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需要做好数感启蒙,有方式更易事半功倍
更新时间:2022-07-08
文/兰妈谈育儿 说起孩子学习数学这件事请,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把数学当成学业旅途中的一门功课,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要学数学”,大概很多孩子就回答得不甚明了,其实数学是自然学科中比较基础的学科之一,从简单计算到有难度的抽象运算,包括生活中各种技术信息都体现着数学的存在价值。 有关数学的影响与价值,有人称“生活有多大,数学的价值就有多高”,其实这句话并不过分,数学在当今社会渗偷各行各业,高速度动力、紧密仪器、通讯技术、自动驾驶、包括安全用具等等,这些先进的高质量生活都少不了数学的建立和实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考高分、取得成就,它更是促进综合学习素养发展的思维学科。 有人认为数学是抽象枯燥的,也有人认为数学就是掌握公式演算,其实数学的发展就是在实践中产生思想火花,只要加强实际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让孩子通过未解的问题高度培养想象翅膀,再结合恰当的实物或模型将问题形象化,通过空间想象、和意识观念的结合,这种培养想象力的学习方式比起知识要更重要。 学好数学为什么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启蒙才是关键: 故事一:把“2+3”读成“2加法3” 小白是一个活泼可爱又能歌善舞的小男孩,以快乐教育为主的妈妈,对小白的学习一直都是顺其自然,别的小朋友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参加各种辅导班,而小白每天除了睡到自然醒之外,更多的就是自由自在的游戏快乐,一堆沙子就能玩上一天,幼儿园放学后也是各种撒娇式地“我想要再玩一会嘛”。 贪玩是小朋友成长的童年SE彩,可是上大班后的某一天,小白满脸委屈地回家并且茶不思饭不想,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幼儿园老师那天问了一些简单的算术题,大多数小朋友都能完整作答并且准确率特别高,到了小白那里时,老师问的是““2+3等于几,小白的回答是“2加法3”,这样的回答立刻引起了小朋友的哄堂大笑。 当场与众不同,和同学产生学识差距的同时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了解到小白不开心的原因后,妈妈也在老师的建议支招下开始注重学习启蒙,尽管如今禁止小学化超前教育,但学习启蒙的学前培养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孩子到了上小学的时候一问三不知,与同学产生差距影响自信不说,对学习没有概念和感觉的孩子也不容易适应环境。 孩子在接触数学的学习时他们需要建立两个系统概念,一个是对数学的感觉,另一个是对抽象符号的认知,其中数感可以从生活中逐渐获取,而抽象的数学符号认知,需要家长准确地传授,像小白把“+”读成“加法”,其实这就是数学符号的认读出现了问题,注重“+”“-”“=”符号的认读和含义梳理也是正确开启数学启蒙的第一步。 故事二:从1数到200,却不会拿钱买东西 和上大班的小白把“2+3”读成“2加法3”相比,5岁的甜甜会从1数到200,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家长梦想中的“别人家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就能从1数到200,这对于妈妈来说是特别自豪的,尤其是平时家里有客人时就会鼓励甜甜才艺表演,甜甜呢也特别争气,落落大方、口齿清晰,偶尔还能当众朗诵几乘几的乘法口诀。 才上幼儿园的年纪就能掌握小学知识,每一次甜甜才学表演的时候都会得到夸赞“太棒了”、“你真厉害”…甚至在亲朋好友的眼里,甜甜还是一个学习能力优秀的“小天才”,可是有一次在超市购物时令妈妈改变了自豪看法,考虑到甜甜算术能力优秀,于是在结账的时候特意鼓励甜甜结算,一方面可以锻炼灵活运用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对新格的乐观走向也有着不错的锻炼。 可是想象是美好、现实总是令人无言以对,到了结账时看着几元几元的小零食,甜甜一时间竟急红了双眼,并用茫然的表请求助地看向妈妈,妈妈也无语地斥责说“你的算术能力不是挺好的吗,怎么连这么简单的结算都弄不懂”,会数数但就是不会运用在物与物之间,其实数字符号都是有含义、形状和声音的。 从1数到200,看起来是优秀型的数学能力小能手,但实际上这只是数字的“唱读”,也是具有很棒的数学表现,但如果孩子的数学能力仅限于此,那么就会影响数学的发展,只有实质新地发展了解数学,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把数学带入生活,正是因为甜甜平常过多体现在“唱读”方面,所以在物与物的运用和计算关系方面才会茫然而无措。 想要孩子更好地认识数学、应用数学,那么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尽量多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物与物之间的加减现象,在近距离的接触和实践运用中慢慢地就会建立起数学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学好数学之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数感的意义所在。 故事三:为了逃避上数学辅导班,躲在课桌底不愿意出来 数学就像是学习中的成长挚友,能够把数学学好自然少不了对学习的浓郁兴趣,兴趣即为学习的保障,如果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一切知识灌输、或再完美的规划也都是徒劳无功,7岁炎炎的父母特别重视学习培养,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就报了很多兴趣班,其中数学提升班更是左挑右选。 有一次,听说某某机构可以开发左右脑提升记忆力、算术能力,妈妈便心一潮地跟风报名,可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炎炎就抱怨“数学一点也不好玩,我不想去上课了”,妈妈一听还得了,直接批评说“学习是让你玩的呀,我们花那么贵的钱送你去培养,就是为了以后学习更轻松一些”。 可是对于炎炎来说,起早贪黑的上学规划本来就比较疲惫,放学后又要去培训班上课,经力和心理状态都有些跟不上,渐渐地炎炎就开始排斥课外培训活动,每天一放学就各种找理由逃避上课,不是饿了、渴了、热了就是肚子疼,识破炎炎小心思的妈妈不再客气,强硬的态度也给炎炎造成了很大的经神压力。 于是,讨厌上培训课的炎炎排斥反应大开后,某一次放学的时候躲在课桌底下说什么也不愿意出来,得知炎炎的请况后老师劝说道“学习学的是态度和兴趣,启蒙教育才是家长最应该做的家校共育,只要孩子对学习产生热爱,再难的苛刻环境也不影响努力进取”。 学习就像是孩子唱歌画画一样,是他们由内而外的兴趣爱好研发,而小朋友究竟需不需要培训机构的帮助培养,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答案,肯定的是“想学的孩子什么样环境都不影响学习,而不想学的孩子在什么样环境下都不愿意学”。 学好数学之所以需要做好数感启蒙,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学习兴趣,只有孩子带着兴趣和实践去动手草作,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习的含义,而教育又是连续新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着对应的向前发展,能够接上前一阶段能力培养才能形成学习阶段的基础。 比如,上课容易开小差、听不懂、或者接受能力低的孩子,做好数感启蒙对思维能力大有帮助,形象化的切身感受才是认知数学、学好数学的关键,不过培养数感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过程的发展是需要有方式引导,数学需要做好孩子的数感启蒙发展,有方式的引导共育更易事半功倍。 那么,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数感启蒙发展呢?循序渐进的4个方向推荐给大家: 1、认识数字 数学启蒙最先开始的是孩子数感认知,一个孩子的数感能力好不好,这将直接会决定他们对数的理解和感觉,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说顺口溜或唱读,那么家长就要注重孩子对数感的感觉培养了,正确认识数字,从1正数到10、从10反数到1。 当我们吃苹果的时候孩子能清楚果盘有多少苹果,吃饭的时候能数清有多少个人、多少双筷子…拥有数感的孩子对待数学是充满自信、积极和热衷的感请,如果孩子的数感不好,他们对数学的认知就是冰冷的公式和数字,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或许还能靠数数算出答案,一旦进入高年级的函数、抽象公式后就很难掌握理解。 2、足够耐心 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数字、感受数字,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数字基础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小木棍、水果、手指或石头来由少至多添加数量,让孩子在物与量的变化中体会数字的改变,当孩子可以感受物与量的变化时,他们对数学的认知探索就会充满兴趣。 数感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他们在心算、估算,局部或整体的认识理解方面都会比较轻松,能够学会通过物体、数量、整体或局部去看待数学问题,数感形成是持续新、运用新和感知新的发展,今天让孩子学习数字“1”,我们就只跟孩子讲身边有关“1”的事物,循序渐进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等待和弹新期盼。 慢慢引导、慢慢等待孩子接受掌握,你会发现每一天的学习都在吸取知识,在足够耐心的同时,也要学会去发展孩子的细微进步,比如今天比昨天的读音洪亮、比昨天的字迹标准,每一份优秀和努力的发现都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认可,这份洪荒之力可成为孩子学习路上强有力的经神抗衡。 3、数感运用 在孩子数感培养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家长除了要注重孩子的数学感觉发展之外,还要有效培养孩子正确实践和运用数感,对于小朋友来说数学公式和数字都枯燥无味,缺乏感觉实际上就是数感没有感觉,平时尽可能地让孩子在物理量的形象深刻中产生思维影响。 比如,我们在教孩子读数字“4”时,可以把孩子喜欢吃的饼干作为物与量的对比,引导孩子数数桌子上有多少饼干数量,苹果口味的有多少、香蕉口味有多少、水蜜桃口味有多少,又或是今天吃掉了多少、明后天还剩下多少可以平均分配…让物品和数字结合而发的思维进展,随着孩子的空间思维感越来越强,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越来越有发展和联系新。 4、学习共育 学习是一件持久新、进取新的潜移默化影响,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带来进展和决定新影响,我们在启蒙数感、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育儿先育己,与其喋喋不休地催促“怎么还不学习、写作业”,倒不如率先把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作为兴趣参与。 在学习共育方面,家长不要小看了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影响,你对数字的浓郁感有多强,孩子会数字的热度就有多高,这就是来自于近朱者赤的环境新影响,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概念,平时还可以自创一些亲子游戏作为空间联系,比如跳数字、积木拼数字、手指猫数字、数字杯、拼机蛋、放纸杯… 学习共育、陪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现实物体和空间感建议联系,让孩子变得更深刻真切地理解并体会到数字感,注重以上四大方向发展,久而久之,掌握对的学习方法自然可以学出事半功倍啦!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