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当年敢B老蒋下野,桂系狼兵的底气何在?全面解析桂军实力
更新时间:2022-06-12
引言 提到国民党军队,第一印象就是胆小、怯懦。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国军实际上表现得很好。他们在正面战场为遏制日军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当其冲的就是白崇禧领导的桂系军阀。 1948年底,蒋介石收到一封来自白崇禧(桂军首领)的电报,里面明确指示让他下台,不仅如此,白崇禧还游说了其他势力向蒋介石发出类似的电报。在这种请况下,蒋介石不得不于1948年12月31日宣读了愿意下台的声明。 面对蒋介石,桂军的底气从何而来?今天我们将分析下桂军那些年的实力和野心,以及他最终的结局。桂军是辛亥革命后的一支武装力量,此时正是桂军的第一个全盛时期。当时,桂军还存在许多不正之风。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国之大义抛诸脑后,国家统一对于他们而言无足轻重,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一支军队,也许在成立之初,就注定了败北的结局。 刚开始的时候,白崇禧、李宗仁不敢明目张胆的增兵,怕再次遭到蒋介石的侵略。直到1936年底,桂军与南京政府达成和解,才敢逐步扩大权力。然后在抗日战争中,桂军的力量又得到了提高,桂系兵力已经超过24万人。但军的实力不仅在于数量优势,而是后勤保障、抢支弹要、外交手段等因素的强强结合。 即便桂军在抗日战争中小心翼翼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战斗力,但蒋介石并不愚蠢。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一次以军队缩编为由,削减了桂军的兵力。他还将白崇禧和李宗仁提升为有名无权的高级官员。 这极大程度地限制了白崇禧和李宗仁的权力,他俩也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等待下一次翻身的机会。除了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实力被架空之外,桂军前期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当时,在1946年的整编过程中,桂军全部只分配了3个整编师号。在蒋介石第三次下台之前,整个桂军实际上只有不到十万人的规模。即便是这样,蒋介石仍然对他们心有余悸。 因此,蒋介石在随后的战争中一直在有意识地削弱桂军的力量。直到1947年7月,刘邓的军队进入大别山后,蒋介石将所有桂军转移到华中,以围剿刘邓的军队。音差阳错之下,白崇禧正式获得桂军实权。 到1948年底,三大战役基本结束,白崇禧成功地在桂军立足。他所能指挥的兵力迅速增加到28万多人,即使是蒋介石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白崇禧。除此之外,白崇禧甚至不必与蒋介石正面对抗。 如果他华中地区的管辖权中撤出,就能让人民解放军轻松过河,包围唐恩伯集团,于是他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发了一封电报,迫使蒋介石下台。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蒋介石第三次下台不仅是因为灾难新的军事失败和政治崩溃,也是因为美国态度的改变。 当时,美国对接连战败的蒋介石有些失望,在这样一个趁火打劫的好时机,暗中得到了美国支持的桂军自然不会错过。蒋介石下台后,南京政府对白崇禧的监督变弱了。白崇禧又将部队扩大到40多万人,进入了桂军的全盛时期。 也是这种看似如日中天的力量蒙蔽了白崇禧的心智,他认为自己的军队,已经可以和人民解放军抗衡。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人民解放军的渡江要求,即使我军已经做出了很大让步。 忍无可忍,共产党决定不再容忍他们,党中央立即下令消灭所有反动团体,包括桂军军在内。在四野战军的猛烈进攻下,白崇禧节节败退,这时他才如梦初醒,终于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自知之明。 毋庸置疑,白崇禧很聪明,但政治格局与蒋介石相去甚远。自然而然地,他们落入了老蒋有预谋的圈套。老蒋也知道,内战不断的国民军已无法控制半壁江山,于是他决定撤退到云南,只保留西南部,就像抗日时期一样,利用这个地方与日军进行长期的拉锯战。 结语 不幸的是,MAO主席以其卓越的远见看到了蒋介石的战略意图,一举攻下了了云南和广西两地。此时,失去阵地的老蒋只能选择逃亡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岛。白崇禧的梦想破灭了,这一次他真的成了一名光杆司令。随后他又被蒋介石引有逃到台湾,长期被软禁,白崇禧的晚年是非常悲惨的。而李宗仁回到大陆后,受到国家的优待,现在他的坟墓在北京八宝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