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沽口炮台 了解近代中国不一样的奋斗史
更新时间:2022-06-17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天津东部45公里处,是入京咽喉,津门屏障,被誉为“京畿门户”,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从明朝中期开始,倭寇频繁烧扰我国沿海地区,政府为防御倭寇,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大沽地区正式开始设防。大沽口炮台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战场,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沽口炮台初以砖石砌就,后以三合土夯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炮台建制不断发展,防御体系逐具规模。鼎盛时期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以及石头缝六座炮台为主,配置千、万斤级铜、铁大炮及附属设施的强大海防防御体系。其中“威、镇、海、门、高”的寓意是“大沽口炮台威武镇守在海门的高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大沽口炮台经历了三次攻防战,经过1858年第一次攻防战的失败,守军调整大沽口炮台作战策略,设置海防屏障。除了炮台之外,他们还在炮台周围挖壕沟,在入海口的浅滩地带安置木桩。因此,1859年,侵略者第二次进攻大沽口炮台的时候遭遇了惨败。 然而,一场战争的胜利并不能扭转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颓势。侵略者在1860年8月第三次战役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从战略部署薄弱的北塘进攻,进而攻破了大沽口炮台。 那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在今天的博物馆里依然可以找到证明,当时一名西方“随军记者”记录下了那时的场面。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一律拆除大沽口炮台和有碍京师至海通道的所有防御设施......拱卫京津的大沽口炮台被迫拆除。 如今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重要的历史坐标,大沽口炮台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不屈经神的丰碑! 温馨提示 根据疫请防控需求部分景区/店铺会有相关防疫措施,在疫请防控期间营业时间会有相应变化亦或暂停营业,在此小编建议大家提前做好咨询工作,去之前打电话问问,别跑空。提醒大家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千万不要放松警惕!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END 津门文化旅游资讯,尽在乐游天津!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来源 | 央视军事、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