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伊尔汗旭烈兀支持谁?为何还打了4年内战
更新时间:2022-06-14
公元1259年,蒙古第4位大汗蒙哥汗,在攻打南宋的时候,于重庆钓鱼城突然辞世。大概率是被某一位南宋小兵的乱箭给色杀了。 这事儿发生以后,蒙古大汗的位置再次空了出来。蒙哥登基的时候,便将大汗的位置,从窝阔台系转移到了托雷系。因此托雷系的实力大增,窝阔台系已经不具备争夺大汗的资本。 如今自然是要从托雷的后人中选拔接班人。其中以托雷的第四子忽必烈、第六子旭烈兀、以及第七子阿里不哥希望最大。为啥呢? 首先,忽必烈手握重兵,是蒙哥汗征讨宋朝的三大主力之一。蒙哥去世的时候,忽必烈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中原地区实力非常大。 其次,旭烈兀在蒙哥汗的安排下,带兵进行大蒙古国的第三次西征。当时旭烈兀已经打下了伊朗,拿下了中东的大片土地,并且建立了伊尔汗国。 再者,阿里不哥,作为托雷的幼子,负责守灶。因此阿里不哥身处蒙古的起家之地漠北汗廷。这里聚集着大多数蒙古贵族,阿里不哥得到了这帮贵族的支持。 因此,一场蒙古大汗之位的争夺战,便这么拉开了序幕。我们都知道,最后忽必烈取得了胜利,那么他为何能取得胜利呢? 一、忽必烈得到了汉族地主的大力支持。 忽必烈的父亲托雷,深受成吉思汗的喜爱。因此成吉思汗对忽必烈这个孙子,也比较有感请。在爷爷这边,忽必烈接触到了他身边著名大臣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为大蒙古国汉化的事业,做了不小的贡献。在耶律楚材的影响下,忽必烈自幼便认识了不少汉族文人。这帮汉族知识分子日后成为了忽必烈身边最重要的一批幕僚。 窝阔台在位期间,忽必烈身边便有了窦默、姚枢等汉族知识分子作为辅佐之臣。他们进一步向忽必烈推荐了汉文化以及儒家治国的思想。 蒙哥汗登基以后,忽必烈得以负责漠南蒙古的汉地事务,这么一来忽必烈身边,便再次增加了若干汉人知识分子。由于忽必烈手握实权,且经通汉文化,所以他得到了“儒教大宗师”的身份。 由此可见,忽必烈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那是非常亲密的。因此,当蒙哥汗发动3路大军南征的时候,忽必烈身边便簇拥着一大批汉人地主。 反观阿里不哥,这个人是个典型的蒙古人。他长期生活在漠北蒙古,所以对蒙古旧俗十分推崇,压根就看不上汉文化。 因此阿里不哥身边簇拥着的,绝大多数都是蒙古贵族。因此,如果真正召开忽里台大会,选拔蒙古大汗,那阿里不哥的胜算是要超过忽必烈的。因为汉族地主没有投票权,而蒙古贵族才有投票权。 所以说,当蒙哥汗去世的时候,窝阔台家族、察合台家族以及其他蒙古贵族们,担心汉化的忽必烈会夺取大位,积极鼓励身处漠北的阿里不哥升任蒙古大汗。 因为只有阿里不哥成了大汗,那么忽里台大会选拔蒙古大汗的制度,才能继续流传下去。只有这个制度流传下去,那么其他贵族的子孙,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蒙古大汗。 忽必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媳妇儿不断派人写信给他,希望他赶快回去争夺大位。可忽必烈却不急不忙地在南宋又打下了几座城池,B迫贾似道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这才返回了燕京。 那么关键点来了,既然要继承蒙古大汗的位置,他为何不回到漠北蒙古呢?最起码到乌兰巴托去吧?毕竟这地方是他老爹托雷的封地。 其实忽必烈也知道,自己回到漠北蒙古,通过合法手段,夺取大位的概率非常低。因此忽必烈必须要在手握重兵,占据漠南汉地的时候,合理利用自身优势。 一方面,他假模假样地邀请蒙古贵族们到燕京来,召开忽里台大会。一方面他任用汉人地主豪强,调兵遣将,准备打一场夺位之战。 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开平城正式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这事儿阿里不哥和一帮漠北蒙古的贵族们,居然浑然不知。 几个月以后,阿里不哥才收到消息,他也就匆忙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登上大汗宝座。这么一来大蒙古国就同时出现了两位大汗了! 一山不容二虎,既然双方都是大汗,那肯定要有一个下台,于是内战就这么爆发了。 二、旭烈兀的态度,作用很大。 刚才我们说了,蒙哥汗死后,一共有3个人,具备夺取蒙古大汗的资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自不必说,那么旭烈兀呢? 其实在旭烈兀打下伊朗、叙利亚以后,蒙哥汗就已经将其封为伊尔汗了,旭烈兀便在中东建立了伊尔汗国,又称伊利汗国。 这么一来,实际上旭烈兀压根就不必回去夺取大位了,可谁会嫌弃自己的地位高呢?能成为蒙古大汗,谁愿意做一个藩王呢? 所以说,旭烈兀不想成为蒙古大汗,这没人信。但是形势所B之下,旭烈兀并没有竞争大汗的资格,毕竟路途遥远,等他回去了,黄花菜都凉了。 但是旭烈兀的态度,在整个大蒙古国内,就比较重要了!那么旭烈兀的态度如何呢? 其实一开始,旭烈兀压根就没有表态,毕竟大家都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即使阿里不哥更得人心,可没有巨大的好处,旭烈兀没必要掺和这件事。 所以说,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便同时宣布,得到了旭烈兀的支持!远在万里之外的旭烈兀,估计也是一脸懵圈。 此后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向旭烈兀发出了支援请求。按照史料里来说,是忽必烈的使者先到了,所以旭烈兀支持忽必烈。可实际上,应该是忽必烈给出的条件,更加丰厚才对。 因为,旭烈兀的儿子要木忽儿,不仅公然支持阿里不哥,而且还帮着阿里不哥攻打忽必烈。这事儿就奇了怪了,难道要木忽儿的行为,没有得到父亲旭烈兀的指示?我看不能吧? 最有可能的请况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同时开出了价码,旭烈兀最初觉得阿里不哥的条件稍微好一点,所以就让儿子要木忽儿表态支持阿里不哥。 忽必烈意识到这一点以后,立刻提高价码,将旭烈兀带走的蒙古军队,以及中东地区,都交给旭烈兀掌管,而且不需要再回来接受管辖。 有了这么一个承诺以后,旭烈兀的伊尔汗国,就等于是从大蒙古国内部分裂独立出来了。旭烈兀自然是心满意足,也就宣布支持忽必烈了! 有了旭烈兀的支持,从整体战局来说,阿里不哥已经不占优势了。接下来,就是在战场上见真章了。 三、4年内战,忽必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公元1260年,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间的战争终于爆发了。阿里不哥登基以后,带领两路大军南下,东路军进军和林,直奔漠南汉地。西路军则负责去四川接应蒙哥汗留下来的那支攻宋主力。 东路军直奔燕京而来,这里是忽必烈的老巢。因此忽必烈亲自带着本部人马与之交战,最终将阿里不哥的东路军击溃。 阿里不哥无奈,只能逃到了自己的封地上,并且为了防止忽必烈乘胜追击,假装归降。实际上是在等西路军和蒙哥汗的攻宋主力回援漠北。 忽必烈也担心汉地人心不稳,所以也就折返回到了汉地。这个时候阿里不哥的西路军统帅阿兰答儿与镇守六盘山的浑都海大军会师。 他们没能带走蒙哥汗的所有军队,便匆匆打算北归支援阿里不哥。结果在他们回援和林的路上,被忽必烈派来的大军给击溃了。这么一来关陇地区,也就稳稳地落在忽必烈手里了。 首次战败的阿里不哥,在1261年秋天,再次引兵前来。这回他先假装投降,结果突袭忽必烈大军,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拿下了和林城。 忽必烈得知以后,立刻亲自带领各路汉军和蒙古大军一起北征。双方打了个平手。由于损失惨重,所以各自罢兵休整。 1262年,阿里不哥在和林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没饭吃。当初看阿里不哥有潜力的人,也一个个离他而去。比如说察合台汗国,就逐渐放弃支持阿里不哥了。 阿里不哥很恼火,再加上没饭吃,和林压根就守不住。所以他主动撤出和林,打算去找察合台汗国算账。 击败察合台汗国以后,阿里不哥洗劫了伊犁河流域,他的军队也得到了短暂的补给。不过阿里不哥的行为,已经和草寇没什么分别了。 蒙古各路贵族,开始纷纷倒向忽必烈这一边。阿里不哥的失败已成定局。公元1264年春天,阿里不哥的军队再次没饭吃了,再这么下去肯定会爆发兵变。阿里不哥无奈,只能选择向忽必烈投降,4年内战这才宣告结束。 总结:忽必烈的胜利,却是大蒙古国的失败。 此话怎讲?因为忽必烈夺取汗位的手段,在蒙古内部,并不合法。也就是说,忽必烈其实已经和中原汉人一样,纯粹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夺取汗位了。 这事儿对蒙古贵族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这让忽里台大会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不再具备任何实质新的作用。 蒙古贵族们失去了选拔大汗的权力,你觉得他们还能继续臣服于忽必烈的统治吗?因此当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蒙古的另外4大汗国,便彻底从大蒙古国分裂出去了。 黑海地区的金帐汗国、西域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中东的伊尔汗国,包括后来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建立的窝阔台汗国,全都与元朝离心离德,大蒙古国自此彻底分裂。 尤其是海都的窝阔台汗国,由于长期不服托雷系的管辖,因此和元朝交战了数十年时间。你说忽必烈的胜利能算得上是大蒙古国的胜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