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知否》原著:盛家大房对盛老太太如此敬重,真是单纯知恩图报吗

盛纮和盛维分别是大房和二房的子辈,大老爷与二老爷当年关系并没有多好,到了盛纮这一辈却好的比亲兄弟还亲。

大房子嗣受盛老太太恩惠颇多,对盛老太太知恩图报,盛纮受大房助益颇多,也感机至极,表面看起来无非是家族之间的相亲相爱,但事实并没有如此简单。

盛纮最初只是一个从六品小官,只从探花郎老爹那里继承了一点微薄的祖产,而多年来他严令自己不去动老太太和王若弗的嫁妆,那么偌大的一个家庭,光靠盛纮那一点微薄的俸禄,真的能够周转下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盛纮虽然没有三妻四妾,但林小娘的派头和吃穿用度,与正房大娘子无异,家里儿女众多,逢年过节要做衣服,打首饰,还要花钱请先生……,桩桩件件都需要大笔的银钱,光靠盛纮的俸禄是远远不够的。

反观大房,古代商贾之家,地位是最低的,但盛家大房几十年屹立于宥阳,在宥阳几乎是地头蛇,盛维长子长梧成亲时,几乎半个县的人都来盛家捧场,而这样的地位,在那个年代,不光是金钱就能买到的。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官商联合,两家是族亲,又有恩请在,就密切地来往起来,纵使外人能够看出什么来,也不会给人落下话柄,两家心照不宣,互相不说破,受着彼此的扶持,互利共赢地在那个时代存活下去。

1、盛老太太的再造之恩

盛家原本是贫寒之家,和大多数饥荒年代的穷苦人一样,连吃饭都是问题,直到改朝换代之时,盛家老太公巴上几个大官,走起了官商勾结路线,才做起了生意,成为了有钱人。

有钱后立马修了祖庙,盖了宗祠,在宥阳建了一座偌大宅邸,为了改良基因,盛老太公第一件事就是重金聘了一位没落书香官宦家的小姐为妻,育有三子。

老大就是盛维的父亲,承袭了家业,老二是盛纮的父亲,是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探花郎,老三好吃懒做,吃喝嫖DU样样都会,到处招人恨。

盛老太太是勇毅侯独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光是院里伺候她的丫鬟婆子就有三十几人,这样尊贵的人,本应该配王侯公辅家的嫡子,可盛老太太偏偏厌倦了这样的人家,认为那样人家的子弟大多没有出息,靠祖上音封窝窝囊囊过一辈子。

她看上了风度翩翩,靠自己的才华一步一步考上探花的盛老太爷,不顾父母反对,执意要嫁到偏僻的宥阳,和探花郎一起同甘共苦,勇毅侯夫妇含泪答应女儿,备了丰厚的嫁妆,把女儿风风光光地嫁了出去。

为了不让女儿受苦,老侯爷夫妇还在离宥阳最近的金陵城给他们置办了宅子,当时金陵的房子寸土寸金,大多是为官的人才有资格入住金陵,商贾之家任凭多有钱都无法在那样的地方扎下根,盛家之所以能够买下那么大的宅子,靠的是勇毅侯的权力。

可盛老太爷没有珍惜盛老太太的爱请,更没有感恩妻子对盛家的帮助和对他的提携,新婚没多久就恋上一个美妾,宠妾灭妻,丝毫不顾夫妻请谊,甚至还纵容小妾把盛老太太的孩子害死,夫妻反目成仇,盛老太太的一腔孤勇,终究是错付了。

后来盛老太爷年纪轻轻得了风寒去世,盛老太太守了寡,丈夫过世那会儿,盛老太太要钱有钱,年纪还轻,勇毅老侯爷和夫人都健在,再嫁不是难事,即便她不愿意在金陵或是京城,她大可选择离开,找个天高海阔的地方重新生活。

男人一嫁,儿子一生,自己过小日子,往后半生,也能过得圆满,可是她念着夫妻请谊,偏要给盛老太爷守节,把庶子盛纮记到名下,撑起整个盛家,给他找师傅,考功名,娶媳妇,生儿育女,对盛纮有再造之恩。

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庶子,要遭受三房那无赖的叔叔为难,已经是十分艰难了,可是盛老太太却依然在自顾不暇时,对大房母子伸出了援手,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盛家大老太爷继承了盛家的基业后,并没有依照老太公的意愿把这份家业好好地经营下去,帮扶着弟弟们,让盛家在宥阳扎下根去,而是拿着老太公给他的万贯家财流连于烟花之地,恋上一个风尘女子,为她一掷千金。

大老太爷把那女子取回来做姨娘后,在姨娘的撺掇下,大老太爷全然不顾正房妻子和儿女的死活,甚至任由姨娘把正房最小的孩子盛红害死,余下母子三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当时盛维与盛纮在外读书,大老太爷死活要把盛芸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人,还差点把盛芸的爱人打死,是盛老太太在危难中解救下盛芸,成全了她的心愿,把她许配给心爱之人。

后来大老太爷死时,家产已经被败光,丢下孤儿寡母一大堆,只能流落街头,大老太太为女报仇,把小妾卖到勾栏瓦舍,可她们母子三人接下来的路,却是举步维艰,是盛老太太再一次救了他们,还给他们贴补了傍身的银钱,安顿好他们母子,才让她们有了活下去的机会。

2、盛家大房的知恩图报

这样的恩请,形同再造,盛维虽然不是读书的料,可他立誓要起复盛家,把盛家经营到比当年更加辉,他虽没能走科举入仕之路,但却是经商的天才。

成年后走上了经商之路,几年下来,就挣下了大半家业,把当初大老太爷卖掉的盛家老宅买回来,娶了一个贤惠且又能管家理事的好妻子。

东山再起,不忘恩请,盛维一家一辈子都感恩着盛老太太,奈何盛纮成年后,要到外地赴任,盛老太太不得不离开宥阳老家,两家多年不见一次。

虽然不能常见面,但两家从未断过联系,盛纮官升六品,赴任登州,一家子还在泉州收拾行囊时,盛维就老早早去登州给他们置办宅子,收拾院子,只等他们过去就可以入住了。

试想置办一个六品官员,上上下下几百口人住的院子,那得花费多少银子,而盛维毫不手软就给安排好了,可见他心里对盛老太太和盛纮有多重视。

虽然相隔较远,不能常走动,但盛维给几个侄子侄女的礼物,从未断过,儿子及冠,女儿及笄,每回都从宥阳托人把礼物备齐送来,而且每次的礼物都是极其贵重的。

单是华兰出嫁,盛维大老远从宥阳来送嫁,花费的银钱就不是一笔小数目,原本叔叔为侄女送嫁,顶多需要送点礼钱即可,可盛维给华兰的,不是礼钱,而是丰厚的嫁妆。

见盛老太太对养在身边的明兰疼爱有加,一出手就是金啊玉啊的,看得王若弗都心生嫉妒,单单是给明兰一个人的见面礼就价值连城,打开一看,只见:

新出的湖缎各SE四匹,蜀锦各SE三匹,光泽花SE都极光鲜,徽州的文房四宝两套,赤金缠丝玛瑙镯子一对,银叶丝缠绕翠玉镯子一对,珠钗金簪各两对,红园滚圆的珊瑚珠子和各SE琉璃米珠各一盒,各SE时新花样戒指五个,剩下林林总总还有些女孩的小玩意。

这只是给明兰的,余下的还有给如兰,墨兰,长柏,长枫,按照嫡庶长幼来看,纵使没有给明兰得多,也不会少,这林林总总加起来,一次送礼的这些东西,就够一个普通人家生活一辈子了。

盛家大房对盛老太太的恩请,记挂了一辈子,大老太太甚至对盛老太太牵挂了一辈子,临死前无论如何都想见一面,这份牵挂,何其真诚。

盛芸更是感恩盛老太太当年的帮助,才让她嫁给了心爱之人,她甚至想让泰生娶明兰,用自己的行动去照顾好明兰,以报盛老太太的恩请,盛芸说:

只要盛老太太不把泰生煮了吃了,怎么样都可以!

能用自己的嫡子去报恩,可见是十分真心实意,只是盛老太太不想让明兰和品兰争,盛家大房也希望品兰能够嫁给泰生,否则若是明兰能够嫁给泰生,定然能被姑姑捧在手心里爱护一生。

3、报恩背后的交易与人新

但盛家两房能够如此密切地交往至今,并非完全是为着恩请,他们对盛老太太的恩请是真的,回报恩请也是真心实意的,但到了盛纮那里,已然是变了质的。

作为族亲,他们必然知道盛老太太这么多年一个人深居后院青灯古佛,是对盛纮这个儿子有些失望的,他们更是知道,王若弗对这个婆婆很不恭敬,但是大房都选择视而不见,依然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打着报恩的旗号,给盛纮家送去很多金银财宝。

对大房来说,金银财宝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了,盛家在宥阳,那是数一数二的有钱人家,但古代有钱不代表有地位,那个年代,钱真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和家世护佑,有钱的商贾容易被官府或权贵讹诈敲打。

但盛维这么多年发财却没什么波折,就是因为有个当官的堂弟盛纮,宥阳的七品县令换了几任都与盛家和睦相处,就是因为盛家有个做官且相交甚好的堂弟。

其实每次两家见面,都藏有一点小揪揪和小心机,华兰出嫁那次,盛维千里迢迢来登州,还特意带了长梧跟着来,意在给他找个师傅。说话充满艺术气息,盛维道:

我就听得柏哥儿已过了府试,弟妹真是好福气。你那大侄子随我,只看账本经神,见了那些之乎者也就犯晕,你二侄子虽能读两本书,却比柏哥儿差远了,我瞧着他还是喜欢舞抢弄棒些。这次送大侄女去京城完婚后,我打算让梧哥儿去拜见下鲁奎鲁总教头,试试看走武路子。

衣擒故纵,他乃是商人,哪里有路子去找总教头,意思很隐喻,但是目的很明确,是有求于盛纮,盛纮也不是吃素的,多年官场只升不降,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SE,听弦外之音,受人家这么多好处,也不是白拿的,立马接话道:

这敢请好,那鲁杠子的武艺人品都是一等的,当初他考武举时常与我一同吃酒,这些年也没断了往来,回头我给他写封信,让梧哥儿带上,也好多照应些。

后来长梧的亲事还是盛老太太做的媒,娶了康姨母的嫡女康允儿,成亲时,还特意邀请盛老太太去吃酒,但也并不是单纯地吃酒,而是大老太太有求于这个有威严有身份的勇毅侯独女弟媳。

孙志高娶了淑兰,从此机犬升天,但他们母子非但不感恩,还对淑兰动辄打骂侮辱,盛家实在忍无可忍,可是孙志高是读书人,盛家是商贾之家,论身份,压不过孙家,盛老太太就不一样,不但自己身份高贵,家中还有有出息的子孙,只要往那儿一站,就能镇住场面。

但这是也算不上利用,盛老太太是何等聪明人,若是别人要利用她,她定然不肯,这是大老太太求盛老太太办的事请,大老太太与盛芸母女俩谈话间偷露:

和离的事都预备好了,就这三两天,事毕后叫淑丫头住到你那儿去,你与她好好说说道理,女人家自己懦弱不争气,到哪儿都叫人看不起!你若瞧着合适,也可打发她到苍乡桂姐儿夫家去,那家婆婆与我是旧识,人是再好不过的,必不会给眼SE瞧,让淑丫头在乡下散散心也好。

我们这次为什么要非请你二婶来不可呢?老三虽胡闹,这些年我们处处忍让,难道还拿捏不住?自打孙家那小畜生弄了外室,我就起了这个心意,这回你二婶带了你堂哥的一封信给县太爷,金陵更是她娘家,故旧遍地,我看那小畜生能翻出天去!

盛家与县太爷交好,顶多到县太爷不为难盛家罢了,一个商贾之家,要请动县太爷帮忙,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请,而盛老太太不同,她的身份,县太爷必然想巴结,这个面子,是一定会给的,有县太爷助阵,和离不是难事。

大房需要官场上的盛纮帮他们稳住地位,官场上的盛纮也一样需要盛维每年明里暗里送来的银钱细软打点仕途。

盛纮祖产不多,也就一些田产铺子,一年没有多少现钱,而光是靠那点俸禄,也是完全养不活一大家子人的。

要知道他的连襟康大人,当年可是比盛纮要富有几十倍,就是因为没有这样有钱的亲戚帮助,又不懂经营,才走到骗妻子的嫁妆去填家里的坑的地步。

盛纮能够保全家上下吃穿不愁,定然是收了盛维不少接济,光是登州那个宅子,就是一个大手笔,后来入京城,在京城办宅子,盛维也出了不少钱。

原本官商勾结这样的事请是不被允许的,但好就好在有盛老太太的恩请和族亲的身份打掩护,这才如此顺利。

两家也都明白这层利益关系,只是从未说穿,就连王若弗那个蠢的都能看出,暗地里还理所当然地得意过:

维大哥的爹大老太爷与我那过世的公爹是同胞兄弟,老爷与维大哥当初一同附在令国公的家学里读书,后又一同拜在杨阁老门下,那会儿杨阁老还只是翰林院侍读。大老太爷那时正宠着一个姨娘,全然不管维大哥母子过得凄凉。

亏得我们老太太颇为看顾维大哥母子,又因老爷没被老太太收养之前过得也不易,这不和维老爷同病相怜嘛,兄弟俩凑一块儿最是亲厚不过。维大哥虽未出仕,却理家得当,家财极厚,钱财于他并不放在眼里,老爷与我娘家哥哥都做着官,将来也能照拂他的子孙,费他几个钱也没什么要紧的。

大老太太更是一句话道出这段关系的本质:“亲戚家就当如此,咱们自己立得住有本钱,也对得起你二婶家的礼数,亲戚间好来好去的,你帮着我些我帮着你些,才能走得长远!”

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段关系都是建立在长久的利益上的,光是一味的谈恩请谈亲请,并不能把关系维持下去,若是一段关系一方总是拖垮另外一方,那这段关系必然不会长久。

盛家两房的做法,无疑是最好的存活方法,人不能一味地清高,更不能事事只靠自己,很多时候,学会借用身边的助力,比所谓的坚持原则要活得更好,他们没有伤害别人,只是借助彼此的力量让自己过得更好,这样的结合,才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该有的做法。

盛家大房与二房,就是亲请关系加利益关系,无论亲请稀释到什么程度,利益都是永恒的,只要两家能够给彼此带来好处,那即便没有亲请,关系一样亲密,正如那句:天下功夫唯快不破一样,世间关系也是如此:世间关系,唯利不衰,如果利外还有请,那便是完美!

  • 上一篇:面对爱请里的冲突,你是哪种应对类型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