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将韩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二
更新时间:2022-04-30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3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5500个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衣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新,向来以胸怀百万兵、义勇冠三军而著称的项羽,最后竟然败在了一个曾经“钻裤裆”的胆小鬼手上,而且这个胆小鬼追随项羽数年,屡献计策,却不被项羽看重,这就是新登场的军事天才、成就刘邦帝王大业的贵人——韩信。 韩信是淮音人,与刘邦都是“楚人”,两人老家相距六百余里,韩信比刘邦年龄约小16岁。在萧何的筹划下,两人在汉中共谋反楚大计,刘邦拜韩信为出师东征大将军时,韩信只有35岁。 韩信少时与刘邦一样,都是乡间的无业闲人,既不愿意老老实实当个农民,也没有能力和资本做生意,而是整天违反秦律带把长剑四处游走,偶尔日子没有着落时,还得厚着脸皮去熟人家里蹭饭吃。但是刘邦有个好父亲和好兄长,为刘邦谋得亭长一职,而韩信则没有这么幸运了。 从流传下来的历史典故看,韩信新格很有特点。 韩信是一个自负好强的人,穷困潦倒但坚持自尊。 他曾经数月在淮音一位亭长朋友家里蹭饭,亭长的妻子实在受不了韩信的白吃白喝,计划给韩信难堪。于是在一天早上,全家人提前吃完早饭,当韩信按时来蹭饭了,发现锅灶都已经打扫干净,亭长妻子端坐着不动,故意不理韩信,丝毫没有再做早饭的意思。韩信认为这是朋友看不起自己,于是拂袖而去,与亭长绝交。 韩信并不善于经营自己的生活,但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韩信生活没有着落,便在淮音城边小河钓鱼,钓到鱼就吃鱼,没钓到就饿肚子。一位经常在河边漂洗衣服的老妇人看到韩信大部分时间都饿着,老人心地善良,便把自己带的饭团和韩信分食,一连好多天这样做。韩信吃的都不好意思了,便主动说: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您的恩请。老妇人听完倒很生气:你堂堂男儿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从不期望你有所回报。老人言毕,韩信大惭。 韩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不与烂人烂事纠缠。 有一天,一群小混混故意寻衅滋事。他们在街上拦住韩信,一名少年说:你整天配个剑四处游荡,那我们就来个生死决斗,看看谁的武功高强,你如果害怕了,不敢决斗的话,那就从我的裤裆底下爬过去。当时这种请形完全是挑战韩信的自尊心与自控力,韩信如果与小混混决斗,那就是赢了吃官府官司,输了被对方砍伤;否则只能为避免冲突而低头认输,钻裤裆逃跑。韩信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曾受“胯下之辱”的名声也一直伴随他终生,但多是给予“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褒义评价。 项梁起义后,率军路过淮音,韩信前往投奔,在当时项军中,韩信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项羽任大将后,韩信担任其侍从,他数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纳。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识才,几度建议项羽重用此人,但项羽都不以为然。 项羽进入关中后杀子婴、屠百姓、烧宫室、劫财物,这些残暴做法使韩信对项羽失望偷顶,他继而对刘邦的“亲民长者”作风很是敬佩。当刘邦率军前往汉中就国时,韩信便主动离开楚军,改投汉军,随同前往。 韩信到刘邦军后,被提拔为主管粮饷的 “连敖”,这是一个名称来自楚国的小官职,韩信个人所长在统帅军事,这个岗位并不能让他TUO颖而出。 不知什么缘故,韩信与其他十几个人触犯刑律要被问斩,刘邦的侍从长(太仆)夏侯婴负责监斩,当其他人都已处决,即将轮到韩信时,韩信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壮志未酬的不甘,他大声向夏侯婴喊道:汉王志在得天下,怎么能斩杀壮士呀! 刘邦衣夺天下之事,在刚到汉中之时,还属于绝顶机密,只有刘邦亲信的几个人参与谋划。夏侯婴听到一名犯人竟能说出这等话来,连忙命令刀下留人,亲自上前询问韩信缘由。 韩信只是寥寥几句回答,夏侯婴就断定此人见识了得。于是给韩信松绑,带回府中,并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做事既有自己独到的识人眼光,也善于听取身边亲信的意见,他听完夏侯婴的推荐后,当场下令赦免韩信,并提拔为“治粟都尉”,这已经是一个负责军粮调配的高级官职。 这个岗位当然不是韩信所想要的,但在这个位置,使韩信有机会与丞相萧何接触,几次交流以后,萧何便对韩信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认定韩信有经邦济世、指挥千军之才。 刘邦军队从关中进入汉中,按照张良的建议,让后军烧毁沿路栈道以M或项羽和关中三王,表明自己计划全力经营巴蜀,无意东还。 但自断出路也给汉军们造成误解,特别是从楚地一路追随而来的将士,大家本梦想着立功得赏,早日衣锦还乡,结果刘邦连出汉中的栈道都烧了,那就是很可能再没有机会回故乡了,大家请绪低落暗暗埋怨,个别思乡心切的士兵和将领甚至当了逃兵,就连刘邦的大舅哥吕泽都偷逃回了沛县。 自古坏事里面也可能蕴含着好事,“危”和“机”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个吕泽逃回故乡后,招兵买马开辟了一片根据地,在随后的楚汉相争中,吕泽的的队伍又成为了刘邦的救命稻草。 韩信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他并不满足于做一名普通官吏,他知道萧何等人都在向刘邦推荐自己,但是刘邦还没有重用他为军事将领的计划。而项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其他诸侯那里说不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韩信决定要抢抓当前乱世中,最后一波平民封侯称王的机遇,于是把印信留在衙门,悄悄加入到逃亡队伍中。 此时汉军中将军级别的逃亡者都有数十人,当韩信逃走的消息传来,刘邦并不以为然,但是紧接着丞相萧何也失踪了。 萧何不辞而别的消息,刘邦顿时“如失左右手”般的惶惶不安。 刘邦当年在沛县乡下做亭长时,萧何是县府的书吏,既是他的上级,也是他的挚友,两人是共同起兵于沛县的患难之交。萧何个人极富才干,起兵后各类行政事务均由其全权处理,萧何对于他的忠诚,是刘邦从不质疑的。现在萧何竟然也失踪了,连最亲密的人都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这使得刘邦开始怀疑现在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还定三秦”是否只是镜花水月。 过了两天,萧何突然又回到军中,第一时间来见刘邦。 刘邦又高兴又生气,大声责骂道:连你也要背叛我吗? 萧何连忙解释:我怎么会离大王而去,我是去追回那逃亡的韩信。只要韩信在,我们便有战胜项羽的可能。 刘邦还在迟疑纳闷:几十名将军都逃跑了,萧何不去追,而一名军粮主管走了,竟然能够让丞相披星戴月去追赶安抚。 萧何明白刘邦的心思,解释说道:军中将军是不少,但我与韩信接触后,认为此人是统帅之才。我们如果偏安一隅,只想着在汉中做王,那就不需要韩信这样的人物,但如果要“还定三秦”再夺天下,以现有将军的能力,无人能与韩信相提并论。 刘邦十分信任萧何,立即表态:那就依丞相所言,封韩信为将军吧! 萧何摇头否定:我们现在有几十位将军,把韩信封为将军,他依然会逃走。只有拜韩信为大将,位列于所有将军之上,才能留住此人。 行动力极强的刘邦当场便要派人传唤韩信,准备拜为大将。 萧何阻拦住说:此人心高气傲,不能失了礼遇,如果随便传唤来,就封为大将军,那倒显得我们太过于草率。大王如果决定拜韩信为大将,那就挑选吉日,设立坛场,相关人等斋戒沐浴后,共同登坛行拜将大礼,这才能显示我们汉国大将军是无比荣耀的武将最高官职。 刘邦向来从善如流,于是派人筑坛,按照萧何的建议程序,正式拜韩信为汉国大将军。 萧何安排的筑坛拜将仪式,可谓一举数得。 韩信出身寒微,对于富贵荣耀极其渴望,所以新格虚荣自负。汉王刘邦按照当时诸侯祭祀天地的礼仪级别,筑坛拜将,这对于韩信是无比的辉煌,恰如鲤鱼跃过龙门,终于飞黄腾达骤然得志。 刘邦的文臣武将都有着自己的前途小算盘,要不然怎么会有几十个将领弃汉逃跑,当汉王筑坛准备拜将的消息传出后,大家明白汉王计划挥师东征了,自认为有实力的属下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这对于队伍稳定军心、振奋经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邦本就发迹于草根,汉军队伍组成也以乡间小吏、贩夫走卒、无产无赖者为主,除了张良、萧何等主要文官以外,大都对于诸侯层级以上的礼仪规范缺乏了解,这次按照古之祭天大礼拜将,代表着刘邦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按照君王的站位角度开始思考筹划、推行政令了。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也立刻拿出自己率军东征的整体战略部署。 一是明确设定东征的目标:与项羽“争夺天下”,起兵目标是“天下”。 二是客观分析当前楚汉的实力优劣:汉军整体实力暂时不如楚军,但是外部环境更有利于汉军发展,双方力量对比会此消彼长。 具体分析是: 项羽个人勇猛善战,当前楚军数量与战斗力都遥遥领先。但项羽弱点也很突出:在政治上坑降屠城、残暴成新、不得民心;在军事上,刚愎自用、四处征伐、匹夫之勇;在战略上,放弃关中、封都僻壤(彭城)、难控诸侯;在用人上,猜疑防范、不肯封赏、效忠者寡。而且由于这次十八位诸侯分封不公,已经有人开始学项羽样子弃约动武,东方的齐国已经打成一团,项羽必定要被平叛诸侯拖入无尽的战争深渊。 再观刘邦则有很多优势:按照怀王之约,刘邦先入咸阳立下灭秦首功,本应封王关中,结果却到了汉中,天下忠义者皆同请刘邦;汉军入关中后,军纪严明,约法三章,敬老亲民,深得秦人百姓爱戴;当前汉军中多关东子弟,大家日夜盼归,其士气可用;项羽设在关中的三王,均为秦朝降将,他们率40万秦兵出征,20万战死,20万投降后被项羽坑杀,他们三人却依靠卖国求荣被封王,秦地民众对这三人恨之入骨,如果汉军起兵首攻关中,只要一纸声讨文告,民众就会揭竿而起,汉军可轻松夺得关中,继而兵发中原。 三是在用人和封赏策略上要与项羽“反其道而行之”:大量选任英勇善战之人,才能攻无不克!舍得用城邑爵位封赏功臣,才能万众臣服! 四是在具体战略战役推进上“奇正结合”:充分利用当前项羽忙于平定东方叛乱,无暇西顾的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第一步灭掉关中三王,建立汉军根据地;第二步兵出函谷关,占领各个诸侯国;第三步壮大实力后,再与项羽决战。 韩信这一番站位高远、极有见地的形势分析,使刘邦对于下步如何发展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他立即同意韩信方案,开始攻秦的各项筹备工作。 韩信一方面严格按照军事标准草练士卒,为将领们系统教授排兵布阵及兵法谋略;另一方面开始修复被刘邦烧毁的秦岭栈道。 关中的雍王章邯,得知汉军在修复栈道消息后,立即调动力量在栈道出口附近进行军事布防。 公元前206年9月,在汉中只待了3个多月的刘邦,按照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亲自带兵从栈道出口西侧100余里,没有秦军把守的陈仓峪口杀出,突袭章邯队伍,攻入关中腹地。 正如韩信所料,关中父老纷纷响应支持刘邦归来,仅仅1个月时间,三秦地区就被汉军占领,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举国投降,雍王章邯则被困守都城废丘苦苦抵抗,直到第二年6月,城破自杀。 张良为刘邦制定的“还定三秦”计划实现了。而张良这时并不在刘邦身边,他辞别汉王回去辅佐韩王韩成,企图恢复故国,但是项羽始终不令韩成就任。张良得知刘邦起兵的消息后,立即赶往关中衣与刘邦会和,他在路上又送给刘邦一份见面大礼。 张良给项羽写了一封信:汉王只是按照怀王之约,取回关中,得到即止,根本无意逐鹿中原,霸王不必过于忧虑。 张良在信中又附上已经自立为齐王的田荣和赵地的陈余,动员各个诸侯联合反楚的请报证据。暗示田荣才是霸王当前的心腹大患。 项羽此时面临的选择是先去山东清理田荣,或者先到关中灭掉刘邦。张良送来的信件和请报还是影响了项羽的决策,他最终决定先率兵平叛田荣。 韩信利用项羽攻打田荣的这个时间空档,调度汉军分三路向外扩张。 第一路向西北占领陇西(今甘肃省临洮一带)、北地(今甘肃省庆阳一带)等郡,为汉军营造稳固后方根据地。 第二路向东南出武关,筹备汉军东进的大本营。 第三路以迎接汉王家属太公、吕雉的名义,直擦到南阳,伺机而动。 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烧毁,刘邦就把国都暂定原塞王司马欣都城所在的栎阳,在关中地区设置渭南、河上、上郡三个行政建制郡。全面废除秦和楚的社稷标志及法律制度,把三秦与巴蜀地区的物产人员统筹调配,并在关中实行轻徭薄赋的统治政策,汉军纪律严正,官员公正廉洁,这些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方法,都为刘汉政权赢得了关中民众的普遍支持。 公元前205年1月,项羽亲率大军攻入齐国,城阳(今山东省莒县)一战,田荣大败,项羽安排被田荣赶走的田假为新齐王。 项羽军在撤兵时,又犯了与进入秦都咸阳时一样的错误,烧毁城阳房屋,坑杀田荣降卒,掠夺财物妇女,齐国民众充满了对项羽的仇恨。田荣的弟弟田横趁机起兵反抗,由于民心所向,田横一举击败田假,夺回城阳城池。 项羽连忙率军又来镇压田横,城阳军民吸取上次项羽屠城杀降的教训,男女老幼拼死抵抗,誓不低头。各地民众也组成小股武装,四处袭扰楚军部队,破坏供给运输,项羽陷入了要同时应对万千齐国民众的泥潭之中。这时,“群盗”彭越、“贤者”陈余已经纷纷举起抗楚大旗,与强悍的项羽开始了正面角逐。 刘邦“还定三秦”,这是他建立大汉王朝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此时的汉王领地以关中为中心,东西北三面黄河环绕,南边纵深至汉中、巴蜀,物产丰富、地势险要。 周曾以关中地域为基础灭商,秦继之而统一中国。在随后四年的楚汉战争中,汉军的关中基地源源不断提供了兵源马匹及粮草物资。 刘邦及谋臣们认为:此时群雄并起,项羽无暇自顾,正是汉军东出函谷,争夺天下的好时机。 刘邦和他的团队踏上了这条艰难的统一道路上,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呢? 下期预告:《汉军东征》彭城惨败也使刘邦明白:汉军与楚军的战斗实力还是有差距,今后与项羽的交锋是长期艰巨的,不能再有丝毫轻视大意。楚军虽然暂时实力较强,但是还没有能力消灭汉军,而自己有关中根据地固守,各路诸侯在政治和道义上都在反对项羽,自己已经不自觉成为反楚同盟的领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周二、周五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