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后裔,改名换姓各自逃命,600年后凭借一首诗团聚四川
更新时间:2022-07-01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色大雕。”-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信仰,有关他的英勇事迹有很多。他征服了无数的土地,并且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蒙古帝国。正因如此,他被称为人类史上最成功的基因传播者,据说在世界上,平均每200个人,便有一人携带着蒙古族的基因,可见成吉思汗对于世界的影响之深,也可见成吉思汗后裔人数的庞大。 成吉思汗的画像那么,元朝覆灭以后,成吉思汗的后裔都去了哪里呢?六百年后,曾经那些改名换姓各自逃命的成吉思汗后裔,既然凭借着一首诗团聚四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祖先的传说 根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一生已知的儿子有6个,孙子有将近40个,家族体系十分庞大。1360年元帝国覆灭以后,成吉思汗的家族后人们为了避免被新朝赶尽杀绝,只好改名换姓各自奔逃,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成吉思汗的后代们还剩多少? 成吉思汗的后代事实上,史学家早已得出结论,成吉思汗后人之中嫡系亲传的元朝王室主支忽必烈,在明朝时期就已经绝嗣而断了,但是其它的旁系子孙,应该还有活在世上的可能。可是,经过百余年的融合,成吉思汗幸存的后人,可能早已融入茫茫人海之中,想要找到他们无疑于大海捞针。 但是,在四川一代的成吉思汗后代:铁木建,却得以幸运地认祖归宗。铁木建生活的时期,正是元朝末年,时代动荡。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昏庸无能、宠幸间吝、苟捐杂税、导致民不聊生,起义屡禁不止。 元朝末年的战乱铁木建家族感觉到了朝廷的大厦将倾,深知自己作为元朝贵族如果继续留在朝堂之中,避免不了灭亡的既定结局,于是就全族主动辞官,告老还乡。辞官之后的铁木建家族,并未回到位于北方的老家,而是暗自一路南逃。 在南逃过程中,铁木建家族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掩人耳目,毅然决定改姓为余,意思是“永无止境的杀戮”,希望能以此逃过一劫。很快,铁木建本人就因思虑过度郁郁而终,他的十个孩子便商定将父亲安葬之后各自逃命。 铁木建的画像同时,为了方便来日子孙能够相认,他们便决定留下一些暗号。这个暗号便是由每人作诗一句,共十句凑为一首诗。诗中如是写道: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擦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铁木建后人聚集一堂诗作完以后,十家人便依依惜别,分散到南方各处,分别是如今的重庆、泸州、青神、荣县、乐山等地。在明清时期,由于朝廷依旧没有放过对于前朝贵族的剿杀,所以他们只好始终保守着这个家族秘密,使得寻找亲人的计划也不得不被暂时搁置,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寻找那些散落天涯的之请,同时在自己扎根的地方开枝散叶,将家族发展壮大。 时至如今,在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同兴镇余家湾村居住的20多户人家,才开始将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的秘密公之于众,一时间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余家湾的余氏家庙寻亲之路 余家湾有着世代相传的余氏家谱,家谱之中明确记载了这个家族源于明成化年间,而余家湾的村民,正是铁木建长子的后代。多年以来,他们都低调地生活在四川的这个小山村里,每一代都会告诫下一代的子孙,一定不要忘记寻亲、合家团聚,以告慰祖先在天之灵。 如今,这群成吉思汗的后裔,已经在四川生活了整整600年。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出蒙古族的特征,也不会讲蒙古语,不认识蒙古文字。但是,他们的村子里却还保留着祖辈留下来的蒙古弯刀、写在羊皮上的蒙古文字,以及好几套元朝官员的服饰,这些也都足以证明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家湾的祖坟建国以后,为了寻亲,余家湾人多次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示,询问是否有人知道“本是元朝宰相家”是哪一首诗,何人所作。 本来历经600多年风霜雪雨,余家湾的人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可令人惊喜的是,寻人启事刊登以后,余家湾收到了许多人的来信,信中都完完整整地对上了“暗号”,写出了那首只流传于他们家族之间的诗句,原来,大家都没有放弃过寻找彼此的心愿。 成吉思汗后人的祭祖大会于是在余家湾的牵头下,来自各地的成吉思汗后人,通过这一首诗得到重逢,在余家湾团聚一堂,于成吉思汗的画像前饮酒祭奠,认为成吉思汗的英灵在冥冥之中庇佑着他的子孙后代。此后,每逢重大节日,成吉思汗的后人们总会不远万里地赶来余家湾,和家乡等待他们的亲人穿上蒙古传统服饰团聚一堂。 而那十句让他们得以相认的诗,也被特地用汉蒙两族的文字抄写下来,供奉在成吉思汗画像一侧,作为这段重聚奇迹的见证。 成吉思汗后裔相聚会议铁木建与成吉思汗的血缘究竟有多近? 当然,也有人认为,铁木建并不算成吉思汗的直系亲属,所以铁木建这一支后人与成吉思汗的联系也不深。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铁木建到底是成吉思汗的旁系血统还是直系血亲,一直是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因为,虽然他的后人声称铁木建是成吉思汗的平辈兄弟,但是这一史实在史书之中的记载却相当地模糊不清,据四川隆昌余氏族谱《铁改余原由序》记载,明朝中期,还有铁金余氏后裔认为,铁、金余氏原本出自一家,天下余姓皆同祖。 铁改余氏家谱铁木建作为南平王,更像是成吉思汗的重孙或其他旁系,与成吉思汗是带有一点血缘关系。但是,此说法的蓝本较早记载于南平王铁木健的明代高官余子俊所序的《青神余氏家谱》。此谱于民国二十三年曾重新修编过,历经数百年后,部分资料残缺、与正史记录无法接轨,所以原谱对于南平王铁木建的历史定位也没有进行详细说明。 残破不堪的族谱在《元代进士辑考》之中就曾记载,铁木建在历史上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传说,就是“九子十进士”,说是铁木建四十岁时还没有后代,于是他做了很多好事,每日祈祷祝福,支持了一位癞僧一整年。僧人告别他之后,他就生下了9子一女,小女儿从小女扮男装,最终这十个孩子全都科考考中了进士,进京为官,得以进入元朝朝廷。 元朝官员在铁木建后人的支持下,2003年,四川省历史学会批准成立了四川省民族研究会,专门研究明清时期的蒙古族和文化学术。2004年初,在成都召开了“纪念成吉思汗诞辰暨清代蒙古史研讨会”,与来自四川各地将近30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 成吉思汗诞辰纪念会后来,经过许多历史学家的重重考察,直至2011年,才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黄金家族》一书,根据余氏家族谱与中亚各国汇集多方资料进行专项考证之后,才确认南平王铁木建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元世祖的幼子铁蔑赤。所以,铁木建算是成吉思汗的四世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