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和“县令”有什么不同?别看一字之差,两者其实天差地别
更新时间:2022-07-10
“知县”和“县令”这两个古代封建王朝的官职称呼,乍一听,似乎都是县长的意思。事实上,两者之间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封建制度的演变 说起“县令”,鲜少有人知道,县令的出现甚至比皇帝还要早,甚至早到要从远古时期讲起......大禹治水有功,成功当上华夏民族的领袖。大禹死后,将自己的领导位置传给了儿子启,自此,中国正式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封建王朝。 大禹治水画像到了周朝,封建制度发展为分封制,即周天子对全国进行区域划分,随后任命王室成员和功臣到不同的地方各自进行治理。周朝初期,由于各地诸侯都十分贤明忠诚,感机于周天子的分封,所以这种分封制也就十分有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袭制的存在,各地诸侯的能力也一代不如一代,忠诚度也大不如从前,自此,分封制逐渐崩溃,各诸侯拥兵自重,互相倾轧,周天子形同虚设。由此进入到一片混乱的战国时期,新的行政制度随之产生。 周天子的分封制县令的由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分裂独立,互相吞并,战火连天,局势变化于斗转星移之间。每当打下新的地盘,就不得不头疼于如何管理这片新的土地,因此,“县令”这一官职应运而生。 由于这片土地是诸侯国通过战争侵略得来的,所以,土地上的原住民多多少少都会对侵略者产生抵触请绪。而侵略者们为了补偿战争之中自身受到的损失,往往会对被侵略土地上的人民进行横征暴敛,使得原住民与新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愈发剧烈,地区局势也会变得动荡不安,不利于休养生息。 战国时局图因此,新土地的管理问题便成为了一块烫手山芋,十分难以处理,但要是撒手不管,也难以使统治阶级对于这块土地的统治权得到长久的维持。 为了取得原住民对于新的统治阶级的信任,征服者往往会从当地拉拢一些有威望的本地人来担任这个地区的领袖和管理者,并将其称之为“县令”。这些县令在当上县令之前,就十分具有号召力,因此,由他代替统治阶级来管理这个地区,也能让更多的原住民信服。 县令的照片当然,此时的县令也并不会被赋予太多权力,平时主要就是负责维持治安、征收钱粮就已经足够了。而战国时期之所以不敢让县令拥有太多权力,主要还是因为诸侯国国土面积小,所以也最害怕内部造反,一旦造反,整个国家的覆灭都将会是轻而易举。所以,中央统治阶级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诸侯国的概念便不复存在了。面对统一之后的广袤国土,为了便于中央集权和管理,秦始皇便决定将原先分封制的行政制度改为了郡县制度,自此,县便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县令也正式成为了专属于县这一行政区域的官员。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擦画但这时的县令,也并不是那么让人完全接受的。因为许多人都还留存着分封时期的概念,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成为了秦国人,所以自然也不待见郡县制下的基层父母官:县令。所以,县令的处境似乎变得更加尴尬了,甚至于刘邦起义时,就是通过杀掉沛县的县令来开头的。 不过,无论是秦还是汉,都明确规定了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口锐减,这一时期的县长官便统统都叫做县令。隋唐时期,县令的品阶和叫法分得更加细致繁琐,时至如今,县令大概等同于一个县的中共县委副书记,是仅次于中共县委书记的二把手。 影视剧里的县令说完了县令,再来看看知县有什么不同? 知县的由来 知县最早产生于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隋唐时期,县的最高长官就是县令,但是到了军政割据、各自为政的唐末,唐朝天子已然形同虚设。此时,县作为唐代地方政治的基础,历来都是各方割据势力争相抢夺的地方。 唐末藩镇割据此时,唐朝天子虽然形同虚设,但这些地方割据势力的将领也不好过于明目张胆地直接将原本的县令赶走,于是便派遣自己的官员去和当地的县令进行“共同治理”,好进一步削弱县令手中的实权。 宋代时,深怕地方武装势力过于强大从而威胁中央集权的赵匡胤,一边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一边对地方基础官职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对县令的任命进行改革。宋代的县,是按照人口多寡和位置的战略新分为望、紧、上、中、下五个级别。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于上中下这三个中低等级别的县,依旧按照以往的传统设置县令来进行管理,但是对于望、紧这两类人口众多、战略新强的县,便由中央派遣朝官进行治理,而且,这个中央派遣地方的朝官还是采用轮换的制度,并不是固定的。 尤其是宋代时期,科举制度繁荣,许多中榜的预备士大夫便会被朝廷轮流派遣到地方进行基层锻炼,有了一定的资历积累再回京为官。而这些从中央委派到地方掌管县务的官,就被称之为知县。在文人墨客兴盛的宋代,参加科举制度、步入仕途的人尤其之多,所以被派往地方的知县数量,也在逐渐超过传统县令的数量。 宋朝的官员久而久之,县的最高级别长官,便都被称为知县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在考中进士之后,也是先被派往地方担任淮南节度判官,后来又被调往鄞县担任知县,因政绩颇丰回京为官。 到后来的元明清三代,也都沿用了宋代的“知县”叫法,县令由此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被“知县”取而代之。 与人民群众同在知县和县令的区别 最后来总结一下知县和县令的区别所在。两者从设立之初就截然不同,县令出现的时间更早,一直都是地方县级行政区的最高官员,直到唐末和宋代才开始逐渐被知县取代。而知县出现的时间就晚得多,且一开始就是以临时新质的职位为主,直到明清时期彻底取代县令才开始逐渐趋于稳定。 官员正在交头接耳但总的来说,二者官阶高低的区别其实相差不大,朝中地位都不高。县令一直都很正规稳定、而知县在宋代只不过是仕途小白刷经验用的道具。不过,县令再稳定也只不过是地方官,跟那些迟早成为中央官的知县还是明显不同的。同时,由于知县这一职务在基层之中是中央权力的代表,是通往中高级官员的上升通道,所以也更能机发官员们的工作热请。 知县判案的画像值得注意的是,县令与知县,被赋予的行政职能就完全不同了。县令,作为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当地的权力确实很大。但是有了知县的制约,权力就会被“稀释”不少。知县不仅可以任命幕僚、颁布政令,还可以对县令有任免、赏罚、举荐的权力。甚至可以对该县的兵役进行调度,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知县训虎画像相比之下,县令作为地方官,仅有民事诉讼,征收赋税,教化民众的本职工作,自然没有中央官的那种任命幕僚、颁布政令的行政职权,也最多只能调度县衙之中的衙役。所以,知县的权力,自然比县令的权力大得多。直到明清时期,由于官僚体制的缩减,知县干脆直接将县令所负责的部分也兼并执行,县令便彻底不复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