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大溃败:30万国军对15万日军,主力带头逃,杂牌却在顽强抗日
更新时间:2022-05-20
在高分电影《1942》中有一个的片段,当时的国军第一战区溃兵在撤退中,不仅劫掠当时在逃荒的百姓财产,更是连自己的同僚部队也不放过,将他们仅有的巡回法庭的马车也一并抢走。撤退中士兵为了能更好地逃命,他们居然拿抢对着百姓色击。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在和河南的国军大部分并不得民心。 而比电影的《1942》中更让人心痛的是,他们并没有兑现那一句“饿死民,国还在,饿死兵,国就会亡”的承诺,在1942大规模屯粮发国难财第一战区国军,在1944年的豫中会战(日本称其为大陆一号作战“京汉”会战)的作战中,30万国军面对岗村带领的日本华北方面军15万军队,被日军一路追着打。 最终促成了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最大的溃败。 而且更让人不齿的是第一战区的蒋鼎文和汤恩伯部,在开战之后就进入飞将军模式的,拼命地撤退和逃窜,将河南百姓拱手让给日军,却留下那些平日里被欺负的杂牌军在许昌和洛阳保卫战中以落后的武器抵抗日军,川军系统出身的李家钰将军殉国。而这也仅仅只能作为国军溃逃的一个一个遮羞布。 那,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国军在河南的大溃败呢? 双方指挥官差距大 之前雨田君说过,日军在进行豫湘桂作战的时候,基层的士兵们都是饿着肚子的在作战(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的第一战区多无能),而且战斗的部队多是三流的治安师团部队。但这些并非日军战斗力的全部,在雨田君看来,当时的日军起码在几个方面是要优于当时国军。 在临阵将领的选择上,是蒋鼎文和汤恩伯共同搭台唱戏,蒋鼎文不必多说,早年是一个的带头冲锋陷阵的猛将,是国军的元老之一,但是当上了军长之后,迅速腐败,此人缺乏主见,而且善于敛财国军第一战区虽然是蒋鼎文负责,但是实际上战役的指挥多数是以汤恩伯为主。 在抗战前期汤恩伯还是敢打敢拼,特别是在台儿庄会战有一半的功劳要算在他身上,正是他适时出现在李宗仁的侧翼,粉粹了日军反攻台儿庄的企图。但是到了河南之后,汤恩伯对于政事要多于军事,到处开厂办学、经商,部下军纪涣散。鱼肉百姓,就这样的将领在后期能打仗才怪。甚至在河南百姓的眼中,都将将汤恩伯直接划到4害里面——“水、旱、蝗、汤”。 在1944年国军溃败的时候汤恩伯部在撤退中还被豫西山民们拿着猎抢和菜刀抢夺军事物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守卫洛阳的孙蔚如部第四集团军(杂牌军),却因为顽强的战斗作风获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后来在孙蔚如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阵地十八日之机战中,输送军食、伤兵,皆人民自动为之。”甚至于在战后国军高层的回忆录中都这样形容汤恩伯“ 将领怯馁无能以至于此,平时漫不经意,临战手足无措。汤之勇而无谋,又为走私货财所害,不能专一于军事,亦一原因。” 而反观日军在河南的最高指挥官是我军和国军的老对手——岗村,他是一个有名的中国通,当年彭老总曾经这么评价过他 “冈村这个家伙,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能实事求是,细致周密。每次进攻,他都要调查半年之久,做准备工作。……他不出风头,不多讲话,不粗暴,你从他的讲话里看不出他的动向来。他经常广泛地收集我们的东西,研究我们的东西,……是历来华北驻屯军6个司令官里最厉害的一个” 正如彭总在战后评论河南抗日一样,蒋鼎文,打内战很积极,但是对抗日却很消极,他们一遇到日本进攻就撤退,在对日作战的坚决新还不如杂牌的孙蔚如所部。而且蒋鼎文遇事就慌,用一触即溃来说,并不过分。 装备和战术被完爆 是装备上,当时在河南的国军虽然有第一军这样的经锐嫡系部队,但也有很多从中原大战或者是徐州、忻口和淞沪会战中被收编到二三流部队,如李家钰的川军36集团军、孙蔚如的陕军第4集团军等,这些军队缺乏重武器,师团级的支援武器仅靠迫击炮。而造成武器装备差的原因,除了一方面是因为供给不足之外(大多数提供给缅甸和湘桂的经锐部队),还有就是国军军费开支在杂牌军身上减少,很多时候这些军队都要自筹粮饷,但在已经残破的河南又哪有物资支援军队? 而反观日军,在二战中见识到闪电战威力的岗村,立马为自己的华北方面军组建了坦克第三师团,主张对坦克进行集中使用,这也是当时日军能快速突破国军防线的原因。别看日军坦克皮薄馅大,但当时我的国军还真没有有效的反制手段。在河南战役中日军集结了7个师团,马匹14800匹,1400辆汽车,重机抢780挺以上,山野炮达到320门,这些装备虽然在欧洲不够看,但是在河南战场却足以应付国军。 另外就是日军对此次作战预谋已久,早在1943年作为阿南惟几就一直想进行“大陆”一号”作战计划,因此日军大本营多次展开兵棋推演。并调集了关东军入关作战,对每一个兵站都进行模块化指挥。而且为了河南战役的渡河问题,日本从一开始就进行演练,他们在1943年的时候抢修了位于郑州的黄河大铁桥,这对河南的黄泛区进行桥梁架设问题,还从各个师团抽调工兵,在第37工兵联队长远芳秀人中佐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可以说当时的日军对战役战备得很充分。 雨田君说 除指挥官和武器装备等原因之外,还有就是当时中日心态的问题,当时国军高层在抗战曙光初现的时候,他们更多想到的是如何保存在自己的实力,或者是在作战中如何消耗异己,事实上国军的溃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嫡系国军想让杂牌当炮灰,而杂牌不甘心,不断撤退,导致两边同时溃败。而另一边的日军在1944年各路战场都很吃紧,因此对“一号作战”计划非常看重,因此都全力以赴,打通他们所谓的“生命线”…… 在豫中会战中,日军毫不留请地扯掉国军的遮羞布,让国军成为了1944年盟军这边唯一落败的军队,这不仅美国对国民政府大失所望,更直接影响到了战后的国际地位排布。 可以说这一仗国民政府将自己从抗战主角一下子掉入18线不知名配角的地位。 —The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