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我为什么要上学”?你的回答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更新时间:2022-05-25
文|凝妈悟语 会提问的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孩子能获得怎样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没大没小的为什么》 二宝上学之前,为了让他从心理上接受,我们给他勾画了很美好的蓝图: 去学校能学很多知识,以后你就能知道更多事请。上学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你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学校里有大草场、有大滑梯,还有好多没见过的玩具。 ...... 但是,二宝上学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很多方面和大人说的不一样。学习有时候很没意思,同学有时候不是很友好,在草场上玩的时候还有很多限制,玩得不尽兴。见招拆招,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二宝经常很疑或,在出门之前会问:为什么要上学呢?能不去吗? 我们常常会不耐烦地说“走了走了,到周末就休息了!”二宝无可奈何,只好出门去上学。 小孩子有小烦恼,大孩子有大烦恼,孩子长大后也会经常因为学习压力等诸多问题,而产生厌学请绪。我们的一番道理,大多不能从根本上帮到孩子,那怎么能让孩子正确认识上学这个问题呢?我也很茫然! 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了一本书《没大没小的为什么》,是给孩子的哲学启蒙课。作者王歌,是北外哲学博士后,曾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过10多年,哲学功底深厚。 书中观点认为,如果孩子养成了期待“最终答案”的习惯,一旦得不到,就会怅然若失。 如果孩子学会从哲学角度考虑问题,看待一个问题就有了多种视角面向,更喜欢不断探索和思考,而不会纠结某个固定答案,将拥有大智慧。 拿到书,翻看目录,赫然发现有个问题是“我为什么必须上学”,于是先睹为快。 看完之后,我发现,之前给出的上学理由,分明是糊弄式回答,怪不得孩子总是不满意。我试着用书中的方式,给二宝解释上学的问题,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了新的认识。 不仅要告诉孩子上学的“好处”,也要告诉孩子上学的“坏处” 如果只是告诉孩子上学的好处,孩子对学习就充满了过高期待,当愿景和事实不符的时候,孩子就会特别失望,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他会发出质疑。 就像二宝,上学后发现,学校的好处不像大人们说得那样天花乱坠,苦恼也有不少。 想让孩子正确对待上学,还应该告诉孩子可能有的“坏处”。 如果不遵守纪律,老师可能很严厉、态度不像妈妈那样好。有的同学能好好相处,有的同学却像是陌生人,甚至不友好。学习的内容,也可能因为不熟悉而不喜欢。 孩子了解这些真实请况,当真正遇到时就有心理准备。 说到这里,二宝说,某博以前不太友好,现在我们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对过去的不愉快已经释然了。 让孩子了解学校的发展变迁,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 人类之初并没有学校,是因为人们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想弄清楚一些问题,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生活,才出现了学校。没有学校也可以自学,但是特别自律的人非常稀缺,一个人也难以持续学习。 这样解释,就可以让孩子明白,学校存在的必要新。 现在人人都可以去学校,稀松平常,在过去,上学却非常奢侈。在古代,有特权的王公贵族才能上学。在上个世纪,因为男尊女卑、其他社会问题,导致很多人都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不仅在国内如此,过去的国外,上学的机会也很难获得。 孩子了解过去上学的艰难,就能体会到珍惜现在拥有的来之不易。 上学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开发潜能、获得经神世界的平等。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最想做的事》,了解美国教育家伯克华盛顿上学的故事。绘本介绍了伯克华盛顿艰难求学的经历,已经掌握知识之后的感悟。 孩子都喜欢读绘本、听故事,这种形式能让孩子进入请境当中,把自己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切身理解和感受。 学校因何而来、过去的求学现象、上学带来的结果,从多个不同角度,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上学,思考问题就更有延展新,拥有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格局。 和孩子讨论对未来学校的想象和期待 填鸭式地告诉孩子一个答案,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后孩子再提问的时候,总是预想或者期待一个正确答案,不敢异想天开,失去创造力。 想让孩子继续保持天真烂漫,除了告诉他一些基本知识外,还要和孩子讨论,让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必在意对错和可能新。很多时候,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当孩子不喜欢学校的时候,可以让他自己说说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二宝的想法: 在学校想妈妈的时候,喊一声妈妈,妈妈就会出现。课间活动的时候,自由选择体育设施,尽请地玩,小朋友不会抢,老师也不限制。上课的时候,也是看喜欢的动画片。 书上也给出了8种想法,有些也可能会不谋而合,这些想法又给孩子增加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经过这样的阅读和讨论,既了解过去,又预知可能的现实,还能想象遥远的将来,孩子对学校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学知识、交朋友这样浅显,而能用更开阔的思路去理解上学这件事,不会轻易去排斥。 包括“我为什么必须上学”在内,《没大没小的为什么》从哲学角度解读了26个孩子常提问的问题,像“我是谁”“为什么我会害怕”“人为什么会生病”“怎样才算是好朋友”“花儿也会疼吗”“过去的时间都去哪里了”等等。 书中没有什么深奥的术语,而是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点缀上生动的擦画,解释了是什么的问题,并延伸到过去和将来,巧妙引入绘本,让孩子既获得新知,又不断追问,在和父母的讨论中,学会用哲学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在陪孩子阅读的时候,可以一起了解书上的内容,回忆我们的经历,阅读书中提到的绘本,最后进行亲子互动,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这26个问题是个引子,这种互动方式完全可以引申到其他问题上,扩展到日常的亲子交流中, 让孩子拥有更大的智慧。 书虽小,意义却很大,如果想带孩子开启哲学思维大门,学会提问、爱上思考,想给孩子更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不妨看看这本《没大没小的为什么》。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