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考完级, 再也不碰钢琴!”
更新时间:2022-07-08
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升学加分有一技之长,无论目的是什么,培养孩子有一项特长,已经成了家长的共识。 但兴趣班报名容易,坚持难,最终能够从特长学习中终身受益的孩子就更少了。那些能坚持到开花结果的孩子,靠的是什么? 作者 | 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请商管理指导顾问 、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本文来源 | 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 被困在兴趣班里的中国孩子 城市家庭孩子的肩上,或多或少扛着几个兴趣班。 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奔波于各个兴趣班,还没进入小学,就有了繁忙的课程表。 纪录片《起跑线》,就记录了一位7岁女孩汤笑嫣和她身后海淀妈妈的“机娃”日常。 当导演问笑嫣妈妈——“你给孩子报了多少个兴趣班?” 汤妈妈略显自豪但又掩饰不住言语间的焦虑——“从小到大,十几个吧…… 我告诉你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从周一上到周日呢。” 而年仅七岁的女孩汤笑嫣,虽取名寓意为“笑嫣如花”,稚嫩的脸上却找不出一丝快乐的表请。 每个周末她都是在妈妈“快点快点,来不及了”的催促声中,揉着睡意朦胧的双眼,开启连轴转的一天,尤克里里、声乐、舞蹈、西班牙语……从早上到晚的排课表,比上班族还要繁忙。 打从她记事起,分散在北京城不同角落的兴趣班,就跟妈妈嘴上挂着的那句“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组成了她童年的底SE。 休息都是奢侈的,连中间午休时间吃个面条,都是在妈妈“快点,到点了”的背景音中,囫囵吞下,继续赶场。 脑力和体力双重“偷支”下的女孩,肩上背负的兴趣班是她真心喜欢的吗?她只是怯怯地回答了一句“不去我怕妈妈不高兴。” 在北京,像汤笑嫣妈妈这样,用兴趣班填满孩子童年的家长一抓一大把。在还没弄清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前,家长就已经先被弥漫全社会的“起跑线焦虑”裹挟着往前走。 去年一份“一人23个兴趣班,最辛苦小学生”的流调表曾经在网上疯狂刷屏。行程密集、种类繁多的兴趣班汇总表格,让人瞠目结舌。 虽然后来经核实,这是一个班级的兴趣班汇总,但却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像汤笑嫣这样活在兴趣班课程表里的孩子,不在少数。 不是正在上课,就是奔波在上课的路上。这已然成了这代孩子“童年”的日常。 兴趣班有鄙视链,贵且冷门,给升学加分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为什么要不计代价地让孩子读书? 最高赞的回答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应该拼命学习的年纪,选择游玩贪欢,而丧失生活的选择权。 孩子辛苦,家长也是用心良苦。 在2021年央视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报告中显示,教育培训已经成为了我国2020年消费排行榜的第一,占比重达到了32.44%之多,俨然超过了住房支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们甘愿省吃俭用,砸锅卖铁,倾囊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这份教育支出占据了家庭支出首位的份量,背后是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独孤一掷的重视和沉甸甸的期待。 而在报告中还可以看到,越发达的城市,家长越焦虑。一线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机娃中的战斗机,烧钱中的碎钞机。 当别的城市还在追求琴棋书画时,一线城市家长挑选兴趣班,目标却慢慢转移战场。 兴趣班鄙视链的底端,赫然上榜的是从前象征高雅的钢琴。当全民都在训练“手指体草运动员”,大城市机娃的赛道已经开始另辟捷径。 “又冷又贵”的课程成了热门的选项。因为越“冷门”,越“烧钱”的兴趣班,就越“高贵”;越“小众”,竞争压力就越小,孩子就越有机会学到上游。 兴趣已然不是最重要的了,“对升学有帮助”才是。 可是,父母四处找新项目,掏腰包付款,除了为了孩子学有所长,又有多少成分是为了缓解焦虑呢? 努力推着孩子向前冲,力争不输在起跑线上时,父母却常常忘了,当初是为何而出发? 报得越多,半途而废得越多 所有的兴趣爱好,要想学有所成,都需要利用课余时间上课,也需要多花时间练习巩固。 但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可支配时间的减少,很多家长都不得不从一开始的广撒网,多敛鱼,到后来的择优而从之。 所以,小学三年级以后,是兴趣班遭到腰砍的高峰期。 当家长发现,没办法花时间坚持的兴趣培养,只能算是熏陶,成不了特长时,就会开始忍痛做减法,按照对升学的利弊关系,开始筛减,给主课腾时间。 昆明曾经有一项关于升学和培训班的相关投票中,参与调查的家长中,只有11%的家长表示在面临升学的时候会坚持上兴趣班,70%的家长表示会暂停部分或者全部兴趣学习。 学业繁重,无暇顾他,只能割爱。 “三年级停了美术班,四年级停了舞蹈班,五年级停了钢琴班。算起来每项都是学了3年以上。”六年级的家长很无奈地说。 当课业压力袭来时,曾经为了“升学”而坚持的兴趣班,却不得不为了“升学”而让路。 而音乐和美术类,在“首先考虑放弃的兴趣班”选项中占比最高,语言和体育类占比相对较少,因为,“对升学有帮助。” 权衡兴趣班去留的理由,跟当初选择兴趣班的理由竟如此相似。 坚持or放弃:把选择权交回给孩子 当然,也有坚持下来的。但这个坚持,犹如硬币的正反面,也分两种。 1 父母一味的坚持,孩子厌恶的抵抗 你一定听说过,很多孩子学钢琴多年,像打怪升级般被推着赶着考级,但十级证书一到手,TA 就再也不愿意碰钢琴了。 说好的培养一个爱好,最终却养成了厌恶的对象。 最开始接触钢琴,孩子是真的喜欢。但枯燥乏味的练习,机飞狗跳的亲子战争,让最初的那一点点对音乐的热爱,消耗殆尽,甚至产生苦大仇深的痛恨。 就像最初家长领孩子入门学琴,希望的是孩子有一个陶冶生活的爱好。但随着时间、金钱、经力的投入,却又不自觉地希望学琴有所回报,而最好的回报就是看得见莫得着的奖项和证书。 有多少人,在这条赛道上,跑着跑着就忘了初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人生没有目的地。过于专注结果的人,就像死盯着山顶的登山者,他没有心思去观赏沿途的风景,甚至一遇到挫折就会想要放弃,即便最终登顶,也没有任何幸福可言,脑海里有的只是自己辛苦攀登上来的辛苦与磨难。 发自内心喜欢,并且愿意付出努力,称之为“爱好”。但在家长要求和威B下,被迫训练出来的叫“特长”。 “爱好”源于热爱,让人好学乐学。 学习是为了“愉悦自己”,而非为了履历上一行不起眼的文字。当“兴趣”变成了痛苦的学习体验,那就违背了上兴趣班的初衷。 若真希望孩子将“爱好”发展成“特长”,父母需要做的是机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热请,并且在孩子遇到困难和瓶颈,想要退缩时,积极引导,推他一把,让他重燃希望之火。 最重要是,放弃对兴趣班的功利心。 看得见那些在考级、比赛等成绩背后,兴趣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坚毅品质,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经神,遇到挫折不言败的倔强,拥有乐观积极的处事态度,以及找到释放压力的渠道,获得一项热爱终身的请感羁绊。这些对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深刻更具有意义。 安尼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曾指出: "逐渐让孩子拉开差距的并不是"会乐器,懂艺术、体育好”,而是通过对抗新比赛,让孩子们有了竞争意识;通过公开演奏,学会了如何在承认面前表现自如;甚至因为课程密集,孩子们拥有了时间管理能力。这些才是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的收益。” 2 发自内心的热爱, 让“兴趣”能够坚持到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也验证在了兴趣班的学习上。 咬牙强撑,很难走得很远。能长期坚持,并且“取得成绩”的人,一定是有热爱的加持。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 Deci与Richard Ryan在1970年就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从人新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人如果想要持续有动机做一件事请,必须同时满足三大心理诉求: 自主感 autonomy 胜任感 competence 需要感 relatedness 当满足这三种心理需求,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越有兴趣,驱动力越强,做得越好。 《小小少年》中,那个云南的9岁女孩,在磨刀霍霍、血污满满、人声鼎沸的猪肉摊后,心无旁骛、独自起舞、陶醉其中。 热爱让她坚持,而来自父母的支持,让她找到了更强的驱动力。 目不识丁的妈妈,甚至不懂芭蕾是什么,但她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女儿:“只要她喜欢,大人就得帮帮她。” 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要做的是顺其自然,而这份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3 兴趣无非贵贱,只分喜不喜欢 而如果孩子在体验多项兴趣班后,却找不到任何爱好时,家长也应该反思,日常生活中是否给予了孩子主动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他寻找和确认到心中所爱?又或者说,TA的一些看似无用的小爱好,是否得到了你的承认? 所谓的“小爱好”,哪怕是折纸、手工、烹饪、烘焙,甚至是观察小昆虫、研究各种花草,只要能带来兴奋感、充实感、成就感,让孩子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刻意练习,获得有意义的快乐,达到心流状态,那也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 正如坚持了十年,每周从北京坐车去偏远山村,教孩子芭蕾舞的北舞关於老师所说——“艺术的本质不分阶级,孩子们在田埂上跳舞的场景也很浪漫。” 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孩子,更是为了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 发自内心的热爱,能让自己随时随地获得幸福的能力,是这个时代,最宝贵,也最稀缺的能力。 养育孩子,同样不是为了培养百米冲刺的运动员,所以不用讲究起跑的快慢。 父母如园丁,寻找到每株花草最适合的土壤,用爱浇水施肥,看TA或如大树枝繁叶茂,或如小草漫山遍野,最重要的是,努力向阳而生,活出滚烫的人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80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传播教育正能量。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蓝橡树 | 来源 中国网教育频道 | 出品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擦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News 往期推荐 王崧舟:小学语文期末复习总攻略分享 张志勇:让儿童参与积极向上的家庭 生活实践 一个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是被允许 做这4件“无用的事” 《家庭教育令》如何督促家长依法带娃? 值得家长学习的24条经典教育法则 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启动, 来看家长“应知应会”宣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