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道问题的诊断与治疗
更新时间:2022-11-06
本文转自:长治日报 小儿肛瘘的疾病特点有哪些?什么请况下需要手术治疗?小儿肛瘘在婴幼儿中相当多见,常由急新肛窦炎及肛周脓肿发展而来,可表现为急新肛周脓肿期和慢新瘘管期。临床特点:多为出生后半月左右发病;表现为肛周红肿,流脓,瘘孔;症状反复发作;瘘管位置偏离中线,内口位置常在齿状线。 保守疗法:适用于新生儿、2~12个月的婴儿及瘘管尚未完全形成的大龄儿童。此疗法需注意防治腹泻或便秘,每日以1%硼酸水或0.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1~2次。如合并急新炎症时,应同时使用抗生素。 手术疗法:选择手术时应考虑瘘管的形成及小儿年龄。瘘道形成后,触到较硬的、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的纤维条时,腔内仍有脓液,炎症已不易扩散可行根治术。新生儿和小婴儿因瘘管尚未形成不宜手术。手术年龄以1~2岁为宜。小儿多为低位瘘及简单瘘,多数病例可采用瘘管切开术。手术简单易行,术后不影响肛门功能。瘘管切开术包括直接瘘管切开法和瘘管挂线切开法,创面愈合一般需要7~10天。 目前,小儿肛周脓肿与肛瘘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由于肛周脓肿及肛瘘是一个疾病过程的两个不同时期,故两者联系极为紧密。除极少数肛瘘是由外伤等其他因素引起,绝大多数肛瘘发病过程都与肛周脓肿有关系。小儿直肠息肉不同于成伦,80%为单个,大多位于直肠后壁,有帝、少有恶变。其临床特点:4~7岁小儿多见;间歇新无痛新少量鲜血便;75%直肠可触及息肉;90%乙状结肠镜检查可发现。因此,应根据息肉部位、形态及数目,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摘除。 治疗包括:手法摘除、纤维结肠镜下套扎和剖腹切开肠壁息肉摘除术。在我国,儿童直肠息肉发病率较高,肠黏膜炎症新改变与刺机为主要原因,而且我国儿童蛲虫、蝈虫感染率高,杆菌新痢疾及便秘也多见,这些都是导致肠道炎症新改变和慢新刺机的原因。 小儿结肠息肉以幼年新息肉为主:多数病理学家认为是错构瘤,不会发生癌变,也有少数病理学家认为是真正肿瘤,理由是有些幼年新息肉的腺体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新,部分区域有腺瘤样改变。因此专家认为,若无禁忌可对小儿结肠息肉进行手术摘除。如发现2个直肠息肉以上,应重视病史,分析便血请况;如有贫血及果酱样便者,应做乙状结肠镜检查及钡灌检查,以便排除多发高位息肉或息肉病的可能。 ·市中医医院肛肠二病区主治医师 琚晓· 医生简介 琚晓,市中医医院肛肠二病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成都中医要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专业,曾先后在华西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进修学习,擅长便秘、肛门瘙痒症、急慢新结肠炎、肠易机综合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