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吃不起就别买”,为啥我们舍不得吃,却换来孩子不感恩?
更新时间:2022-05-10
这样的场景我们都很熟悉:家里买了好吃的先留给孩子吃,孩子吃完了,不愿意吃了,家长才会吃,甚至大多数家长吃孩子剩下的,或者孩子不愿意吃的。 我们都觉得孩子是个宝,有好东西当然要先给孩子,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崇高而又伟大的母爱或者父爱。这种请况在80、90后身上更加明显。 可现在条件好了,这样做真的好吗? 有一个母亲,觉得芒果很贵,于是只买了一点,留给孩子吃芒果肉,自己吃芒果核,发了一个视频,可能她以为大家会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但评论区却骂声一片。 原因是现在条件好了,父母大可不必给孩子这样的压力,明明能吃得起,却搞得孩子有负罪感,父母觉得我爱你,所以把最好的都给你,而我自己自我牺牲。 尤其是00后,他们出身于条件富裕的年代,看到这样的例子不仅不感恩父母,还会说:“妈,吃不起咱们就别买了,求求你不要自我感动,我也不是非要一个人吃,不是你让我吃的吗?我吃了你又说我不感恩。如果没钱你就别买,大家都别吃,如果有钱你就多买点,大家一起吃不是更好吗?” 所以以后你再买芒果的时候,或者其他水果的时候,大概率孩子都不愿意吃,因为每一次她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负罪感。 父母觉得孩子忘恩负义说出这种话,孩子觉得父母纯属自我牺牲和自我感动。很多孩子表示既然条件不允许,自己就不会吃独食。父母也不要硬着头皮非要买,如果一两个芒果影响了家庭日常开支,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在评论区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更愿意父母买东西大家一起吃,这样的氛围要比父母抠搜让孩子吃独食好太多,而且孩子们觉得我也没提出非要一个人吃的无理要求,干嘛要给我扣上一个不感恩的帽子。 而这种自我感动就是家长按照自己意愿做事,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其实我的父辈大多是这样的,但作为一个农村的90后来说,家里条件不富裕所以我能理解父母这样做的初衷,但我实在喜欢不起来。 而且每一次妈妈说:“我吃过了,或者我不饿”时,我从之前的感机到现在的有点生气,明明东西很多,可是他们却不吃,在那里想吃又不敢吃的举动,让人心疼又让人无奈。每一次我只能说“你不吃,那我也不吃”,她才会跟着吃。 而婆婆也是节省惯了,每一次买东西喜欢买一点,而且告诉可可:“这是乃乃给你买的,你吃吧,乃乃不吃。”每一次我都要跟婆婆沟通半天,不要这样教孩子。果不其然,有一段时间可可觉得买回来的东西都是她的,大人不可以吃。 所以孩子觉得既然是给我的你们就别吃,当然她还小只有2岁多啥都不懂,可我真的不赞同父母这样做。无形中把孩子归为自私、不懂分享的那个人,在别人眼里不懂分享,不体贴父母,而一开始我们就不能告诉孩子:“这东西大家都可以吃”,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 而我深深地被这种绑架感绑架过很多年,所以我和老公约定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要让孩子有负罪感,父母和孩子一起吃,一起玩,别把孩子捧得太高。 甚至给孩子买玩具、买食物我还是那个跟她一起抢着吃的人,然后告诉她:“这是大家的,大家都可以吃。妈妈也爱吃,咱们一起分着吃。”结果一段时间后,可可只要有新玩具和零食,都会拿过来跟我一起吃,一起分享。 你看,即使只是2岁多的孩子,他也更愿意和大家分享,而不是我们以为的自私自利。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我们明明付出了,为啥就不让孩子享受得理所当然呢? 现在的条件好了,而且现在的孩子自主意识比较强,他们更追求自我个新和平等,孩子觉得父母可以跟我一起抢,一起分着吃,就是不能让他们自己吃,然后道德绑架。 也有网友表示孩子应该感恩父母,以前的父母都这样,默默为孩子奉献,到头来孩子还不懂感恩。可能放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这种请况不难理解,但是放到现在,却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而且如果孩子一直接受,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自私行为,觉得家长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 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但不要总告诉他,是因为你我才怎么样。家长经常这样说,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伤害。 可可妈妈说: 希望有条件的家长,放下过去那种自我感动,试试更平等地跟现在的孩子相处,用科学的方式育儿,有些观念已经过时,不是孩子喜欢的,也不要让孩子养成“父母就该奉献”的错觉,这样他们才会更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