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设宴款待战俘,廖耀湘不服,刘亚楼请出郑洞国,廖连忙敬酒三杯
更新时间:2022-06-18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11月2日,52天的辽沈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 经此一役,解放军歼灭敌军5.6万余人,俘虏32.4万余人,取得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胜利。 从此以后,不仅东北全境都得以解放,解放军的兵力也首次超过了国军。 而在辽沈战役中,廖耀湘是个绕不过的名字,作为国民党第9兵团兵团长,他在战场上的负隅顽抗,曾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但廖耀湘的抵抗最终被证明只是徒劳。 不过辽沈战役结束后,刘亚楼设宴款待廖耀湘,而廖耀湘竟丝毫不给面子,当场拍桌不服。 那么,刘亚楼为何要宴请廖耀湘?他又为何不服呢? 愤愤不平,拍桌而起 1948年11月3日,就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林彪翻阅着被俘国军将领名单,发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 其中廖耀湘也赫然在列,林彪不禁回想起了往事。 原来,解放战争期间,两人多次交锋,林彪对这位国军名将也十分欣赏。 于是他特意委托东北军区参谋长刘亚楼,让他设宴好好招待一下这群被俘的国军高层。 当晚,刘亚楼便在司令部摆了一桌好酒好菜,将众人全部邀请过来。 当时,国军刚刚溃败,解放战争胜利的天平彻底向我军倾斜,所以这群国军将领都担心这是场鸿门宴。 所以,他们全都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在刘亚楼上前敬酒时,他们也是不停陪笑,绝不敢多说一句。 然而,廖耀湘却是这群人中最特别的一个。 看着刘亚楼举起的酒杯,他非但没有举杯回敬,反而怒目而视,眼神中似乎有无尽的愤恨和懊悔。 “廖兄怎么了?有什么不快不妨直说”。 面对廖耀湘的无礼举动,刘亚楼还是保持风度,不紧不慢地问起了他不满的原因。 见刘亚楼真心发问,廖耀湘也暂时收起敌意,但他眼神中的不忿仍然未能褪去。 随后他便拍了一下桌子,突然站起身来说道, “你们解放军是怎么打仗的?一点军事素养都没有,你去告诉林彪,有本事让他放我回去,我们摆开阵型,再打一场”。 见廖耀湘突然发飙,其他将领生怕他惹MAO了号称“雷公爷”的刘亚楼,于是纷纷上前劝诫。 然而,刘亚楼却摆了摆手,“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且,打仗自然是灵活应变,哪有死守教条的说法?” 可是,廖耀湘还是黑着脸一言不发,见状,刘亚楼招来了警卫员,并在他耳边交代了几句。 不久后,一个人随着警卫员进入宴厅内,令众人始料未及的是,一见到他,廖耀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既惊讶又兴奋。 简单交谈几句后,廖耀湘立即收起了自己的臭脾气,并举杯连敬刘亚楼三杯酒,现场紧张的气氛也就此得以缓和。 经过这一次晚宴,廖耀湘也开始重新复盘自己在战役中的决策,对解放军的态度也开始改变。 可以说,廖耀湘能够从一个“刺头”,成为接受改造的人员,宴席上这个人的出现功不可没。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廖耀湘为何会不服?晚宴上出现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从廖耀湘的生平开始说起。 从文人之后到军中名将 1906年,廖耀湘出生于湖南邵阳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爱好读书。 不仅如此,年纪轻轻,廖耀湘便从父亲口中了解到中国群狼环伺、民生凋敝的状况,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参军入伍、报效国家。 20岁那年,廖耀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 在校期间,他一边学习军事战术,一边强健体魄,时刻为军旅生涯做好准备。 1930年,廖耀湘又参加了留学考试,这一次,他的成绩同样名列前茅,然而,由于体型较小,他被刷了下来。 当时,廖耀湘无比失落,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次落榜,竟然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原来,蒋介石在审阅留学名单时,很快便注意到了这个成绩一流却没有上榜的学生。 经过了解,蒋介石得知廖耀湘德才兼备,只是因为其貌不扬才不幸落榜。 于是,他很快下达命令,将廖耀湘重新加入名册之内,也正是在蒋介石的帮助下,廖耀湘这才获得了前往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的机会。 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廖耀湘有知遇之恩,所以廖耀湘也一直将这份恩请记在心里。 到解放战争后期,他已经深知国民党腐朽软弱,但还是坚持作战,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感机蒋介石当年的伯乐之举。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1936年,廖耀湘从法国顺利归来,凭借着和蒋介石的关系,他在军中不断晋升。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已是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这般的晋升速度,一度让军中同僚园羡不已。 抗日战争中,廖耀湘同样立功无数,他先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昆仑关战役,期间,他敢打敢拼、有勇有谋的表现更是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 于是,1941年,在蒋介石的提拔下,廖耀湘升任为第五军新22师副师长。 次年又率领远征军出兵缅甸,通过两年的战斗,帮助缅甸从日军手上夺回了大片土地。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廖耀湘在国民党内声名大噪,也顺利晋升为新六军军长。 不久后蒋介石掀起了全面内战,廖耀湘开始与解放军针锋相对、你争我夺,在此期间,他的主要对手,正是在黄埔军校的学长林彪。 两次交锋,悉数获胜 在解放战争初期,廖耀湘面对用兵如神的林彪,还是取得了一些优势。 1946年4月,四平保卫战悄然打响,虽然四平只是一个小城,但位于东北平原中部,是长春的天然屏障,如果四平沦陷,我军将陷入极大的被动局面。 因此,林彪亲自指挥了这场战役。 然而,5月15日,廖耀湘便一眼瞅准了四平最核心的交通枢纽——威远堡,他明白,只要拿下威远堡,四平便是囊中之物。 所以廖耀湘便带着新6军的一个团,趁着夜SE向威远堡发起了突袭,战斗打响之后,林彪也迅速做出反应,抵挡住了敌军的第一波攻势。 不过,廖耀湘十分清楚林彪高超的指挥能力,他明白拼战术是拼不过的,所以便拼起了火力。 要知道,他虽然只带了一个团,但却是全员装备美械的经锐部队,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廖耀湘下令,让该团不断对威远堡发动强攻。 经过一天的鏖战,林彪清楚,坚持下去损失将会更加惨重,于是便下令撤离。 这一战令廖耀湘志得意满,一年后,他又与林彪三战四平,凭借着军力优势,他再次击败林彪。 与林彪的前两次交锋中,廖耀湘大获全胜,所以他开始认为,自己率领的新6军才是王牌之师。 然而,他忽略了兵力、装备的差距,高估了自己的指挥能力,而这,也让他在辽沈战役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负隅顽抗,惨遭俘虏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正式打响,此时,国共力量与一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改组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兵力雄厚、战力超群。 因此,辽沈战役开始后不久,解放军便在林彪的指挥下高歌猛进,10月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的5个纵队直擦锦州。 经过一周鏖战,锦州被迅速攻克,东北地区的解放形势开始逐渐明朗。 拿下锦州后,按理说应该休养生息、以期再战,然而,林彪却当机立断,将矛头直指锦州城外廖耀湘率领的第9兵团,令部下马不停蹄地向其发起进攻。 原来,自从林彪开始向锦州发难后,廖耀湘便带着6个军11万人的兵团前往支援。 可惜他来晚了一步,在抵达锦州城外130公里处时,锦州已经被我军拿下,而廖耀湘此时却进退两难。 在他自己看来,解放军势如破竹,士气正盛,应该伺机而动,绝不可发生正面对抗。 不过,蒋介石却不这么想,当时国民党屡战屡败,大片国土已经被我军解放,所以蒋介石心急如焚,不肯轻易放弃一城一池。 不仅如此,蒋介石明白,就实力而言,国军已不再是解放军的对手,要想出奇制胜,只能依赖美国援助。 而当时正值美国大选期间,时机非常关键,为了给美国继续“投资”国民党的信心,蒋介石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东北打出点成绩。 因此,虽然解放军士气如虹,但蒋介石还是让廖耀湘在此驻守,以便找到机会收复锦州。 对于这一极端冒险的策略,廖耀湘当然不同意,但上级命令不可违抗,他也只能驻守在锦州城外,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林彪的动作竟如此之快。 10月20日,林彪便下令全歼廖耀湘麾下的第9兵团,为此,他特意调动了十个纵队中的九个,只为毕其功于一役,让廖耀湘彻底无法翻身。 随后,战斗悄然打响,在林彪的部署下,解放军势如破竹,廖耀湘的11万大军根本不堪一击,双方交战一天后他们便仓皇逃窜。 10月26日,廖耀湘试图伪装成农民逃跑,但也很快被识破,就这样,他和林彪的最后一次交锋戛然而止。 就在被俘之际,廖耀湘还是想不明白,为何林彪能够将自己击败。 重逢郑洞国,连敬三杯酒 辽沈战役结束后,刘亚楼在林彪的授意下宴请国军俘虏,期间,廖耀湘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面对刘亚楼的好意,他拒不接受,反倒拍桌而起,现场气氛一度十分紧张。 就在这时,一人在警卫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宴会厅,当场所有的国军将领立即起立敬礼,而廖耀湘也不禁愣在了原地,脸上又惊又喜。 原来,此人正是国军长春守将郑洞国。 按蒋介石的说法,郑洞国已经“为国捐躯,光荣就义”,是国民党的大英雄,所以廖耀湘见他还活着,才会如此吃惊。 事实上,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新7军全体官兵宣布放下武器。 1948年10月21日凌晨,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以突围的名义挟持了郑洞国,并投诚,长春获得了解放。 后来,郑洞国在我军受到重用,见廖耀湘冥顽不灵,刘亚楼这才将他找来,希望能够给廖耀湘开导开导。 事实证明,此举果然奏效,郑洞国不仅是廖耀湘的黄埔学长,还是他在远征军中的老领导,所以廖耀湘对他一直敬重有加。 在宴席上,郑洞国晓之以理动之以请,说起了他起义后的见闻,他表示在解放军所管理的区域,社会安稳、人民幸福,与国统区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廖耀湘细想之下,发现的确如此,他此前也只是感机蒋介石的知遇之恩。 想清楚这点以后,廖耀湘当即向刘亚楼赔礼道歉,并举起酒杯,向他连敬三杯酒。 总结 新中国建立后,廖耀湘相继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功德林监狱接受改造,期间,他一直积极配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见他改造成功,刘伯承十分欣喜,还曾邀请他前往解放军军事学院讲课。 1961年,廖耀湘被特赦出狱,彻底重获自由,此后他还曾与溥仪等人一同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员。 由此可见,廖耀湘晚年的平静生活,与1948年的那场宴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