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此人比刘峙更适合指挥80万大军,杜聿明见他要喊恩师
更新时间:2022-06-12
在国军淮海战役最初对“徐州剿总”的选将上,很多人更倾向于让桂系的白崇禧担任“总指挥”。毕竟在国军队伍里面,大家都知根知底,对于小诸葛“白崇禧”,其无论是在抗战中,抑或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战场都取得过不小的战功。在1948年初,通过结寨联保等战法,还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无法立足。因此当时白崇禧担任徐州剿总也是众望所归。但因为桂系和蒋的矛盾,以及蒋要微草会战等原因,让白崇禧一气之下跑到上海养病。导致会战开始前,徐州剿总位置还是空着。 在没有办法的请况下,蒋只能让赋闲在家的刘峙加上爱将杜聿明,组成临时的草台班子去进行徐州会战。而正是这个组合在指挥中犯下的多次失误直接葬送徐州80万国军经锐。而其实在徐州剿总的位置上,除了之前雨田君说过的白崇禧、薛岳等人之外,其实国军中还有一员大将做备选,那就是——徐庭瑶。 甚至如果此人如果去指挥淮海战役,虽然也是未能让国军停止战败,但绝对不像“长腿将军”刘峙这样一溃千里。 第五军系魁首 徐庭瑶在国军中的地位如何? 这么说吧,但凡是和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有点瓜葛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的门生,蒋的红人杜聿明是他一手提携起来的,杜聿明见到他都得恭敬地的称呼他为“月公”(徐庭瑶字月祥)。 早年的徐庭瑶在1914年的时候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他的同学中有白崇禧、蔡廷锴和张治中等日后国军中独当一面的名将。和很多保定军官毕业生一样,毕业之后的徐庭瑶也南下广东谋生,和同学蔡廷锴等人加入到粤军队伍里面去。和很多后世的名将雷同,徐庭瑶的军事生涯起点很高,这也注定其以后会闯出一番事业。在东征和北伐作战中作战勇猛,在进攻惠州的作战中,“庭瑶密组突击队,亲冒弹石,率众从云梯攀北门城垣,竟奋勇攀至城上。” 北伐作战中被划归作为何应钦东路军8团团长,在进攻福建龙岩时,奉何应钦之命,迂回到永定攻击北洋军阀福建都督周荫人。“庭瑶领命,以奇谋夜袭永定城,拔之。俘敌逾万,缴抢万余。荫人仅以身免。” 因为在北伐等战役中立下大功,徐庭瑶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被派到国军中央系第4师,接替张治中担任第四师师长,其部下中,不乏杜聿明、汤恩伯、关麟征、吴奇伟、戴安澜和石觉等名将。因为在大革命进攻鄂豫皖苏区有功,在1935年被擢升为中将,领国军17军军长。在日军占领东北,华北告急后,徐庭瑶新率17军北上抗日,在古北口、长城等抗战中多次击溃日军进攻。 到了1935年后,看到国军是如何在日军的机械化军队下被突破防线的徐庭瑶决定出国游学,这位保定步兵科出身的将军,也开启了成为装甲兵的转型之旅。在学成归国之后,他说服了蒋成立装甲兵学校和建立装甲兵部队,但装甲兵可比步兵和炮兵费钱多了,虽然蒋给了一个“装甲兵技术总监”给他,但装甲兵建设却相当缓慢。 直到1938年苏联二次援华之后,意识到装甲兵重要新的蒋才苏联援华的军队组建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而徐庭瑶就此担任第五军军长、三十八集团军司令等职位,率部在昆仑关等地大破日军。在抗战后期他也作为“国军装甲兵之父”一直在后方为国军培养装甲兵人才。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担任过国军装甲兵司令官等职位。虽然已经不在第一线指挥,但徐庭瑶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在解放战争中国军以杜聿明为首,很多拔尖的少壮派军人基本上都是他的“门生”。 为何不指挥淮海 就是这样一位在抗战中屡立战功的将军,在1948年国军损兵折将,高级将领捉襟见肘时,为何不出来指挥淮海战役呢? 首先,需要表明的是徐庭瑶完全有资格和能力去指挥淮海战役。 论资历来说,作为当时国军中的元老级文物,徐庭瑶在1935年就被授予中将军衔,比汤恩伯还要早,汤恩伯还给他当过手下。虽然到1948年还是中将,但实际上已经有擢升上将的资历(事实上1949年他就被升任为上将。),而且当时作为第五军派系的老大哥,徐庭瑶是够资格当徐州剿总的总指挥的。 论能力,当时国军在徐州的部队皆是经锐,有一半以上都是美械部队,对于这些美械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作为装甲兵教育总监的徐庭瑶指挥是来更加得心应手,也明白机械化部队在作战中的优劣势,不像黄维那样被中野有敌深入熬黄泛区水网密布区域决战。而且徐庭瑶指挥作战向来是稳健中还带有些冒险,正好和粟裕针尖对麦芒。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时国军徐州王牌第2兵团本身就是自己“第五军系”出身的,邱清泉等人还是自己的老部下,同时他既不投靠何应钦、也和土木系的陈诚没矛盾,因此能做到对徐州部队一视同仁,不会出现“非嫡系打硬仗,嫡系摘桃子的现象”。 但就是这样一位在抗战和熟悉大兵团作战的猛将,为何蒋会不用呢? 最直接的原因,在雨田君看来,徐庭瑶不符合蒋用人标准,要知道蒋的标准可是——第一是浙江人(与蒋介石是老乡),第二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学生,第三是听话之人。而军事才能都排到最后。在这三点上徐庭瑶压根都不沾边,而且虽然徐庭瑶只是“第五军系”名义上的魁首,但他和张治中走得很近,要知道张虽然是中央系的人,但一向是以“和平将军”自居,当初蒋让他当西北行营主任,都被其拒绝,而且当时张治中就不支持蒋“打内战”。 因此对于和张交好的徐庭瑶是不太敢用。 当然就实际请况而言,虽然徐庭瑶比刘峙能力更强,但实际上徐庭瑶已经将近10年没带过兵了,一直和黄维一样在后方教书,其水平还剩下多少已经不得而知,徐庭瑶是擅长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但他曾经的部下杜聿明的作战经验比徐还要强,徐州会战表面上听刘峙的,但实际上大方向是听蒋的,具体执行听杜聿明的,因此就不需要有一个徐庭瑶来指挥,三个人三张嘴,可不利于指挥。 因此从蒋的用人以及徐庭瑶久疏战阵这一点上考虑,国军是不会将宝压在自己身上的…… 雨田君说 其实像在淮海战役期间,并非没有良将可用,上面说的徐庭瑶,以及之前雨田君说过的白崇禧、薛岳等人,能力和见识都要在刘峙之上。但蒋为了过指挥的瘾,同时也是对其他派系的将领不信任,最终和稀泥的让刘峙去指挥淮海战役,直接为国军淮海惨败埋下了伏笔。 因此淮海之战,国军的失败是自上而下的,上面的小心思以及下面军官的阳奉音违,共同促成了国军史上最大的溃败。 —The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