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北宋为何把都城设在河南开封?赵光义五个字贻误宋朝三百年,留下百年祸患!

赵匡胤原本要迁都的,就因为他弟弟赵光义说了五个字贻误宋朝三百年,导致了百年祸患,而且这中间还存在权力斗争。

976年,也就是赵匡胤去世的这一年,他下诏西巡洛阳,文武百官随行,同时破天荒地把弟弟赵光义也带在身边了。

以往,都是每次赵匡胤离开京城的时候,都是让赵光义镇守京师的,请大家记住这件事,因为这是重点,要考的!

迁都跟巡幸洛阳有啥关系呢?

赵匡胤正是在巡幸洛阳的时候,提出将北宋首都迁到洛阳的,可顿时就遭到百官的反对!

最先跳出来反对的就是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

他反对迁都的理由是,开封水运便利,有汴渠作为漕运的水上交通,每年能运输数百万斛的粮食供应。

开封城里驻扎的几十万大军全靠这条运输线供给,要是迁都了,这几十万人吃什么?而且府库重兵都在开封,这是不能动摇的。

因为当时长安和洛阳作为唐朝的首都和东都,早就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中遭到破坏,水陆交通也遭到不小的破坏。

所以当时开封的交通运输以及经济发展是最强的,李怀忠才会这么说。

但赵匡胤听完,根本不理睬李怀忠,群臣见皇帝无动于衷,于是搬出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出面后,找了各种理由劝说他,赵匡胤听完弟弟的一番慷慨陈词后,开始给他耐心解释起来。

赵匡胤说,迁都洛阳只是暂时的,以后要把都城迁到长安才是长久之计。

好家伙,合着洛阳还只是个中转站,终点在长安啊!

这下赵光义急了,当场跪地,不断磕头,请求不要迁都。

赵匡胤看到自己的弟弟似乎没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于是再度解释一番。

之所以迁都长安,就是想依靠黄河与山川之险,来解除冗兵的危害,效仿汉周故事以占据天险安定天下。

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衣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定都这事儿为何历朝历代都喜欢长安?

其实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地方各有各的特SE,但长安和洛阳具备的天险优势,是开封所不具备的。

明朝官员陈建写过一篇《建都论》,里面对于挑选都城,有三点原则:

一、地形上要有天险可拱卫,要易守难攻。

二、漕运便利,经济发展好,发达的交通和经济能为都城提供物质保障。

三、位置居中,水陆交通网发达,又扼守要冲,据一地而可号令天下。

最后,他在对比之后,认为只有洛阳三善咸备!

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建都论》

我们再来看着三个地方的优势:

长安据有关中之地,关中平原物产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经济基础好。

长安的背面是黄河天险,南面是秦岭,天然的山川之险,当年诸葛亮打了那么多次都打不过去。

西面据有大散关,也是天下雄关,东面是函谷雄关。

要知道当年蒙古灭金时,金国在潼关一带陈兵数十万,蒙古大军愣是打不进去,可见长安得天独厚的优势了。

洛阳又怎么样呢?

自动隋炀帝营建东都之后,洛阳在隋唐两个朝代都是作为东都而存在,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而且洛阳西控关中,东部是嵩岳高山险阻,还有虎牢险关,又地处中原腹地,正是居中而应四方。

当年西周建都洛阳后,洛阳城环卫四塞,四面八方建有八大军事险关,号称八关都邑,对于当时拱卫京师以及与诸侯国之间的沟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开封城就十分尴尬了!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四周都是平原,没有任何可以拱卫开封的军事险关,可以说是无险可守。

一旦北方的骑兵突破边境线,就可以长驱直入,开封城立马就会陷入朝不保夕的状态。

一百多年后,金兵南下,之所以能那么快攻破开封,就是因为这个致命的缺陷。

三个都城选址的城池比较之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而且在开封建都还有个致命缺陷!

正是因为开封无险可守,所以要常年在开封驻扎几十万大军,依靠重兵来弥补地理上的缺陷。

大量的重兵驻扎,长年累月之下,就会造成冗兵,进而导致不必要的军费开支,拖累经济。

所以赵匡胤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君王,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不理会李怀忠鼠目寸光的劝谏。

李怀忠的理由是开封汴渠运输便利,每年运输数百万斛粮食供应军需。

可他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开封无险可守,所以要驻扎几十万大军。

如果迁都到长安或洛阳,不需要这么多兵力驻守,自然不会产生冗兵,也自然不需要这么庞大的开支了。

但赵光义听完,直接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意思是,想让天下长治久安在于“德”,也就是修内政,发展经济,让百姓安居乐业,得民心,自然得天下。

这时,赵匡胤被这五个字儿怼得一言不发,没话可说干脆就沉默了。

等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却对身边的近臣说,老二说的虽然有道理,但如果定都开封,不出百年,必定耗尽天下民力!

冗兵每年带来的高额钱粮税赋开支,早晚让百姓负担沉重,进而耗尽民力,这是必然的嘛。

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而赵光义那五个字其实在偷换概念!

治国能跟定都相比吗?显然是不能的。

如果仅凭全民一心,凭借德行就能平定天下,那怎么不去用德行感化一下北边的契丹?去感化一下西北的西夏人?

而赵匡胤也就此打住了迁都的想法。

但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局势就像赵匡胤预言的那样,由于开封无险可守,所以要驻守重兵以弥补地理上的缺陷。

重兵驻守带来冗兵,要养这么多兵,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军费从百姓赋税里来,结果百姓被掏空了。

最终开封城尽管在重兵驻守的请况下,无险可守,照样被金兵攻破,导致靖康之耻。

而赵匡胤迁都的背后其实大有玄机!

在此之前,赵光义曾经和北宋名臣赵普争夺权力,最后赵光义胜出,赵普被罢相,这造成严重后果。

赵普是制衡赵光义权力的重要一极,赵普一倒台,赵光义一家独大,而且是赵匡胤的弟弟,权势极大。

他又是开封府尹,而且多次在赵匡胤离京期间担任京城留守的角SE。

这期间,他正好借机网罗势力,结交朝臣,逐渐让自己的势力遍布朝野,甚至后期已经可以公开和赵匡胤叫板的地步。

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赵匡胤也看出了这一点,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就五代十国那期间每隔14年多,皇帝就被干掉而改朝换代的速度来说,赵光义很可能干这事。

而此前,赵匡胤还干了一件事:亲近并重用三弟赵光美。

在西巡洛阳后,赵匡胤破天荒地把赵光义带在身边了,然后把京师留守的重任交给了赵光美和儿子赵德昭。

意图很明显,赵匡胤想提拔赵光美以制衡赵光义,同时还下了一步迁都的棋。

迁都可以借此机会将朝廷班子进行一次换血,继而削弱赵光义在朝廷里盘根错节的势力。

但赵光义也看出了这步棋,所以极力劝阻迁都,为的是保证自己的势力不被肢解。

而这时的赵光义已经势力很大,赵匡胤如果强行迁都,势必和他公开决裂,这可能时机不成熟。

这一年发生的另一件事也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赵匡胤调动五路大军北伐北汉,北汉一直依附契丹,和北汉开战等同于要和契丹人大战,这是一场很大规模的战争。

大家只要随便查一下史书就能知道,按照赵匡胤平定天下的进度来看,他每攻灭一个割据政权,就会修整2-3年甚至更长,然后再出兵攻灭下一个割据政权。

但这一次,赵匡胤攻灭南唐是975年11月,而出兵北伐是976年8月,这才过了半年多一点,他就迫不及待地北伐了。

要知道,南唐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打下来是要耗费巨大的国力的。

之前攻灭南汉后,他足足修整了3年才进攻南唐,这次为什么这么着急地北伐?

一旦北伐,那意味着对手会是契丹加上北汉两股军事力量,这比南唐还要难打,消耗也会更大。

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此时赵光义在百官中的威望已经很高,足以和赵匡胤抗衡。

他必须借助一场巨大的军事胜利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同时重用赵光美以制衡赵光义,再以迁都之法清洗赵光义的势力。

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而在赵匡胤从洛阳回来后不久,就离奇死亡。

我个人认为,很可能是赵光义察觉出赵匡胤要对他动手了,所以设下音谋,干掉了赵匡胤,然后自己登上帝位。

而赵光义这个人缺乏战略眼光,也没有军事能力。

在登台之后两次北伐契丹,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以失败告终,在定都方面也没有做任何改变。

直接导致了宋朝冗兵成为一大痼疾,后面开封被攻破,虽然那时候的皇帝和大臣有直接责任,但赵光义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上一篇:慈禧逃跑后,日本人用照相机记录,最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