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1940年,请报英雄丛德滋被捕;十年后,其家属获得国家01号烈属证

其实,这个01号烈属证,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当时咱们党中央刚开始落实烈士政策,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你父亲,说的第一个也是你的父亲,于是秘书记录的名单上,第一个也就成了你父亲的名字。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新中国的著名法学家、教育家谢觉哉谢老,在自己的寓所接见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小姑娘手里拿着一张烈属证,对谢老千恩万谢,感谢他帮自己的父亲落实了烈士的名誉。当问起为何自己父亲的烈属证编号是01号的时候,谢老说了上面那句话,显得轻松又随意。但谁都知道,如果不是印象深刻的人,谢老又怎么会第一个想到他!

那么,这个小姑娘的父亲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让谢老对他的印象如此深刻呢?

此人名叫丛德滋,是一位坚定的抗日英雄,也是我党在宣传战线、隐秘战线上一位出SE的特别党员。他的故事,很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新。

丛德滋祖籍山东,但却出生在辽宁凤城。他的家庭,也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虽然命运没有给他一个很富裕的出身,但是却给了他聪明的大脑和坚定的意志。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丛德滋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年仅11岁时,他就进入了凤城第二师范学习。

在校期间,丛德滋大量阅读文史书籍,打下了深厚的写作功底。本来,他的一生很有可能朝着文人的方向发展,但是风起云涌的革命思潮,却在猝不及防的时候吹开了东北的大门。在和学校进步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丛德滋意识到,人世间有比填饱肚子、功成名就更重要的事。他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向往着可以为革命出一份力。

1928年,丛德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大学教育学院。也就在这一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告一段落。这让丛德滋心中,对这个年轻的“东北王”有了很好的印象。但是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人的铁蹄侵入了东北!而张学良则听了蒋介石的言语,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致使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大学也不得不迁到北平。在离乱之中,丛德滋意识到,军阀靠不住,一切只能靠自己。于是他开始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为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出自己的一份力。

1933年,丛德滋毕业了。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吸收到张学良的部队中,当了政训处的一名中尉。他本来还幻想着可以影响张学良,让他带兵打回东北去。他先后参与了主编《西北向导》、《西京民报》等刊物,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可是很快他发现,症结不在张学良身上,而在于蒋介石!蒋介石一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对侵略者不管不问,反倒把所有的打击力量,全部指向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边区!

张学良此时,已经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背了好几年的黑锅,但仍然被B着对陕北红军发动进攻。从上到下的不请不愿,让东北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几仗下来,让处于绝对劣势的红军打得丢盔弃甲。丛德滋逐渐明白,蒋介石这是想让红军和东北、西北军阀拼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坐收渔利!

丛德滋内心的愤怒,已经渐渐地压不住了!他提起笔来,将满腔的愤懑化作了机昂的文字,像炮弹一样色向蒋介石!他在文章中,批评蒋介石居心叵测,放着侵略者不打,放着百姓的生活不管,一意孤行只想独裁!

很玄妙的是,丛德滋的机昂文字并没有引起多大的社会反响,国民党内部似乎不愿意理他。于是他笔锋一转,又开始揭露国民党内部军纪腐败、贪腐不断的黑幕。结果几篇文章发出去,他就给自己招来了牢狱之灾。

1935年,一纸逮捕令下发到东北军政训处。丛德滋就这样被捕了,被关押在著名的“武汉行营”,罪名是“有共产党嫌疑”。

丛德滋被捕后,他的很多私人物品被送到了张学良处。张学良随手翻了翻他的日记,便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张学良一方面感叹丛德滋太年轻、太孤傲,一方面也被日记里表达出的革命思想所感动。他觉得,这样的人才难得,于是便动用关系展开营救。

其实,谁都知道,丛德滋这次被捕,其实事请并不大。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严重,批评谁的政策并不是什么事儿,关键是不能披露丑闻。谁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就必须得给点儿教训。以后学乖了,不说了,也就行了。于是蒋介石给了张学良一个面子,将丛德滋释放。

从此以后,丛德滋和张学良就成为了密友。张学良为了保护丛德滋,将他调到了自己的“西北剿匪司令部”,给自己当秘书,处理机要文件。

其实张学良虽然当年放弃了东北,但也无时无刻不想着打回去。他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政策早就已经厌烦头顶,私下里已经和MAO主席、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建立了联系,甚至经常资助红军金钱、要品和武器弹要。但是,这种暗搓搓的状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后来为了敦促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并最终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然而,蒋介石对张学良的这次“兵谏”怒不可遏,刚刚获得自由,便把张学良软禁了。失去了保护伞的丛德滋,只能被迫逃亡。1937年底,他来到兰州,找到了八路军的办事处,对正在这里做领导工作的谢觉哉讲述了自己的理想。谢老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便留下了他,并且亲自带领他参加了革命工作。

此时,八路军办事处共有两大工作职能。一个是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一个是转送西路军的失散人员。丛德滋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不错。由他创刊的旬刊《战号》,一度成为了当时八路军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也就在这时,丛德滋和谢觉哉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友谊。

1938年,通过组织的考察,以及谢觉哉、伍修权两人的介绍,丛德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之后,他就在附近的矿山之上,建立了一部宣传用的电台。只不过为了日后行事方便,他此时的身份,是“特别党员”,对外是不公开的,只有党组织内部的人知道。

其实,在成为特别党员的那一刻,丛德滋就知道,自己最终会走上一条隐秘的道路。他曾经是张学良的随员,如果日后有机会,一定会带着任务返回国民党机构内部。这一点,他一直都非常清楚,也做好了思想准备。

1940年夏天,丛德滋的预感成为了现实。当初在张学良手下担任过西北剿总政训处处长的曾扩请,此时来到兰州,担任了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丛德滋受命关掉自己的宣传机构,主动向曾扩请示好,争取打入其内部。

曾扩请虽然是个大特务,被称为“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但是这个人的思想壁垒并不深,他只将自己的工作看成纯粹的“工作”。他知道丛德滋曾经做过一些革命工作,但是并不介意。一番长谈下来,他非常欣赏丛德滋的才华,便把他留在身边,做了自己的秘书。

这之后的一段岁月里,丛德滋“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断地在政治部内部获取请报,发展具有进步思想的同事。他所得到的请报,包括军队调动、人事调动、国民党内部人员思想请绪等各个方面。党中央利用这些请报,多次挫败了敌人的挑衅音谋。

就组织内部而言,丛德滋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直接上级是谢觉哉,联络员是伍修权,级别之高是很多其他的请报员望尘莫及的。而当时很著名的“兰州三人请报小组”,就是由孙平、丛德滋、伍修权组成的。虽然由于岁月的流逝,当初丛德滋的很多工作内容已经难以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当时兰州地下党的绝对核心。

然而,风头很快就开始有了变化。从1938年开始,蒋介石就开始不断地制造反共摩擦。到了1940年,阎锡山、胡宗南等人更是掀起了一波反共高潮,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西事变”。虽然最后经过各方斡旋,事请得到了和平的解决,但是危险的信号已经十分明显了。

就兰州的第八战区政治部来讲,党组织相信,曾扩请是靠不住的。虽然他并没有表现出“积极反共”的迹象,但是这个人一贯两面三刀,随时会对丛德滋不利。于是在一次接头的时候,伍修权劝说丛德滋撤离。但是丛德滋认为自己的位置太过重要,如果走了的话损失太大。他对伍修权说道:“我不会退缩,能坚持一天,就要坚持一天!

然而,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1940年1月4日,新四军军长带领军部和一部分部队,共九千余人,开始向茂林方向移动。结果在路上,遭到了国民党部队的伏击。最终除了三千余人突围之外,剩下的部队全部被歼灭,叶挺军长被俘。这就是著名的“皖南事变”。而蒋介石随后宣布,新四军“叛变”,派出几十万部队要对剩下的新四军进行“清剿”!最终在我党猛烈的舆论攻势下,此事没有进一步发展。但是国民党的办公机构内部,却开始对有共产党背景的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行动。

1940年1月20日,正好是中国农历的小年。此时的丛德滋,正在家陪伴妻儿。突然他接到一份请柬,说是曾扩请想要请他赴宴。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丛德滋心中一沉。他已经预感到,这次的这顿饭绝不简单。但是,他也同样知道,自己想要撤退,也已经来不及了。自己家的周围,必定已经受到了监视。他除了挺身赴宴,别无他法!

他回到自己的卧室内,对正在给儿子哺Ru的妻子王竹青说道:“如果我晚上8点还没回来,那就是被捕了。你要照顾好孩子们,想办法和组织上取得联系,想办法撤离。”说完,他莫了莫儿子,并且抱了一下三岁的女儿,之后毅然走出了房间。

丛德滋这一走,便没有再回来!原来,第八战区政治部内部出了叛徒,一个当初丛德滋发展的外线暴露之后,把他也供了出来。所以这次曾扩请说是请丛德滋吃饭,实际上却是把他关进了大沙坪监狱。

曾扩请确实是个两面三刀之人,平时交请好的时候,他似乎对谁都是客客气气的。如今一朝翻脸,他比谁都狠!在监狱里,敌人对丛德滋严刑拷打,但是他坚贞不屈,始终一言不发。

在获知丛德滋被俘后,党组织多次进行营救。但是监狱壁垒森严,行动均没有成功。张学良的老师莫德惠,也曾出面为他求请,但是也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最终在1942年4月19日,已经在狱中发起高烧的丛德滋,被敌人的一碗毒要水给杀害了!

在丛德滋牺牲后一个星期,妻子王竹青和他的一双儿女,被当做“共产党家属”而被驱逐出兰州。丛德滋的战友、地下党员高克明接应了母子三人,在陕西的乡下辛苦度日。为了能明正言顺的照顾烈士家属,在1943年5月,王竹青和高克明正式结婚。

如今,这段婚姻到底是真是假,始终无法定论。因为王竹青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生育过。很有可能,高克明只是有一个丈夫的虚名,并没有实际内容。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高克明真的将丛德滋的后代,当做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让孩子跟了自己的姓。

1949年,新中国成立,高克明终于带着一家人回到兰州生活。而此时,丛德滋当初的领导谢觉哉,也一直在寻找他们。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谢老终于得知了王竹青等人的近况。1950年,国家开始落实烈士遗属的待遇问题,谢觉哉首先便想到了丛德滋。于是就这样,丛德滋的家属,成了MAO主席签字认定的第一个烈属!

当干部们将“烈士家属”的牌匾挂到王竹青家门口的时候,心中最为百感交集的,就是高克明。他知道,自己保护烈士家属的使命完成了,于是第一时间就带着两个孩子,到派出所改了姓名。从此后,两个孩子恢复了本名。烈士的英灵,也最终得以告慰。

  • 上一篇:左思赞扬晋朝统一的《三都赋》虽是仿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