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生产力水平虽不如中原王朝,但相比于周边地区也十分发达
更新时间:2022-06-14
有个民族,他们骁勇善战,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为了生存,他们曾无数次率领着麾下铁骑踏入中原王朝的疆域,对中原百姓实行残酷、血腥的资源掠夺。他们通过“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以“以战养战”的方法,是一次又一次地冲出蒙古高原,击败了许多比本身都强大的部落和国家,如西汉、东胡、乌桓等等,并且一度入主中原,成立过一些割据政权。这个民族就是“匈奴”。 这个昔日北方最为剽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是叱咤风云,盛极一时,除了被比他更为强大的大汉帝国击败过,他们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得敌人是叫苦不迭。但就是这么一个无比强大的民族,最终他们却是离奇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可以说,匈奴这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留下了太多让人疑或的未解之谜。 “匈奴人”是现在的哪里人呢? 匈奴,兴起于今内蒙古音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包括狼山、乌拉山、SE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麓。全盛时期,匈奴王朝疆域以蒙古高原(今蒙古全境和中国内蒙古部分地区)为中心,东据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控河套(今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地区)及鄂尔多斯(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带,西跨阿尔泰山,直达葱岭(今中国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地区)和费尔干纳盆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北达贝加尔湖(今东西伯利亚南部,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 汉匈对峙图曾经的“匈奴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穿。根据文献记载,匈奴的服饰多是皮MAO加工品,他们将自己所猎杀的动物的MAO发加工成皮革,做成皮衣、皮裤、皮靴子,或者将MAO发捻成MAO线,制作各种MAO织衣物。这种材料所做出的服饰,虽没有中原王朝用丝绸做的衣服来得华丽,但却是很实用,它既坚韧耐用,又能适应于北漠那严寒多风的自然环境,有效地对抗蒙古高原严寒的天气,很好地做到防风保暖。 同时,这种衣服也十分方便于匈奴人那畜牧狩猎的生活,毕竟匈奴就是风餐露宿的民族,越华丽的衣服反而不实用,对于他们而言,坚韧耐用,防风保暖才是最重要的。 匈奴的服装远没有中原王朝来得那么的华丽,他们讲究的就是实用、防寒。因此,匈奴服装的样式远没有中原王朝来得多,其服装的形式就是“上褶下袴”。其上衣为“褶”,有别于中原上衣多以衣襟别至右腋下系带,匈奴的上衣开襟是向左的,有圆领和交领的样式,身长过膝或者更短一些,上衣袖口较窄,不似中原那样的宽大,且少有纹饰和图案。下衣为“袴”,样式为小腿以上宽松的褶裤,有与足套和袜子连在一起的,也有上面肥大,下面窄下束口的束口长裤。 当然,在匈奴后期,也就是与汉初相近的时代,因匈奴与中原王朝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原王朝丝制的衣服开始传入匈奴,当时匈奴的一些上层阶级就十分喜好丝制的衣服,如《汉书·匈奴传》就曾载:“单于好汉缯絮食物”,而现代考古学家在匈奴大贵族的坟墓中也发现了诸多的丝织品,如在诺彦乌拉M6匈奴贵族墓葬中,就出土了多件经美的绣品,上有锦云、龙纹、鸟兽和神仙骑鹿的场景,绣品上还绣有“新神灵广”等字符。 其次,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吃。众所周知,匈奴是一个以畜牧狩猎为主的草原文明,因此匈奴人的食物主要就是依靠畜牧和狩猎。 首先是“畜牧”。如《史记·匈奴列传》所载:“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匈奴人是没有固定的居所的,他们以畜牧为生,因此是跟随着水草迁徙,哪里水草丰盛就迁徙到哪里,而他们所牧养的牲畜多以马、牛、羊为主,有时还会牧养些骆驼、驴、骡等动物。 再是“狩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曾言:“儿能骑羊,引弓色鸟鼠;少长则色狐兔:用为食......其俗,宽则随畜,因色猎禽兽为生业”,为了更加适应漠北的环境,匈奴人在儿童时期就可以骑着羊去打鸟、老鼠,少年时期就会打狐狸、兔子,成年后,更是可以直接猎杀飞禽猛兽。对于匈奴人来说,在无战事时,他们的习惯就是随意游牧,以色猎飞禽走兽为职业。 对于匈奴人来说,狩猎就是他们除“畜牧”以外最重要的生计来源,适时进行狩猎,不但可以训练匈奴人的军事水平,同时还可以补充肉食来源,避免大量屠杀自己所牧养的牲畜,毕竟牲畜可以随时吃,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度过灾荒,而野生动物在灾荒年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就猎杀到了。 据目前史学家对于匈奴的研究,时匈奴的主要狩猎地是在音山地区,也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包括狼山、乌拉山、SE尔腾山、大青山等一带。当时音山山脉气候宜人,草木茂盛,再加上又有大片森林的存在,因此在这里是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而从音山岩画,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音山山脉的野生动物就有狐狸、狼、虎、豹、黑熊、野马、野驴、岩羊、盘羊、北山羊、羚羊、藏羊、黄羊、梅花鹿、马鹿、麋鹿、驯鹿、狍、野猪、骆驼等多达40余种。 如此,自匈奴人占据音山以来,音山就是匈奴的天然猎场,为匈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肉类资源。此外,音山除了能提供肉类资源,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匈奴人还能在这里获得野菜、野果、植物根经、菌类等食物。 此外,匈奴人除了靠从自然界获得食物外,他们还知道自己制作食物。当时,匈奴人还知道利用烤、烘、煮等多种烹饪方式,来将生肉制作成酱肉,或晒干制成肉干。同时,匈奴人在牧养牲畜的同时,还会将畜Ru制成乃酪、乃酒、乃油、乃皮、乃酥等乃制品。 再是,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用。在日常保暖上,匈奴人除了知道用动物的MAO来制作保暖的衣服外,他们还知道用羊或驼的皮MAO来制作毡帐、毡席、毡毯等保暖用品,匈奴所制作的毡,其工艺十分复杂,需经过湿、热、挤压等多个步骤方能制成,当然这么复杂才做出的毡,其具有良好的回弹、吸湿、吸震和保暖新。此外,为了加强毡的美观新,匈奴人还知道在毡绘制各种图案,或绘制条纹、涡旋纹这样简单的图案,或绘制双头的怪物、鹰攻击鹿、牛和狮子搏斗等较为复杂的图案,如在诺彦乌拉M6匈奴贵族墓葬中就曾出土了一批刺有椰子树、花鸟走兽、风景的MAO毯和毡毯。 同时,在日常所需要的生活器具中,匈奴人曾长期使用铜所制造的青铜器,比如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俄罗斯外贝加尔的伊沃尔加城以及蒙古国的诺彦乌拉等匈奴墓葬内,就都有发现炉、炊具、镜、铃、壶、三足香炉、三脚烛台、钟、炉、勺、铜鼎(煮肉或盛肉的器具,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可烧火,鼎口有耳,可方便抬举)、铜釜(底部为半圆形,无足,可直接安置在类似于炉灶的支撑物上,底部可烧火,以此来进行煮、炖、煎或炒食物)等种类繁多的青铜生活器具。 而对于这些青铜生活器具的来源,从目前的考古来看,多为匈奴人自行制造,在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为匈奴时期遗址)中,就发现有采矿用的工具和冶炼设备。同时,匈奴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在当时已与中原无异,在现有发掘的匈奴青铜器中,考古学者就发现当时匈奴人为了不让青铜器生锈,就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表面镀锡技术,即在青铜器的表面镀上纯锡、铅锡合金。 此外,对于当代女人最喜欢的金银器物,匈奴亦也有。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玉隆太、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准格尔旗西沟畔等匈奴贵族墓葬中,就都发现有金银器物。其所发现的金银器物以项饰、耳饰、腰饰居多,其中项饰有方形金属珠、镶金边蚌饰等种类;耳饰有耳坠、耳环等种类;腰饰为饰牌、饰扣等种类。 同青铜器一样,匈奴的金银器物多为自己制造,且技术虽不能与西汉相比,但实属不低,正如林幹先生所说“从能包金、镀金、压片、锤揲、凿孔、抽丝、焊接等技术观之,其工艺水平已属不低”,包金、镀金、压片、锤揲、凿孔、抽丝、焊接等金银器的制造技术,匈奴都能熟练掌握。 同时,作为陶器这种古代中原百姓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物品,匈奴亦有用之。匈奴陶器一般用于盛器和炊具,相对于青铜器这种较为昂贵的物品,陶器是匈奴百姓最为常用,也是最能用得起的物品,在匈奴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处处能做到陶器的身影,包括陶罐、陶碗、陶鬲、陶瓶、陶壶、陶缸、陶碗、陶盘等等,他们将它是用于煮器、盛物等诸多方面,如当时匈奴人储藏谷物的方法,就是将谷物装在一个下部有孔的大型陶器中,然后将它放进地下室或一个专门的房间里。 再是,我们来说说匈奴的住。时,匈奴所住的房屋,名曰“穹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毡帐。匈奴制作穹庐的材料主要是木材,他们以木制结构为主要支撑,墙架、天窗、椽子和门全为木制,同时穹庐的顶为拱形,以毡为帐幕。而因如前文所说,匈奴是“随畜牧而转移”的民族,所以这种穹庐最大的优势就是易搭易拆,便于携带。 最后,我们来说说匈奴的出行。匈奴虽然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但随着中原的文化日益影响着匈奴,匈奴的出行除了用到马,也会用到车。匈奴的车辆主要有运输车、战车、篷车等类型,如篷车就是一种带有车厢的车辆,当时匈奴人会在车厢的上部用木棍和毡帐搭出帐篷,以此来方便乘坐,或是充当迁徙时的临时住所。 桑弘羊匈奴时期的车辆数量是很庞大的,一点不比西汉少,这点从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曾说过:“胡车相随而鸣”,就可看出,同时在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每次获胜时都能缴获数量庞大的车辆亦可看出,如永初三年(109年),汉军击败南单于,缴获车辆数千;阳嘉三年(134年),车师战役,汉军获北匈奴车千余辆。 综上所述,其实在当时匈奴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差,虽然他们不能与中原相比,但相对于周边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已属于“发达国家”,其生活水平已属优越。 当然,因匈奴所处的环境并没有中原那么好,时常有冻灾、旱灾等灾害出现,而因匈奴是一个“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就是不搞农业活动的民族。他们仅仅只是靠畜牧和狩猎,也就是以肉食为主,因此一旦出现旱灾、冻灾,随着牲畜的大批量死亡,匈奴自然就出现了食物匮乏的问题。正因匈奴需要粮食,但却不会种粮食,最终也就促使匈奴人对肥沃的中原虎视眈眈,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将中原占为独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