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团四:八路军主动出击进行公路破袭,打破日军蚕食巩固了根据地
更新时间:2022-05-12
1941年4月10日,刘江亭营长的八分区23团1营,在白面河畔的大炉小炉村战斗中,通过巧妙的三面伏击,全歼日军由川次一郎率领日本常胜快速部队,消灭其一个中队部和两个小队。 此战缴获轻机抢6挺,38式步抢70多支,掷弹筒6具,26型自行车100多辆,击毙了日军经锐老兵百余人,取得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歼灭战的胜利。 一、关于日军瞒报伤亡数字 在现在的网络社区中,这些年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一味相信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而对于我军公布的消灭敌人的数量,掀起了一股质疑的歪风邪气。甚至有人根据华北治安战中的记载,说八路军8年之内只击毙了841个日军,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日军的伤亡数字,众所周知都是大大缩水的,他们的伤亡数字对上汇报是两条线,对自家司令部的汇报,和对国内联队管区的汇报是分开的。对于上级的瞒报少报,并不耽误国内家属领抚恤金。这方面的问题,小编天刑17曾经对此有专文【日军为什么可以隐瞒伤亡数字?他们不怕士兵家属来要抚恤金吗?】,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在这里小编就是请问一句:伤亡数字可以扩大,缴获敌人的武器数量总做不了假吧?八路军从开战的时候的45,000人,到日军投降的93万多人,这中间的武器都是敌人白送的?就以大炉小炉村一战为例,在这次战斗后,八分区群众参军热请高涨,23团一营迅速由500多人,扩编到了700多人,23团自身也从开始组建的一千三四百人,到五一大扫荡前,已经扩编到约2700人。这武器哪来的? 要知道冀中八路军是没有什么武器生产能力的,这能装备这么多人的武器弹要,都是鬼子白送的吗?不仅国军中有通共的,这日军他也通共吗?特别是八路军根本没有生产自行车的能力,他们装备的自行车不是缴获的,又是哪里来的? 所以网络中一些别有用心人的抹黑造谣,特别是一些身心皆在日本的所谓旅日作家,根据日军一些“战报”所断章取义的一些数字,根本就不值一驳。 二、23团主动出击进行交通破袭战 让我们言归正传,大炉小炉村战斗,我军消灭了一百多日军,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取得了无可置疑的完胜,我军利用缴获的武器装备,迅速发展扩大了起来。到了5月的时候,23团主动出击,参加了冀中8分区组织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 当时在冀中平原,双方围绕着交通道路的争夺,是非常机烈的。那个时候双方主要是凹路和凸路之间的争夺。八路军主要就是修凹路,也就是修低于地面的道沟。而日军主要是修凸路,也就是高出地面或者平出地面的公路。 1.八路军的新式道沟 所谓的道沟,是冀中平原那时候的一种比较广泛的道路形势。基本形成原理就是:过去的道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的时候就非常泥泞,根本无法行走。因此当时人们修路,就是把泥泞地方的湿土铲到道路两边,道中央露出干土供人行走。如此年深日久以后,道路本身就越来越低,而道路两沿越来越高,人走在道上就像走在沟里一样,就起名叫做“道沟”。 这种沟的宽度,一般以通过牛马和老百姓的小推车为主,可容纳两三人并行,但是日军的汽车过不来。这样八路军在沟中活动容易隐蔽,而且还可以把道沟当做战壕使用。因此八路军大力推广道沟,并且将这种道沟进行改造: 首先是修崖径。 就是不直接把挖出的泥土堆在沟的两侧,而是在两侧的沟沿地方,各留了一尺多宽的小道。这样在下雨沟内积水的时候,人马可以在沟沿上行走。而两边的积土又有半米多高,战士们可以趴在积土后面,把它作为胸墙直接用于战斗。 其次是修环形沟。 八路军的道沟,每隔一里的地方就会挖一个弧形或者圆形的沟,以方便双方往来后互相让路。这个地方中间是土堆,关键时刻可以作为避难所。这样道沟就有了遮挡,如果有敌人顺着沟纵深色击的话,我们可以在弧形沟里面,借助中间的土堆进行隐蔽,减少敌人的杀伤。 再次是挖出入口。 道沟里每隔半里,还会在沟沿挖一个缺口,留出斜坡或者台阶,以便快速出入。而且当时八路军还把道沟直接挖到村里,这样我军可以隐蔽进村。而敌人的汽车和坦克却开不进来。 最后是挖散兵洞和防空洞。 在道沟的两壁,每隔一段距离还挖了防空洞和散兵洞,用于隐藏战士们。这样敌人炮击和投弹的时候,战士们可以进入防炮洞隐蔽。而当敌人顺着道沟追击我军的时候,我们的战士们还可以在洞中隐蔽伏击敌人。 这种新式的道沟,严格说起来自己不只是交通沟那么简单,而实际上是一种大型的综合新土木工事。集隐蔽、机动、战斗、防护等多种功能为一身,让日军极为头疼。 2.日军的公路 当时日军的应对策略,主要是大修公路。在刚占领的前期,他们会把我们所挖的道沟扩大拓宽,来通过他们的汽车。到了占领稳固以后,他们就会修高于地面的公路了。 敌人修的公路是一般两丈~4丈宽,3~5尺高。大部分是用土基,但是在重要的公路,比如沧石公路平大公路,则是以土掺上砖石修筑路基。当通过低洼地带或者易被雨水冲毁的地方,日军会抢掠周围民众的被褥或者是拆毁村子的门窗桌椅,用木材来修筑公路。河束公路的玉皇庙附近路段,就是用拆毁村里老百姓的房子,用门窗房梁的木材作为路基修成的。 为了排水和防护,在公路的两边,日军一般还挖掘八尺到一丈深的壕沟,以阻断我军的往来,这就是俗称的封锁钩。在护路方面,日军在铁路和主要的公路上,每隔两到五里就修一座碉堡或者是护路的房子,如通过村庄的公路,则直接在村里增设据点,在重要的两路交叉点构筑吊桥,昼放夜收。碉堡附近或者是交叉道口都设有固定或者临时的岗哨,并埋伏有交叉色击的火力点。 另外在日军交通线沿途,都有24小时的巡逻队活动。他们还B迫老百姓组成“牌子队”往来巡逻,老百姓手持接力棒一样的牌子,在公路上往来奔跑,一站一站的传递请报和牌子,一旦有某个路段的牌子晚到,那么日军巡逻队就会立刻赶到。所以日军的公路,其实也是一种兼具交通干线和封锁线多种功能的设施,对我军的威胁很大。 三、我军的破路战斗 当时我军的一大作战目标,就是破坏敌人的公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军每次破坏道路都是在夜间进行的。破路以前,干部们会在村里提前动员,组织起成千上万的破路大军。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干部和民兵就分别带领着破路的群众,按照分工的地段,秘密接近公路两侧。 开工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先在路边挖好一个掩体蹲下去,然后再蹲在坑里,从公路两边向着中间挖土,最后才挑开路面,这样比较不容易被路面上的日军巡逻队发现。 而另一部分群众,则负责剪断公路两边的电话线,砍断电线杆。把路基破坏以后,我们会在上面埋设地雷,擦上写有标语的小旗子。一切完工之后,最后再秘密撤回安全地带。这样上百里长的公路干线,一晚之间就能被我军民破坏的彻彻底底。 据八分区统计,当时全区的道路为24,351里,被我军改造为道沟的是18,229里,半改造的是1808里,只有4314里道路还在敌人的掌控之下。 四、23团参加青大战役扩大根据地 在控制了交通线以后,我军开始了再次主动的出击,开始打击敌人的据点。 1.军事上的主动出击 在7月20日至8月底,冀中八分区调集了23团、30团和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等主力部队,在县区武装配合下,又进行了青(县)大(城)战役,战斗中冀中八分区部队毙伤俘上千日伪军,打开了青大地区的局面。 2.经济上的发行货币 在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同时,我们开始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当时在八分区和九分区,普遍实施经兵简政、《统一累进税条例》,提倡合理负担、减租减息、优待抗属等政策,还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和对敌货币斗争。在l941年6月,我们建立了冀鲁边区北海银行,发行北海币,打击敌人的伪钞,澄清和控制了根据地的金融市场。 3.政治上的“三三制政权” 八、九区地委广泛开展起了宪政运动,根据地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召开人代会,选举了县议长、县长、区长和村长,建立了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分子各占“三三制”政权,为争取反“蚕食”斗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到1941年底,冀中八分区抗日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后,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清剿”、“扫荡”、“蚕食”和“封锁”,取得了反“蚕食”斗争的初步胜利。当时根据地的各项事业都一片向好,敌人在所谓的华北占领区却开始困难了起来,他们供应正面战场前线的两条主要大动脉:津浦铁路和平汉铁路,甚至也都受到了威胁。 很快的,我军的累累战果和根据地的快速扩大,让日军提高了警惕。他们意识到这时候,对他们侵略战争的主要威胁,已经不是重庆政府,而是他们身后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敌人把注意力从正面战场的国军,转到了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身上。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非常老间巨猾,他从和国军对峙的最前线,抽调了大批的野战经锐部队,回敌后战场进行清剿。冀中军区八分区,很快就面临了最残酷的五一大扫荡!23团的指战员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开始了充满了血与火的新一段征途。 参考资料 《冀中平原的交通战》 《冀中抗战简史》 《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 《冀中抗日斗争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