李辅国都是她的敌人。李豫不配合,张皇后便联系越王李系,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宫里挑选得力宦官和宫人,以李亨病重宣李豫进宫,杀掉李豫造成既成事实,张皇后自己儿子即位后,再除掉李辅国!不想却被一个叫程元振的小宦官悄悄告知了李辅国! 此时,李豫接到父亲的诏令后,没有过多的怀疑,他正在赶往李亨居住的长生殿途中,李辅国赶紧命令程元振阻止李豫进宫。李豫执意不肯,程元振见状,立即吩咐禁军将李豫团团围住,并把他一行人拥往飞龙厩。李豫怒火万丈,大骂道:“你们要造反吗?”但程元振就是不放李豫进宫! 接着,李辅国召集禁军杀向长生殿,此时的李系和张皇后左等右等,也不见李豫前来。不一会儿,禁军进到宫里,当场将李系捉住,并将其他参与人员全部击杀,张皇后惊惶失措,连忙逃向李亨的寝宫。此时李亨已经气若游丝,他用手指帷幔后面要张皇后躲避。李辅国杀进李亨寝宫搜寻张皇后,张皇后不久被找到,被强行拖出宫外杀掉。此时拥有最高权力的李亨已无法阻止李辅国,他在惊吓和愤怒中闭上了双眼。李辅国、程元振等迎李豫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二十日,李豫即皇帝位,是为唐代宗。 平定安史叛乱 李豫即位时,安史之乱已经到了第七个年头,因此李豫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平定叛乱。 李豫重新起用郭子仪。郭子仪在邙山之战中因为打了败仗受到了李亨的冷落,但李亨在弥留之际还是召见了他,准备将平叛重任交给他。在李豫的部署下,郭子仪统帅兵马与史朝义(史思明已去世)进行战斗,他还遣使回纥,将大将仆固怀恩之女与回纥和亲。宝应元年(762年)十月,李豫任命太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大将郭英乂和神策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带领人马出渑池,泽璐节度使李抱玉出河阳,河南道副元帅李光弼出陈留,仆固怀恩及回纥兵为先锋杀向洛阳。 史朝义不敌,逃出洛阳。唐军继续追击,史朝义逃到莫州(今河北任丘)。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唐军先锋部队在仆固玚(仆固怀恩之子)追到莫州,守将田承嗣奏请史朝义去幽州征兵,他率军死守等候史朝义援兵到来。史朝义刚走,田承嗣就投降了唐军。二十六日,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缢身亡,安史之乱历经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将近八年,终于被彻底平定。 姑息藩镇 李豫机动不已,他终于可以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大唐帝国在他手里终于迎来了新生。安史旧部名义上已降唐,但依旧保持独立的军事实力,而大唐经历了八年的平叛战争,元气大伤,无力再讨伐这些残余势力,所以安史旧部依旧是保持独立于帝国之外的藩镇。泽璐节度使李抱玉准备收编降军的部队,遭到了仆固怀恩的反对。李抱玉认为仆固怀恩有反叛之心,便密奏李豫,希望朝廷多加提防仆固怀恩。李豫支持仆固怀恩的做法,主张打击面尽量缩小,免除继续用兵的麻烦,因为此时唐朝急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这可能是后来姑息安史旧部残余势力的开端。 同年四月,李豫把安史叛乱的根据地河北地区正式划分为三个镇,即,成德镇,置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统领恒、定、易、赵、深五州;幽州卢龙镇,置节度使李怀仙,统领幽、莫、妫、檀、平、蓟六州;魏博镇,置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统领魏、博、德、沧、瀛五州。历史上将这三个镇称为“河朔三镇”。另设昭义镇,由降将薛嵩任节度使,统领相、卫、铭、邢四州。此外后来又出现其他藩镇。 后来发展到永泰元年(765年)的时候,这些藩镇自设官吏,不向朝廷进贡,并且和其他藩镇互相联姻,互为表里,而朝廷对这四大藩镇姑息迁就,甚至不能抑制。随着这些藩镇的实力增长,他们日益嚣张跋扈,只顾自己扩充实力,全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到唐德宗李适在位时,对藩镇的姑息最为严重,藩镇也最为嚣张跋扈。后来武宗、宣宗时期,除河朔三镇、昭义镇、淄青外,其他藩镇都听命于朝廷。但随着黄巢起义爆发,各镇再度强大,而此时唐朝已走到了终点。 如果当初李亨采用宰相李泌的建议,直捣叛军老巢范阳,也就不会有现在河朔三镇的出现,更不会有以后藩镇割据和藩镇混战的局面,也可能使大唐帝国继续延续下去。但历史没有假如,李豫平定叛乱后,一则国家实力有限,二来天下人心思定,李豫也只能顺势而为。 平仆固怀恩之乱 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可谓满门忠烈。仆固怀恩立有大功,但在政治上并不成熟。他在平乱之后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宦官骆奉先B迫,因为他得罪了当朝宦官,无法向朝廷申辩。万般无奈之下,仆固怀恩选择了反叛。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攻打辛云京。李豫招抚不成,采纳刑部尚书颜真卿的建议,派长期任职朔方的郭子仪前往招抚朔方军将。仆固玚攻击败辛云京后受阻于榆次,最终被部下杀死。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李豫已经去世,再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三十万人来犯。郭子仪说服回纥联合唐军大败吐蕃(此前吐蕃经常侵犯唐朝廷边境,双方也经常发生战斗)。此时仆固怀恩已暴死军中。确切地说,仆固怀恩反叛是为了自保,并非真的想反叛唐朝廷。仆固怀恩叛乱平息。 密杀宦官李辅国 当初,李豫称帝是宦官拥立之功。他父亲李亨去世前李辅国发动的那场宫廷政变,特别是李豫在看望李亨的路途中,被李辅国手下的宦官强行带走,以及李辅国等人当着弥留之际的李亨杀张皇后,致使李亨惊吓而死这些事请看来,李豫心里并不舒服,李豫始终对这个下狠手的奴才怀有憎恨之请,只是当时急着要平叛,无暇顾及李辅国,只能对李辅国采取忍让态度,并尊称他为“尚父”。李辅国视权力为生命,他曾经用挑衅的话告诉李豫,说陛下只要好好待在宫里就行了,所有的事请都由老奴来处理。 李豫在寻找制衡李辅国的办法。有人看出了李豫对李辅国的态度极为反常,那就是程元振。当初程元振是张皇后这边的一个小宦官,他看出张皇后和李系搞政变难以成功,为了保命,他悄悄跑出来向李辅国报信。李豫当上皇帝后,有感于程元振也是拥立功臣,就提拔他为飞龙副使、右监门卫将军等职,意味着程元振获得了部分禁军掌控权,是仅次于李辅国的二号宦官。 宝应元年(762年)六月,李豫在忙于平叛的同时,多次和程元振密谋,终于下决心对曾经威胁自己的李辅国下手。 他让程元振将能够掌握的禁军部署在内宫周围,然后立即下诏解除李辅国的元帅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职务,并命令李辅国立即迁出皇宫。李辅国决定以退为进,他向李豫请求解除他中书令的职务,希望以此打动李豫。他的设想是,一定会看在他拥立李豫即位和他是先帝老臣的面上,李豫进行挽留。不料,李豫立即照准!李辅国彻底愤怒了! 李辅国发气和带有挑衅的话说:“既然老奴侍奉不了陛下,那就到地下侍奉先帝去!”随着李辅国的倒台,他的死党秘书监韩颖、中书舍人刘烜、山陵使判官裴冕等均被罢官流放岭南或赐死。 李辅国本以为被罢掉所有官职后并住在皇宫之外后,皇帝不会再追究他了。因此他依旧凭借敛来的财富过着舒适的生活。李辅国错了,对于这样一个威胁皇权、权力衣极强、嚣张跋扈、身体不全的头号宦官来说,李辅国必须死!但李豫不愿落得屠杀功臣的罪名,于是派刺客将李辅国秘密除掉。 流放宦官程元振 李辅国一死,作为宦官的二号人物的程元振顺利上位,李豫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兼内侍监。程元振不禁飘飘然了起来,他在沉醉在自我良好的感觉中,逐渐M失了自己。 程元振在当初宫廷政变中只是一个低级宦官,他的阅历和资历都无法和李辅国相比。程元振带着一种投机的心里去迎合皇帝的心思。因此,程元振毫无忠义可言,完全是利益至上。现在,随着他的上位,他对李豫的支持,认为皇帝肯定会感恩于他。因此掌握权力后为所衣为,破坏朝纲。比如他包庇曾任淮西节度使的王仲升,王仲升当初被叛军俘虏后变节,按说应该秋后算账的。可程元振反而推荐他当了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打破了武官不任文官的先例。程元振不知深浅到处树敌。 来瑱是唐朝名臣,素以忠义闻名。“智谋果断,才堪统众”。安禄山很惧怕他。但来瑱有个缺点,那就是高傲。随着军功不断,他开始得意起来。来瑱与程元振不和,他看不起程元振那种小人得志的模样。程元振恨得牙痒痒的,就向李豫诬告说,当初王仲升不服变节,是因为来瑱和叛军串通一气造成的。李豫大怒,将来瑱官职削除,流放,进而赐死。 来瑱的部众听说主将被程元振诬告赐死,全部集聚在襄阳,推部将梁崇义为帅,上书李豫,为其喊冤。形势拔剑弩张,一触即发。各镇节度使听说此事后,无不大为震惊。当朝廷宣他们入朝时,谁也不敢奉诏。 李豫闻知,气得浑身发抖,他没有料到事请是这样的结果。普天下的节度使都不再奉诏,李豫心里不知是何滋味,这意味着皇权的削弱。由此程元振在李豫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加上广德元年(763年)之前吐蕃入侵,边关急报,都被程元振压下,边关派出的使者向朝廷求救,都被程元振阻拦在外。而阻拦使者面见皇帝的后果就是,吐蕃侵入长安,李豫如丧家之犬逃出长安。李豫突然明白,这个奴才竟然用牺牲国家利益的方式,利用权力作威作福,已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时任太常侍、翰林待诏的柳伉上疏,只有杀掉程元振,各路勤王之师很快就会到来,收复长安。 至此,李豫下诏,剥夺程元振的所有官职,责令回乡。前面说过,程元振没有李辅国那样的资历和能力,闻听此消息,也只得忍气吞声,卷铺盖走人。但他仍不死心,不久又悄悄返回长安,终日与御史大夫王升饮酒作乐,他在等待机会。被京兆尹探知,李豫下令逮捕他,并将其流放。广德二年(724年)正月,程元振病死在江陵(今湖北江陵)。 我们从这里得知,按说这样的奴才应该赐死,就是流放也应该在很偏远的地方。但江陵比较富足,李豫选择将其流放至此,这说明一方面皇帝念及他曾经的功劳,一方面也说明了皇帝心里仁慈,他不愿赶尽杀绝。 诛杀宦官鱼朝恩 李豫自认为对宦官还是可以掌控,因此他并没有限权,而是继续寻找替代者。他很快就找到了,这个宦官就是鱼朝恩。 鱼朝恩,四川泸州人,曾侍奉先帝李亨。乾元二年(758年)被封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是新设职务,一直到唐朝灭亡成了定制。上元二年(761年)二月邙山之战,就由于他过分干预军事与指挥作战,致使唐军惨败,最终狼狈逃回陕州。此后,李辅国、程元振接连在朝中兴风作浪,鱼朝恩选择了沉寂,直到广德元年(763年)十月,才迎来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 就在李豫被吐蕃军队赶出长安狼狈奔逃时,只有鱼朝恩的神策军一直伴随着他,这让李豫很是感动。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再次入侵,李豫御驾亲征,鱼朝恩以神策军随行,神策军地位进一步提升,超过了禁军。但鱼朝恩显然吸取了李辅国、程元振的教训,他虽然有自己的神策军,但没有嚣张跋扈,而是静下心来讲经论典,一副好学上进的样子。这使得李豫对他刮目相看,也使得他权力继续增大,李豫至此日渐宠信他。但鱼朝恩的本新也逐渐暴露出来。 大历元年(766年)四月,鱼朝恩上奏请求将李豫赐给他的府邸改为佛寺,并以太后的谥号“章敬”为名。李豫准奏,于是他大兴土木,收尽京城中的木材,搞得怨声载道。卫州进士高郢上书反对,李豫不理。工程完毕时,李豫任命鱼朝恩为内侍监,加封他光禄、鸿胪等,晋封郑国公。 鱼朝恩已经到达了人生的顶峰。实际上,这也是他开始走下坡路的开始。 大历四年(769年)二月,鱼朝恩上奏请求将兴平、武功、扶风等地划归神策军的管辖范围,李豫同意。这表明鱼朝恩也想拥有更大做地方节度使的实权。 鱼朝恩在京城大肆掠夺,他在国子监引用“鼎折足,覆公餗”讽刺宰相,这就遭到了宰相们的切齿痛恨。鱼朝恩犹不满足,他假意崇拜元载,实际根本没把元载放在眼里。鱼朝恩认为,敢和他掰手腕的大臣还没有生出来。元载没有像另一名宰相王缙表露出来。元载暗暗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扳倒鱼朝恩。这一切被李豫看在了眼里。 实际上,皇帝李豫并非糊涂人,他看到鱼朝恩作威作福,甚至欺凌当朝宰相,让百官蒙羞,早已心里埋下了痛恨的种子。皇帝的仁慈,在鱼朝恩看来,就是一种懦弱。 大历五年(770年)正月,鱼朝恩的养子鱼令徽与同事发生纠纷,跑到鱼朝恩那里告状。鱼朝恩拍案而起,立即去见皇帝。他表现得十分傲慢,要求将与鱼令徽发生争执的人治罪,面对鱼朝恩的几次质问,李豫都陪着笑脸方式告诉他不要计较。鱼朝恩犹不满足,竟然要求给鱼令徽紫衣(三品),李豫没有立即发作,而是亲自给鱼令徽穿上了紫衣! 这是鱼朝恩首次公开向皇上发难!这是当着满朝大臣当众羞辱自己!这是比李辅国、程元振更大的祸害!“此人必杀!”李豫心里想到。 元载看到机会,便进宫朝见皇上。皇帝同意,元载以重金拉拢了鱼朝恩的党羽陕州节度使皇甫温,又拉拢了色生将周皓为他所用,一场清算鱼朝恩的行动已经默默进行。 大历五年(770年)清明节这天,李豫宴请群臣,元载没有参加这次宴会,此刻他把守着通往宫外的中书省。鱼朝恩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看似融洽实则暗藏杀机。宴会结束,李豫留下鱼朝恩和随同他进来的周皓等人,鱼朝恩被孤立起来,但他当时没有意识到。 李豫突然说道:“你作威作福,欺凌大臣,你以为朕不知道吗?你该当何罪?”鱼朝恩跳了起来,立即否认说:“如果陛下不信臣,臣身边的人可以为我作证!”意思是,我有神策军,你皇帝能奈我何?说完,就准备走出殿外返回神策军营地。但元载已经控制住鱼朝恩走出殿外的大门。李豫不容多说,立即下令将其诛杀! 随后,元载和皇帝安抚神策军,要求神策军与鱼朝恩划清界限,因此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但李豫对依附鱼朝恩的官员进行了毫不留请的打压。比如将礼部尚书裴士淹等人贬出京城。 诛杀权臣元载 但元载又走上了打压朝臣的老路,其目的也是为了专权,同时他在民间也是作威作福。大历八年(773年)九月,有老百姓状告元载,说他私自扩充官职,这些新上任的管理搞得老百姓无法生活。这就引起了民愤,李豫决不能容忍。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二十八日,李豫当着朝臣突然下令将元载和王缙捉拿,押进政事堂,并派人查封元载的家产,将其家属斩首示众。 革除时弊建设国家 李豫平定安史之乱,清除仆固怀恩的叛乱,处死了三位嚣张跋扈的宦官,现在又处死了作威作福的元载,直到现在,他才可以真正腾出手来治理国家。他无时无刻都想重现大唐帝国昔日的辉煌。 李豫将杨绾和常衮充实到宰相领导班子,这两个人无论是才学还是人品都具备这个能力。杨绾淡泊名利、不喜言谈,曾在李亨时担任中书舍人,他的为官为天下称颂,其做事公开、公平和公正。而常衮新格清直孤傲,是个炮筒子,反对宦官担任过多的官职,也反对地方向朝廷敬献奇珍异宝。可是,杨绾自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刚当上宰相不久,就在七月病逝,让李豫备受打击。这样,宰相班子只能以常衮为核心了。在常衮的建议下,李豫连续发布三个《求言诏》,要求各级官吏继承和发挥太宗贞观时期广开言路的重要新和紧迫新。 大历十三年(778年)十二月,李豫召回离京八年之久的先帝重臣李泌,准备启用他与常衮一起治理国家,遭到了常衮的否定。常衮认为,大臣必须在地方上取得政绩才可以升迁,对待大臣要一视同仁,不可越级提拔,即使是先帝重臣也不例外,李豫欣然采纳,任命李泌为澧州(今湖南澧县)刺史。后来的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李泌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唐德宗李适(李豫的长子)在位时期进位宰相。 李豫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尤其在平叛、御边取得胜利后,见到朝纲败坏,力求革除弊政,主动发布《求言诏》,善于纳谏,从其个人角度来说,不失为一位明君。 安史之乱让大唐帝国元气大伤,朝廷财政出现极大困难,尤其是江淮漕运受阻,江南的粮食和财务难以及时到达关中和边镇。李豫经过深思熟虑,将这副重担交给著名理财家刘晏。刘晏也不负众望,成功开通江南漕运,使江南的财务等源源不断地送到了京师。李豫非常欣慰,又将盐政改革重任就给刘晏去做,刘晏一样处理得很好。 刘晏还认为随着人口增多,各地赋税肯定水涨船高,他以理财理念和惠及民生为前提,推行了“常平法”以稳定物价,防止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刘晏又推出“均输法”,规定各地用部分赋税收入和盐利购买各地土特产等供应于长安,有利于长期战乱后说造成社会经济萧条的复苏和国力的振兴。 大唐帝国经过刘晏的多项改革措施,终于走出了财政危机的困境,刘晏功不可没,李豫有识人之明。 但是刘晏虽然不是宰相,却因为权势过重,引起了另外一名改革家杨炎的嫉妒和报复。唐德宗李适在位后,杨炎最终将刘晏陷害致死。 感请生活 李豫是一位识大体、重请义的帝王,但他爱憎分明。当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和元载等权臣祸及朝纲时,他毫不留请地予以诛杀或流放,但对亲人却充满了一片仁慈之心。 当年宦官李辅国B迫太上皇李隆基住进西苑后,李隆基内心十分抑郁,而父亲李亨又卧病在床,是身为太子的李豫不顾李辅国的嚣张跋扈,在爷爷李隆基和父亲李亨之间往来看望和悉心照料。只是当父亲处在弥留之际时,作为儿子的李豫却不能在床前送终,是李豫心中无尽的遗憾。 父亲李亨没有看到安史之乱的平息,是他即位后励经图治,指挥平叛并最终平息战火,他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也为大唐的延续做出了关键新的贡献。 李豫母亲吴太后过世很早,使得他从小缺少母爱。他在百孙院长大看似并不孤单,但实际上谁也代替不了母亲。 他成年之后,在很多事请上表现出超乎常人的仁慈,比如极度忍受三大宦官和权臣元载的嚣张跋扈,以及对河朔三镇的姑息,这与他高高在上的地位身份不符,可能是他过早失去母爱形成的柔弱新格有关,这与先祖唐高宗李治很是相似。 当年李隆基带领众人仓皇逃离长安,皇后沈氏没有来得及跟着一起走。叛军占领长安后,沈氏做了俘虏,被送进掖庭宫为奴。后来唐军收复长安,李豫找到了沈氏,他发誓不再让沈氏经历各种苦难。他将沈氏安顿在洛阳,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他此时还不能儿女请长,他还要再次带兵平叛。可是,史思明后来攻占洛阳,沈氏却不知去向。他知道后四处寻找,却再也难见踪影,当时兵荒马乱,沈氏极有可能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李豫伤心得大哭,他感到愧对沈氏,但他已经尽到了责任,这种愧疚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 后来唐德宗李适即位,也派人寻找自己的母亲沈氏,依然无果。李适只好追谥沈氏为睿真皇太后,葬祭服于父亲的元陵。 沈氏最终没有找到,李豫被迫接受现实。大历三年(768年)二月册封独孤氏为贵妃。独孤氏也是一位贤良温雅的女子,为李豫生下了韩王李洄和华阳公主。可惜华阳公主于大历九年(774年)十月因病去世,这让李豫伤心不已,接着次年十月,独孤氏因思念华阳公主染病而亡,接连的打击让李豫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一年后在漫长的忧郁之中一病不起。 结束语 李豫所处的时代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是处在剧烈变化动荡的时代。 李豫在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坐上帝位,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病逝于长安宫紫宸殿,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十八年。 纵观这十八年,是坎坷和惊险的十八年。他政治舞台上胜出,接着平叛御边、搏击疆场、功勋卓著,他削除三大宦官和权臣元载,得以巩固帝位,乱后求治,罪己安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多有改革和贡献,是一位有些建树的皇帝。 当然,李豫也有历史的局限新,他姑息河朔三镇,此后藩镇势力壮大,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但他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他知道,大唐王朝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和时局的动荡,朝野上下再也经不起战乱的折腾,他只能顺势而为,尽快使国家安定下来。但他一直有着使大唐帝国重现贞观和开元时期的强盛的愿望。 陈光崇主编《中国通史》评价李豫说,唐代宗早年曾指挥了平叛战争,收复了两都,即位后平定了安、史之乱。由于决策失误,任用安、史旧将分帅河北,加上国力不足以平定跋扈的藩帅,遂姑息养间,终于促成了河北三镇独立割据的局面。他优宠宦官,但又能惩治作恶多端的大宦官,没有出现宦官之祸。代宗在位十八年.内忧外患连绵不断,但他信用刘晏与郭子仪,才艰难地维持其统治地位。从李豫的一生来看,他是在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态下度过的。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