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吗?一字不同,权力却天差地别
更新时间:2022-05-11
君权与相权是封建历史上最高的两项权力,相比较而言自然是君权要高于相权,因此我们也常称掌握了相权者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我们在看古装剧时会发现,有的把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称作丞相,也有的称之为宰相。那么到底是丞相权力大还是宰相权力大呢? 丞相和宰相只有一字之差,那么我们便要先了解,这相同的“相”字的由来,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 “相”职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便已经存在了,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这些称谓。这些官职都已经有了相职的基本权力,负责辅佐天子管理国家。 而“相”的名称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我们翻阅古籍便经常能看到“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之类任命。 所以从职务时“相”就是皇帝的副手,许多重要的政务都是交由丞相来处理的,权力非常之大,尤其是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皇帝有处理不完的事物,于是便把很多权力都分给了自己的副手,而此时“相”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就是丞相。 《说文解字》中结识到:“丞,翊也,山高,奉承之意。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丞相就是帝王的副手,甚至有了一定的皇权,有了丞相之后,皇帝处理政务自然轻松很多,但也意味着他不能完全的一手遮天了。 汉朝同样也继承了秦朝的丞相制,不过到了汉惠帝至汉文帝时期,因为丞相的权利太大了,威胁到了皇权,因此皇帝采用了分权的方式,把丞相分为了左和右,最后甚至还出现了“三相并存”的局面。 到了唐朝便发展成为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门下省、尚书省、内史省,分别由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掌管,他们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的官,六部就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丞相被分权之后,丞相这个职务就没了。当然,在朝代的更替中又有重新复用者,然后又有重新分化者。总之“相”权依旧还在,只是一个人独揽还是几个人分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独揽就是丞相,如果几个人分就是宰相。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因此可以看出从唐朝时期开始,宰相就是“名不正”的丞相,因为他们没有丞相那么大的权力,但又能干一些丞相能干的事请。 到了明朝之后,朱元璋很不喜欢丞相,于是把职务都给废除了。皇权只能皇帝一个人独揽,但其实“相”权依旧存在,只是改了一个名字叫“内阁”而已。而且内阁的权力比之于丞相还要更大,而内阁权力最大的又是首辅,实际上就是改了名字的丞相而已。宰相这一职务也是如此,宰相其实就是分了权的丞相,而且不是具体的官职,而是一个职务的称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