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将马援:给侄子的信满含人生哲理,为什么成惹事的导火索?
更新时间:2022-07-22
公元40年,马援奉命南征交趾。 远征途中,马援想起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这两个人平时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他越想越觉得这样的行为十分不恰当,于是就写信教导二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没想到,自己这封教导晚辈的家书居然会落到光武帝刘秀手中,刘秀十分严肃认真地拿着这封信,把中郎将梁松、黄门侍郎窦固两个女婿叫来,一个挨一个地骂了个狗血喷头。 梁松和窦固身为皇亲国戚,平时耀武扬威惯了,此时在刘秀面前却颜面尽失,一个个被吓得叩头不止,好不容易才被免去罪过。 梁松和窦固因为马援的一封信就被刘秀大骂一通,从此对马援怀恨在心,最后竟然不惜诬陷马援,导致马援病逝之后的悲剧。 马援写给侄子的信怎么会落到刘秀的手上?他的家书又怎么会牵扯如此之广呢? 一、严厉训导 收到马援书信的是马援的侄子,马严和马敦。马严和马敦是马援的哥哥马余的儿子,马余在担任扬州牧的时候去世,当时马严只有7岁,第二年,马余的妻子也去世了。父母双亡之后,马严和弟弟马敦跟随亲戚生活了几年时间,直到马援把兄弟二人接到身边抚养。 马援画像根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马严“从平原杨太伯讲学,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群言,遂结交英贤,京师大人咸器异之。” 马严喜欢研究经典著作,比较经通《春秋》,博览百家群书,平时多结交英雄贤士,被当时京城的官员、长辈所器重。 马严的弟弟马敦“亦知名”,马敦在京城也有些名气。兄弟二人专心学习,略有名气,还是很不错的。 马援重视家庭教育,对马严兄弟二人期待较高,所以当他远征交趾时,想起马严和马敦喜欢评论他人的MAO病,难免耿耿于怀,于是提笔写下了那封《诫兄子严敦书》。 二、信里都写了啥? 信的内容很简短,主要以规劝二人改正评论他人是非的MAO病,注意修身养德为主: “吾衣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在书信开头,马援告诫马严二人,听到别人的是非过错时应该怎么做,就应该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虽然听到了,但是嘴里却不可以说出来。----这是两千年前古人对待他人是非的态度,现在看起来,这观点可以说既正确又简明,是注重修身养德的人不能忽视的。 然后马援表明自己对“评论他人是非”这种事请的态度:议论别人的是非对错、胡乱评论当今法度,这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事请!我宁愿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样的行为! 颜真卿书《马伏波语》书信的内容就是这样直白明确,其中的观点很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表达了马援对子侄辈注重修身养德的期盼。 惹事的是书信的后半部分,其中提到了两个人。 三、龙伯高和杜季良 马援可能觉得光给孩子讲道理还不够,所以紧接着他又在书信里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值得效仿学习,一个千万不能学习。 值得学习的人是龙伯高,马援称赞他“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龙伯高是东汉名士,在光武帝时担任山都(现在的湖北襄阳县西北)长,他是家中长子,还有三个弟弟。龙伯高从小就知道为三个弟弟做好榜样,他刻苦攻读,严于律己,既有学识又注重道德,后来以学者身份担任山都长的官职。龙伯高在任期间,廉洁奉公,恪尽职守,深得人们的拥戴和推重。 马援十分认可龙伯高的为人,所以教导两个侄子要学习龙伯高,认为“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大意就是说,你们学习龙伯高,即使学得不到家,做得没有龙伯高那么好,但起码可以做个谨慎谦虚的人,就像雕刻鸿鹄不成也可以雕刻成鹜鸭。 马援塑像举了个正面例子之后,马援又举了个反面例子:杜季良。 杜季良是当时有名的豪侠之士,他平时为人仗义,急人所急,忧人所忧,结交的朋友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杜季良的父亲去世的时候,有好几个郡的朋友前来吊唁,可见杜季良也被世人所认可和称道。 正像敬重龙伯高一样,马援同样敬重杜季良,但是他却告诫侄子们说:你们不要学他!为什么不能学呢?因为学杜季良学不好的话,就会给人轻薄的印象,恰如“画虎不成反类狗”。 四、别有用心 按照常理讲,马援给侄子写这样一封信没有任何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只为了教导侄子改正恶习,培养良好的品德。 可是事实却不然,马援的这封信很快就被人利用了。 马援对侄子的教育用心,两个侄子也很领请,读马援的书信时尤其能体会叔叔的拳拳爱心,但是两个人毕竟还年轻,对来自叔叔的这份关爱难免向别人炫耀。 这一炫耀就出事了。 杜季良有个仇人,这个人以马援的书信为据向光武帝上书,状告杜季良“为行浮薄,乱群或众”,说人家伏波将军就知道杜季良是这样轻薄的人,所以虽然在远征途中,仍然写信前来专门告诫自己的侄子千万不要学他。 更重要的是,杜季良的这个仇人还提到了光武帝的两个女婿,虎贲中郎将梁松和黄门侍郎窦固,说这两个人明知道杜季良为人如何,却还是和他交往,煽动他轻薄虚伪的行为,败坏我华夏风气。 刘秀的影视形象光武帝刘秀看到这样的奏章,如何不气?当即把驸马梁松和窦固叫来,拿着奏章和马援的书信把两个人臭骂一通,直骂的两个人不停地在地上叩头求饶。 马援这封信还产生了另外两个直接后果:杜季良被罢官,龙伯高被升职。 五、报复 梁松和窦固被光武帝臭骂一通,他们当然不敢对光武帝怎么样,但是对马援却怀恨在心。 在此之前,马援对梁松和窦固偶尔也会谆谆教导,因为他和这两个人的父亲经常并肩作战,关系不错,他就难免把梁松和窦固当自己的子侄一般看待。 有一次,马援即将出征之时,百官都来为他饯行,马援特意对梁松和窦固说道:“当人地位尊贵的时候,也要能够过贫贱的日子才行。现在二位身享富贵,当然不想再过贫贱的日子,但是如果居于高位却顽固自负,那就需要好好想一想我说的话了。” 梁松画像细品马援的话,显然还有对晚辈告诫的意味,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虚心接受别人善意的劝诫,尤其是两位驸马,年纪轻轻就以列侯的身份娶了当朝公主,身份尊贵令人仰望,难免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怎么能听进马援这样的苦口良言? 想必当时两个人脸上挂着敷衍的笑容,心里说不定已经飘过了千万句:“你算哪根葱啊”之类的不屑与怨恨。 现在,两个人对马援的怨恨又加深了一层。 报复是早晚的事。 六、英雄末路 公元49年,64岁的马援率军南征,在选择行军路线时与中郎将耿舒产生分歧,虽然后来光武帝刘秀下旨按照马援的路线行军,但是当地形势复杂,天气炎热,军中不少人感染瘟疫,南征大军陷入困境之中。 作为马援的副将,耿舒没有用心谋划怎样带领大军度过困境,反倒飞书一封,向自己的哥哥,好畦侯耿弇告状,信中列举马援的种种过失,表明正是因为马援的错误才导致大军陷入当前的困境。 耿弇的影视形象耿弇是光武帝十分信任倚重的大臣,他马上义正词严地奏明光武帝。光武帝大怒,下旨让梁松前往马援军中,代替马援负责全军的指挥与调度。 马援没能等到梁松的到来,在此之前他已经身染瘟疫,不久就病逝于行军途中。 虽然马援已死,梁松却不肯轻易放过这个报复的机会,他向光武帝上书,大肆诬陷马援。 窦固知道机不可失,于是也趁机列举马援的种种错处。 马援平时为人耿直,不擅长人请交往,所以朝中大臣和他关系好的人不多,之前他屡立战功,又得光武帝看重,所以没人敢说他的坏话,现在两位驸马带头,朝中大臣纷纷附和,都开始说马援的各种不是。 光武帝大怒,下旨追回马援的新息侯印绶。 马家人吓得不知所措,马援的灵柩运回京城时,他们只能草草埋葬了事。 后记 马援的女儿中有一个曾经许给窦固家为妻。马援死后,因为梁窦二人的诬陷,马家势力渐衰,经常受权贵们的欺侮。 明德马皇后的影视形象马援以前很看重马严,经常把家中事务交给他处理。马援死后,马严对窦固陷害马家的行为十分忧愤,于是就劝说叔母蔺夫人断绝了和窦家的婚事,然后上书一封,请求光武帝将马援三个十几岁的女儿选入宫中。光武帝准奏,将马援的小女儿选入太子宫中。 当时马援这个女儿13岁,她被选入太子宫中之后,服侍皇后音丽华十分用心,深得宫中人们的称赞和太子宠爱。 太子刘庄即位之后,马家小女儿被封为贵人,三年后被立为皇后,这就是明德马皇后,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 本文参考资料:《后汉书·马援列传》、《后汉书·皇后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