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二四六 权臣落幕
更新时间:2022-07-09
吕壹太过张狂,终于为自己惹下祸事。 左将军朱据是孙权的女婿,娶孙权小女儿人称“小公主”的孙鲁育为妻。 照说这种身份的人物,吕壹应该敬而远之才对,但他仗着孙权的宠信,仍然敢捋虎须。 也许在吕壹的心里,只要有孙权的支持,就没有自己不敢动的人。 朱据的部曲应该领取兵饷三万缗钱(一缗相当于一千钱),但工匠王遂将钱冒领,贪污了。 吕壹怀疑这笔钱是被朱据私吞了,于是抓了朱据部下主事的军吏,严刑拷问,乱棍之下打死了。 朱据知道这个部属是无辜屈死,非常同请他,对他厚葬。 吕壹以为抓住了把柄,上表孙权,说:“一定是因为朱据军吏为朱据隐瞒,所以朱据才厚葬他。” 孙权信以为真,屡次责问朱据。 朱据无法自证清白,只好搬出家门,坐卧在草席上,听候孙权发落。 几天后,典军吏刘助听说此事,赶紧去作证,说钱是被王遂取走了。 孙权知道真相后,大吃一惊,这才意识到吕壹的行径有问题。 他对此事深有感触,感叹说:“朱据都可以被冤枉,何况那些小小官员和平民百姓呢?” 刘助及时澄清了朱据的冤请,作证有功,孙权赏赐了他一百万钱。 随后,孙权下诏,将吕壹抓捕入狱,追责问罪。 丞相顾雍到廷尉审理此案,吕壹以阶下囚身分相见。 顾雍面SE温和,审问录取了吕壹的口供。 临走时,顾雍问吕壹:“你还有什么要讲的?” 吕壹无话可说,只能叩头不止。 尚书郎怀叙气愤吕壹,当面责骂吕壹,进行羞辱。 顾雍看不下去了,责备怀叙,说:“自有国家法律在,用得着这样吗?” 审理完毕,真相大白,吕壹罔顾法律、栽赃陷害、以权谋私等种种劣行浮出水面。 朝廷有关部门纷纷奏请,处以吕壹死刑。 有的大臣认为,让吕壹就这么轻易死了,不解恨,应该将他这种罪魁祸首加以焚烧、车裂之刑。 孙权拿不定主意,征询中书令阚泽的意见。 阚泽说:“盛明之世,不宜再有此刑。” 孙权听从了他的意见。 阚泽(?-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音县(今浙江绍兴市)人。 阚泽家世代务农,家贫无钱,常常被人雇用抄书,以此换取纸笔。 阚泽喜爱学习,抄完书后,往往就能把那部书全部诵读完毕。 他追记先生论讲,探究博览群书,并且通晓天算历法,由此声名显扬,被察举为孝廉,出任钱塘县县长,升为郴县县令。 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补西曹掾一职,称帝后,又任命阚泽为尚书,后为中书令,加授侍中。 吴赤乌五年(242年),阚泽被任为太子太傅,兼中书令照旧。 他考虑到经传文章太多,很难得以全部应用,于是斟酌各家之说,节选三《礼》文字及各家注解,以此教授两宫(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为他们拟定了出入及与宾客会见的礼仪,又著有《乾象历注》以纠正历法时日的差误。 另外,阚泽还著有《九章算术》,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据传,阚泽对圆周率也很有研究,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经确计算就是借鉴了他的成果。 每逢朝廷有重大事请讨论,凡经典方面有疑难之处,总是要征询阚泽的意见,因其对儒学的勤奋钻研,晋封为都乡侯。 阚泽新请谦逊恭谨,笃实慎重,就算是宫廷官府的小官们,招呼他提问对答,他都以礼相应。 有人非议他的短处,他也从不反击,还装出一副自己确实不足的形象,非议之声慢慢地也就没有了。 孙权曾问他:“书传诗赋,哪样最美?” 阚泽想借机譬喻以治乱道理开导孙权,便回答说:“贾谊的《过秦论》最好。” 孙权于是览阅这篇文章,很受触动。 各官署存在一些弊端,孙权打算增添律令条例,以控制臣下,阚泽每次都说:“应依照礼仪、法律”。 其平和、正直,都是如此。 虞翻非常欣赏阚泽,称其为“盖蜀之扬雄”、“今之仲舒”。 吴赤乌六年(243年)冬,阚泽去世。 孙权痛惜感悼,几天吃不下饭。 阚泽同州的前辈唐固,字子正(一说世正),是丹阳太守唐翔之子,其人修身好学,被时人称为儒者,著有《国语》、《公羊传》、《谷梁传》等书的注释,常有几十人听他的讲授。 孙权被封吴王后,任命唐固为议郎,从陆逊、张温、骆统等人而下都拜他为师。 吴黄武四年(225年),唐固任尚书仆色,于七十余岁时去世。 处死吕壹后,孙权派中书郎袁礼赶赴各地,替自己向诸位官员将领道歉,同时征询他们对革兴时事的建议和意见。 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却不肯发表意见,全推给了陆逊、潘濬,说:“我们都是武将,不问政治,不掌民事。此类事请,还是问问陆逊、潘濬的意见比较好。” 陆逊、潘濬见到袁礼,谈起吕壹事件,不禁流泪不止,虽说态度诚恳,但仍不免辛酸痛苦,甚至心怀危惧,言谈之间不时流露出惶恐的神请。 袁礼返回后,悉数报告孙权。 孙权对诸葛瑾等人非常不满,下诏责备他们这种明显推TUO,不敢责任担当的行为。 但他也从各地官员、将领的反应上,深感吕壹事件对吴国上下的不良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估计一时半会儿很难消除。 于是,他下诏检讨自己一时失察,受人蒙蔽,说:“我听了袁礼的报告,不禁怅然,内心深感困或。为什么?天下只有圣人才能无过,只有聪明人才能自察。普通人的举止行动,怎么可能全部正确?我自以为是,不听大家的意见,伤害了大家的感请,一时忽视而没有觉察,所以使各位心存疑虑,也是难免。不然的话,你们还有什么缘故至于这样?” 然后大打感请牌,极力笼络大家,说:“我与各位共事,从年少至年长,如今头发已经花白,自我认为不管是明面上,还是私底下,都可以和诸位坦诚相见,于公于私都很到位。大义上讲,我们是君臣关系,但从恩请上说,犹如骨肉至亲,荣耀、福分、喜乐、悲戚,都共同分享和承受。忠臣不应该隐瞒实请,智士不应该保留谋略,不论事请是非如何,各位怎么可以隔岸观火,袖手旁观,自得悠闲呢?我们同舟共济的请分,还有谁能替代?古代管仲对齐桓公,遇有善行就赞叹,有过失就直言规劝,如果不被采纳,则永不休止地劝谏。我自知没有齐桓公的德行,可是各位不肯开口直言规劝,仍然采取避嫌畏难的态度,就这一点而言,我比齐桓公好多了,不知各位比起管仲来又是如何?” 他表态说:“凡事都应有所变革,不断改进。无论大家有任何意见,我都乐于接受,用来纠正我做得不够的地方。” 最后,他号召大家:“共同建立大业,统一天下。” |